四川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路径研究

2020-01-04 07:15钟华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长征四川

钟华英

[摘           要]  红军长征在四川留下了太多类型多样、异彩纷呈的长征文化遗产,使四川成为红色文化巨大的精神宝库。长征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才能成为教育资源。就四川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长征文化遗产;转化;教育资源;路径

[中图分类号]  K87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98-04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殷切指示。80多年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伟大而神奇的壮丽史诗,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征文化凝练出了恒久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以四川为舞台,红军展现出了长征历程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长征”理念的提出、长征文化符号的提炼就是从四川开始的。[1]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开展的革命活动规模空前、形式多样,留下了太多类型多样、异彩纷呈的长征文化遗产。四川长征文化遗产涵盖了红色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和要素,使四川成为红色文化巨大的精神宝库。

一、四川长征文化遗产概况

四川是紅军长征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恶劣、路线最长、党中央会议最多的省份。长征历时两年,有一年零八个月在四川,行程一万五千里,途经70个县。在四川,红军先后打了数百次战役,其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抢渡嘉陵江、攻占剑门关、土门攻守战、血战百丈关、爬雪山过草地等成为经典战例;在四川,中共中央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懋功会议等14次重要会议;在四川,三大主力红军两次胜利会师;在四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曾写下了闪光的篇章。四川境内长征文化遗产得天独厚:拥有红军四渡赤水遗址、双沙鱼塘湾毛泽东、朱德驻地遗址遗迹的古蔺县;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的巴中;有彝海结盟遗址的凉山州;全州13个县都留下了红军长征足迹的阿坝州;有泸定桥等重要的史迹及代表建筑的甘孜州。红军长征在四川是红军长征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长征胜利50周年时,中央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在四川松潘,这显示了中央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四川人民的荣耀,同时也是党交给四川人民的责任:把长征文化、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目前,四川在长征遗址遗迹保护方面,各地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地区,由于资金和人力有限,遗址遗迹保护力度不够;有的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红军当年留下的战壕、树上的弹孔都有迹可循;有的地区,古建筑和红军石刻标语特色鲜明,但部分石刻标语风化严重,急需抢救性保护;有的地区,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等加大了对长征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有的地区,开始逐步整合长征资源和当地其他资源,比如绵阳市,把当地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和大禹文化、嫘祖文化、文昌文化、李调元文化、李白文化等这些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整合重构,并进一步将长征精神与绵阳独特的“两弹一星”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进行有效衔接,既丰富了绵阳红色资源的内涵,也提升了绵阳的整体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革命老区,并且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四川打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阿坝、甘孜、凉山、达州等红军长征沿线20多个红色场馆修缮一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彝海结盟、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10多个红色园区焕然一新。为了更好地把长征文化遗产展现出来,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牵头,各市州党史工作部门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在四川的行军路线、行军里程、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支援和帮助以及红军长征的遗址遗迹等,进行了一次普遍深入的调查发掘,编纂了《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 把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轨迹完整地展现出来。

二、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必然性

长征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纪念堂等长征纪念场所,其精神形态则是党在长征的光辉历程中形成的长征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长征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件红军文物、每一处长征遗址、每一个革命故事、每一位革命先辈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及追随者捍卫信仰、献身使命、担当正义、心系人民、无私无畏、坚强乐观、百折不挠、进取不止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众所周知,先进文化和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应该有一个灌输和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新时代如何把四川区域内珍贵的长征文化遗产进行重构,使之成为教育当代人的教育资源,使长征文化遗产走出历史、走出红色遗址、走出博物馆,走进民间、走进群众、走进现实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走进历史、走近英雄的崇高体验,给一切有志于实现自己志向的人提供一种从道德、智慧、勇气到坚忍、决心、毅力等个人修为方面的系统方法,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教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质文化资源至关重要。

长征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空间上的零散性、内涵上的崇高性、价值上的延拓性、形式上的平面化等特点,决定了长征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转化才能成为教育当代人的教育资源,才能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接受。长征文化遗产时间上的久远性,只有通过有效的转化,才能使长征文化遗产以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方式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以此来拉近由于时间而产生的距离感。长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零散性,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陕甘宁胜利会师,长征途中转战14个省份,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尤其是中央红军途经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渡过了22条江河,翻越了20座大山,攻占100余座县城。[3]在长征征途中,革命遗址遗迹为数众多,感人事迹不计其数,如果让每个受教育者重走长征路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还是要采取有效的转化,从而达到“集聚”和“凝练”的目的。长征文化遗产内涵上具有崇高性,所以,要充分利用长征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就必须实现有效的转化,使其能够为最广大的教育对象所接受,以鲜活和易达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长征文化遗产具有价值上的延拓性,即其教育价值无论是在广度或深度上都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长征文化遗产自身不会主动发挥其教育价值,只有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后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教育效果。开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转化的过程。[4]正是因为延拓性决定了只有不断开展转化,才能够将长征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发掘出来。长征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还有平面化的特点,即给人的感觉比较单一、平面。多数长征文化遗产呈现在大众面前都是同一个视觉角度,加上各地开发雷同和重复,导致了“平面化”趋势不断加剧。因此要通过有效的转化消解这种平面性,使长征文化遗产具有整体上的立体感。总之,长征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必然性。在实践中要不断探寻长征文化遗产转化的有效路径,真正让长征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三、四川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

所谓路径,指的是实现效果及达到目的的路线和途径。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即是实现长征文化遗产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标的具体做法。

1.建立长征文化遗产主题教育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长征文化现场体验场所,以此有效地拉近久远形成的长征文化遗产与现实的距离。

教育学普遍认为越是接近受教育者心理的东西越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共鸣。而長征文化遗产是我党在艰苦奋斗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及其物质载体,是党过去英勇奋斗的辉煌历史,而由于时间的久远性,使其与今天的教育现实产生了一定距离。怎样缩短长征文化遗产由于时间的久远性而产生的距离感?重点在于体验。长征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遍布于四川各地,把长征遗址遗迹打造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长征文化遗产主题教育基地,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利用长征主题教育基地,组织多样形式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受教育者置身于情境中亲身体验与感悟,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实现教育的作用。比如在长征文化遗产主题教育基地设立长征英烈公祭活动。通过这种公祭的方式不仅仅达到了祭奠先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当代人,使广大受教育者在这种强大的教育场中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营造长征文化大环境,广泛开展群体感化教育。贴近群众的思想实际、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贴近群众的学习工作实际,开展并创新多种形式的长征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在校园里打造长征文化长廊或长征文化园,把长征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学生身处其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群体感化。学校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广泛地接触到“鲜活的长征”,比如通过举办长征主题讲座、主题报告会、主题演讲会、主题班会、长征知识竞赛、纪念长征文艺演出等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和实现广泛的群体感化。当然,群体感化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要尽可能的平民化、“接地气”。但是,长征文化遗产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和事件,限定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充满了强烈的崇高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被不断拔高,造就出了一个个完美英雄。这种远离大众、远离生活的形象往往使普通人感觉遥不可及,不可避免会让人产生“假”“大”“空”的印象。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指出:“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差距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如果差距太大,使人们感觉无论怎样也难以到达,就会使这种教育作用大打折扣。”[5]所以,如果要充分利用长征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必须使其贴近群众的思想实际、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贴近群众的学习工作实际,开展并创新多种形式的长征主题教育活动。比如通过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平民化、生活化,接地气的长征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组织长征旅游、举办长征歌会、开展长征故事会比赛、纪念长征胜利文艺晚会等,使其以更鲜活、浅显、易达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充分迎合“普通人”的“最近发展区”要求。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方式,营造出长征文化大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体感化教育。

3.发展长征主题旅游。通过旅游这种寓教于游的活动形式来把长征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能量开发出来、利用起来。同时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尤其是广大农村、革命老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长征主题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长征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长征主题旅游既是观山观水、愉悦身心、领略祖国秀美河山的过程,也是回忆过去、温故历史、增进知识、陶冶心灵、提升修养的过程。通过发展长征主题旅游,实地重温党当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学习长征知识,挖掘长征精神内涵,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把具有崇高意义的长征文化印迹渗入旅游者心中,使其思想道德素养得以升华,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同时发展长征主题旅游也是改善长征途径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途径。长征途经的地方,自然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但是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地经济文化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发展长征主题旅游既是反哺长征途径地区,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协调区位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开发长征主题旅游的契机,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改变当地的投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当然,长征主题旅游不仅仅在于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还在于它能够充分地发挥长征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使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接受精神洗礼,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教育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4.开发长征文化遗产主题网络。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共享性,交流的便捷性、互动性优势,创新方式,有效促进四川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现。

当今社会,网络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核心的生活符号。网络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共享性,交流的便捷性、互动性也逐渐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阐述观点、畅所欲言,或点赞或批评,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碰撞,大多数人的观点和少数人意见的交锋。如果能够在网络上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使网上的主流意见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广泛意义上的交流,最终的结果是教学相长、各得其所。

在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优势,创新方式,运用多种技术开发长征文化遗产主题网络,使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场所。长征主题网站是“教育者”,通过真实的长征史实资料、珍贵的长征历史图片,经典的长征影音资料使进入长征主题网站的浏览者在浏览中不知不觉就获得了知识或感悟。哪怕是一张图片、一句话、一个故事,能够带给浏览者心灵上的某种触动,教育价值就得到了实现。长征主题网站的定位首先要向普通大众,网站设计要尽可能考虑最大多数人的需求,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其次,长征主题网站设计要具有吸引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内容和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为了让进入长征主题网站的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还可以设计网上虚拟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重走长征路一直以来是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一条主要路径,但是现实中重走长征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状况、时间条件、身体状况等等。因此,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真正实现重走长征路。而网上虚拟长征就可以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所谓虚拟重走长征路,是指在长征沿途风光基础上,通过网络模拟再现实际场景,构建虚拟长征环境,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般重走长征路,在网上打造虚拟的长征之旅。同时,长征主题网站还可以在网上虚拟重现长征在四川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役和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有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的歃血为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的懋功会师、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过草地、红二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著名战役有战略转移中决定性胜利的巧渡金沙江、突击队越过天险的强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阴谋的飞夺泸定桥、打乱蒋介石部署的嘉陵江战役、粉碎把红军饿死在草地阴谋的包座战役、红军胜利走出雪山草地的激战腊子口;重要会议有巩固遵义会议成果的会理会议、指明红军正确前进方向的两河口会议、总结经验增强团结的芦花会议、坚定北上信心的沙窝会议、重申北上方针的毛儿盖会议、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巴西会议。[6]在四川发生的这些事件、战役和会议,让中国共产党最终战胜艰难险阻逐渐走向成热,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通过长征主题网站生动再现这些事件、战役和会议,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甚至还可以把这些事件、战役和会议做成游戏,让人参与其中感同身受。

5.讲述长征故事,打造长征经典作品。讲述生动的长征故事,展现鲜活的长征人物,打造长征经典作品,能够有效地扩大长征文化遗产教育的覆盖面,能够丰富教育的内容、活跃教育的形式,促进长征文化教育的大眾化、广泛化。

在长征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将这些先辈的事迹改编打造成经典作品,既是对先辈们的一种缅怀,又是对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传承和利用,也是长征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之一。今天我们要讲述长征故事,打造长征经典作品,首先要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尊重历史真实。“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7]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与材料,唯有尊重事实,尊重史料,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创作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创作出长征经典作品。其次对长征英雄人物的塑造要有“度”。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英雄人物首先是“人”,但更要明白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他具有不同一般人的超越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其“烟火味道”的刻画和英雄的光辉形象渲染要适当有“度”。比如那些获得极高赞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作品中,其主要人物例如韩英、江姐等,就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创作后的人物比原型更典型,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成为红色经典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永恒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人。最后应创新各种艺术形式和方式。要对长征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再进行艺术创造和凝练,打造出诸如音乐、舞蹈、文学、表演等形式丰富多样的经典作品,用以抒发长征历程中斗争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怀,用新的方式和表现手法演绎耳熟能详的长征歌曲、长征故事,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总之,长征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养分和教育价值,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姿态,积极打造出长征经典作品。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感染,自觉成为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赵平.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郑椿霖.从数字看长征[DB/OL].hu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8298/68299/4661165.htm1.2006-08-03.

[4]朱小理,杨宇光,胡松.关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必然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5]邵梅.从“最近发展区”看教育的“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1).

[6]毛泽东思想研究.编辑部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大事件、重大战役、重要会议[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10).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长征四川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二则(1)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