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雄
摘要 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通常是农业生产经营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管理者,但由于其班级组成结构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给班级管理带来挑战。通过系统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级的分布特点,对班级管理进行总结和实践探索,旨在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带来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管理;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4-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4.08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 Management of the Class of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YANG Wenxio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442)
Abstract The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Beijing are usually exper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leaders and managers of rural development, bu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ir needs, class management is challenged.By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vocational farmers academic degree class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explored the clas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bring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new vocational farmers talent training and class management.
Key words New vocational farmers;Class management;Exploration;Practice
2012 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1]。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但北京农业具有“大城市、小郊区, 小农业、大功能”的显著特征,北京都市农业已基本脱离、明显区别于传统农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承接了北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培养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大大放宽招生门槛,将乡镇管理干部、村“两委”人员、农技推广员等5类农业农村人才纳入招生范围,由此形成了人员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3-4]。这一举措,极大地充实了京郊农村人才队伍,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但同时也为班级管理,特别是教学秩序的维护带来极大的难度和巨大挑战。
诸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对招生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班级管理工作却研究较少。笔者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庄1711班为例,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级管理研究与实践探索。
1 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组成与分布特点分析
农庄1711班,共有61名同学,他们2017年入学,接受3年“半农半学、农学结合”的教育培养后,合格者将获得北京市认可的大专学历证书。该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的组成及分布特点如下。
1.1 年龄分布
从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的年龄分布来看,呈现正态分布的特点(图1):31~50岁年龄段的学生比例最大,占88.5%,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也是北京乡村振兴的希望。因此,这部分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关系到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而20~30岁、51~60岁年龄段的学生比例分布为4.9%和6.6%,占比较小。一般新型农民学历班招生的年龄要求是50周岁以下,但也有一些50岁以上的同学加入班级中。因此,需要特别关注50岁以上的同学情况,他们一般学历程度在初中以下,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班级管理的相关通知,文字理解上均有一定难度,个人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学习上也比较费力,往往对班级管理要求完成的任务反应慢半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应予以特别关注。
1.2 地域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农庄1711班级的学生地域分布呈现聚集性特点,北京市共有16个区,但学生只来自5个远郊区,其中房山区学生人数为最多,占比为47.5%,其次为怀柔区和门头沟区,占比分别为29.5%和19.7%。最少的是密云区和昌平区,均只有1人,占比均为1.6%。学生的地域分布特点充分体现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特点:在北京地区,只有房山、怀柔、门头沟等远郊区才有休闲农庄、农家乐的都市农业形式,从业者居多,但他们学历普通不高,因此,有很强的学历提升和实际生产指导需要,所以,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均来自这些远郊区。就农庄1711班而言,远郊区中房山区学生最多,这与学校学生来源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一个原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是“半学半农、农学交替”,这些学生平时除了上学以外,还要进行农业生产,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就地”入学,接受教育,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地处房山长阳镇,他们入学驾车在1 h左右,能充分满足他们既学习又劳动的需要。另一原因是,学院有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农村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安排招生比例时,会给予离学院较近的区域更多的招生名额,这一安排也符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就近、就地”入学的指导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班级学生地域分布呈现的聚集性特点,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学生的来源都比较集中,同一区域学生一般都相互认识、有所联系,学院下达的各种通知,能比较快地传送到学生手中;来校集中学习时,同一区域的学生能相互搭车、结伴而行,节约了交通成本;学习中能相互提醒,互帮互助。弊端的方面是:一旦学校制度不严,学生不出勤上课等也能通过,则同一区域的学生往往会相互效仿,导致缺勤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反而增加班级管理难度。因此,班级的正向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1.3 职业分布
从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涉农职业比例占班级总人数的52%,非农比例占48%,两者几乎均等(图3)。这一比例可以反映出北京农业的发展现状,即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小农业、大功能”“大京郊小城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特点,都市农业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结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因此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事务管理的从业者只占所有从业者的一半左右,而另一半从业者向二、三产转移。在涉农职业中,都市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技员和村“两委干部”人数比例分别为班级总人数的18%、18%和16%,几乎均等,这三部分涉农人才成为目前北京都市农业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重任和北京农村高效治理的成败关键。非农职业中,涉及体育、媒体、交通、医院、建筑、商贸和房地产等诸多行业。学生职业的复杂性对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都带来巨大挑战。由于知识、技能需求不一、众口难调,普适性课程满足不了学生专业性需要,而专业性课程又必然导致部分同学需求性不强的问题。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班级出勤率波动性大,给班级管理带来难度。
2 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管理研究与实践探索
在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中,逐漸摸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2.1 制度约束人 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班级管理制度,由“放”变“严”,规矩才能逐渐形成。
新型职业农民班级虽然不是全职在校学习,但最终获得的学历证书却与大专学历班的学历证书具有等同效力,也是学历班教育。因此,对学生入学、在校学习、毕业各个环节都是有明确管理规定的,如果违反规定,则有相应的惩处措施,甚至最终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尤其是上课请假制度,虽然农民个体事务繁多,请假的理由繁多,但一定要跟学生交代清楚,既然来到这个班级,就已经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学生身份,学习是第一位的。学院教务管理部门规定:“学生上课若缺勤超过1/3,取消本门课程的考试资格;若连续两周旷课,则作退学处理”。这些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有力地维护了教学秩序,有效保障了新型职业农民班的人才培养质量。
2.2 行为引领人 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班长等班级直接参与者的行为作风会对班级学生产生很大的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作风、行为处事,将对农民班学生具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如,班主任勤勉努力,则学生力争勤勉;班主任处事公正,则学生处事公正。例如,农庄1711班在三年级的时候,从离家较近的房山校区调整到离家很远的清河校区,很多同学不愿早起,驱车2 h赶到清河校区上课,但看到班主任牺牲休息时间来处理学生住宿、教学安排、沟通联络,学生们早起出勤的学生就多了起来。
班级任课教师是承担班级教学任务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都是农村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只有具有丰富农村实践经验、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照本宣科的教师显然不能起到正面的行动引领作用,甚至还有被学生扫地出门的风险。
班长是班级中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服务者。班长的行为也能在学生中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如,班长每天坚持上课出勤,并如实记录《学生出勤记录手册》,对每个学生的每节课程都如实做好记录,就能很好地促进班级出勤率的提高,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个别班级的班长,本人就时常请假或给没来上课的同学也做出勤记录,他的行为就会在同学中起到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2.3 情感感化人
人都是有情感的。新型职业农民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半学半农,一边从事农业生产或工作、一边学习,同时面临家庭、工作、学习三方面的压力,难免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特别是17届新型职业农民班,由于校区的调整,上学需要付出更大的交通成本和精力。不少同学情绪波动大,甚至个别同学萌生退学打算。学院领导及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能更大程度消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起到正面引导。如农庄1711班,一位女同学有2个孩子,小的不到1岁,原本准备退学,但在班主任的反复劝说和关怀下,最终坚持了下来。班主任发出向这位同学学习的号召,她的事迹又感化了很多原本想要退学的同学,都一起坚持了下来。情感能感化人、传递人,具有温度,能起到制度起不到的作用。
2.4 思想提升人
发挥班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从思想提升班级的团结精神和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开展。以农庄1711班为例,61名同学中共有14名中共党员,还有很多入党积极分子,为了发挥他们的先锋带头作用,班级组织召开了 “根植乡村守初心,服务三农担使命”的班级党日活动,学生党员同志表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乡村振兴和学院发展贡献力量。在2020年春季的冠状病毒重大疫情面前,学生党员领导全班同学,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完成信息采集、抗击病毒的行动。班级能够做到快速响应、迅速行动的根本原因是通过班级党员纯正的思想作风,提升了班级整体的思想境界。
3 结语
北京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的招生从2016年至今,也只有短短4年时间,对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班级管理方式的探索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在班级管理上,已有学者提出的目标管理、“班级免检”自主管理、“十要素”管理(3 个人员要素、5 个软件要素、2个仪式要素)、四项制度(点名制度、签到制度、提问制度和总结制度)或将企业管理与高职班级管理相结合等方法,都值得借鉴或尝试[5-10]。最终要将新型职业农民班级管理由“放、散、软”状态转变为“严、整、活”状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北京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凌. SWOT分析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09-114.
[2] 崔坤. 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 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 (4):5-10.
[3] 崔坤. 丰富职教内涵 延长职教链条: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2017(5):88-90.
[4] 李凌.北京农民教育政策演变与评述[J]. 今日科苑,2018(7):27-36.
[5] 孙颖玉.目标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47):106-107.
[6] 吴蓓.免检班级制: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以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专业1371班为例[J].职教通讯,2017,32(8):74-77.
[7] 王龙彬.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具体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7):342-343.
[8] 俞晓东.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新思路:将《企业管理学》与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98-99.
[9] 黄连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级管理十要素[J].农民科技培训,2019(3):23.
[10] 岳录巧. 浅谈如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班级管理工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29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