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内圆者

2020-01-04 07:06符号
江河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热茶杯合影

符号

友人手里有一只密封式茶杯颇引我注意。这茶杯,既不是前些年流行过的热水瓶式的圆杯,也不是那种篾织外壳的玻璃杯,也不是颇具干部身份的不锈钢密封保温杯,也非那种腰缠橡皮隔热圈的玻璃圆杯,而是一种身方、头也方,周身有棱有角的方形玻璃茶杯,不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好感,而且颇有端庄大方的风仪。我驚叹于这别具一格的塑造,同时又不免暗自纳闷:头方身也方,那瓶盖将如何转动盖严,而不致漏水呢?

从友人手里接过杯,端详摆弄了半天——终于将“地雷的秘密”给探出来了。

原来那杯盖的方,不过是个外表,一种装饰,徒具形式。在那方正的外表底下,依然是圆圆的旋口,暗暗的“机关”。瓶嘴圆,盖口也圆,圆与方的巧妙结合,不露出半点痕迹。既有方的外形,又有圆的内里;既有方的美感,又有圆的实用——“外方内圆”。直可谓表里兼顾,左右逢源;方圆皆具,名实得兼。

环顾天下正次优劣的热水瓶,大抵可分为外冷内热、内热外热、外温内温、外冷内冷等若干类型;各种形状的密封茶杯,也大抵可分为外圆内圆、外圆内方、外方内方、外方内圆等诸多类型。

这不禁让人想到世间的人。大千世界,其性格千差万别,但正本溯源,也大抵不外外热内热、外冷内冷、外冷内热、外热内冷……数种;那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就大抵可分为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方、外方内圆等类型。

在“方圆”的处世态度中,那“外方内方”者无疑颇令人敬畏。这种人一般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对人对己严格甚至严厉。办起事来认真古板,大有“木板上钉钉子覆个脚”的作风。平日话不多,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绝无戏言。不喜欢拉拉扯扯、吹吹拍拍,正气凛然。有时则未免过于执拗、固执、顶真。颇有点迂气,难于通融。难于同他“套近乎”,拉关系;却并不担心暗地里做你的手脚,挖坑讹人。至于“方”起来,不留回旋余地,到了南墙也不转弯,那简直是“方”的平方,“方”的惊人。

而“外圆内圆”者,则适得其反,其“圆滑”特长,处处触手可及。言语滑,神情滑,态度滑。像条泥鳅浑身“涎”。“山区的司机会转弯”,头插风向标,随时见风使舵,顺竿爬,敲顺风锣,有奶便是娘,脚踩两只船,“唬死人不抵命”。见面熟,许诺快,逢场作戏,人走茶凉。初相识给你的印象不错,久相处则难免露馅穿帮。千万不要把他的话当了真,如同在个体市场还价,打对折也许才不致上当。

从来颇欣赏那种“外圆内方”式的为人。平日里随和平易,好商量,好共事;也讲变通,也讲照顾,也讲宽松,也讲人情。然而一遇重大原则问题,则毫不含糊马虎,旗帜鲜明。软中有硬,绵里藏针;不容更改,掷地有声。在他这里,宽松与原则、灵活性与坚定性得到高度的统一,足以为楷模。

最让人憎恶的要算那“外方内圆”的茶杯式人物。平日里正襟危坐,正经八股,正气凛然,正大光明,原则,品质,操守,初心……君子之态可掬。然而这通通不过是“瓶盖”,是装饰物。以“方”的表面掩盖“圆”的本质。口口声声讲秉公办事,实际上则徇私舞弊,劫公肥私;声称用人唯贤,实际上用人唯亲、唯钱;标榜艰苦奋斗,实则酒地花天;打扮为政清廉,实则腐败糜烂;执法看似义正辞严,冠冕堂皇,实际是挂羊头卖狗肉,狗屎面上光。其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徇情枉法,劣迹昭彰;无论评审、审计、检查、鉴定,都似乎坚持真理,信守原则,实际上都是“杯盖”,做样子而已。在他那里,需“方”则“方”,要“圆”即“圆”,一切唯“上”是从,所有以我划线。常常是公开“方”,私下“圆”;对人“方”,对己“圆”;对下“方”,对上“圆”;对疏“方”,对亲“圆”;有利则“方”,不利则“圆”。想“方”即“方”,想“圆”即“圆”;“圆”“方”互通,“方”“圆”互变。“方”“圆”一家,“圆”“方”得兼;无“方”无“圆”,亦“方”亦“圆”。早揉搓得圆头滑脑,周身“涎哒”,骨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圆”。

“外圆内圆”者固然恶心,但毕竟易于识别,上当受骗的机会较少,唯有这种圆滑者,最具迷惑力,须得加倍提防。

合影“百科”

偶然的机会,得知五十年未通音讯的一位同窗的信息。电话打过去,对方竟什么也想不起来。提及当年一起当少先队辅导员的合影照,对方则立即尖叫起来,历历往事顷刻鲜活……合影就这般地神奇,让中断多年的线瞬间连接,让尘封久远的事迅即复活。

余光中说:“忙碌的现代社会,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钟呢?谁也不能,除了摄影师。”摄影师将时空凝结,让刹那化为永恒,让合影成为忆起逝去岁月的触媒,人生道途的履痕,亲情、友情、爱情的见证。数以亿兆计定格于薄薄相纸上的各式合影,留住了这个斑烂的世界……

合影其实最后都成了“老照片”,褪色残破的老照片则成了历史的宠儿,博物馆、展览厅、档案馆的宝贝,家庭、团体、国家、民族的文物。

毛泽东与蒋介石、与斯大林、与尼克松的合影,记录着风云变幻的史页;鲁迅与肖伯纳,梅兰芳与卓别林、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徐悲鸿与泰戈尔,张大千与毕加索,张张合影显现的是大师的风采……

合影常常传出佳话。周恩来总理同文艺家香山合影,居然站到了最后一排的最左边;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合影中一站一坐,颇富人情味儿。而侯耀华跪着给三十六年跪着为孩子们授课的陆永康老师颁奖,那合影的画面真令人唏嘘……

合影曾给不少人带来过无边的酸甜苦辣的体验。我见过反右中恩爱夫妻为了儿女免受连累,不得不办理离婚手续,分手前却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合影“纪念照”;文革中为“划清界限”,不少人暗地里剪掉、焚毁可能受到牵连者的合影;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随时势变幻对历史人物“合影”多次进行增删;离奇的“换头术”,让陈毅元帅的身子长出另一个人物的脑袋,这时你可以看到荒诞年月的林林总总……

然而也有人无缘享受合影的“殊荣”。比如黄继光生前连登记照都不曾有过一张,又何况“全家福”;今日频发矿难中不少遇难矿工的家,竟然也找不着一张全家的合影照;甚至大学生杀人犯马家爵,贫穷的家里也不曾有过一张全家的合影……

不过眼下“合影资源”的开发则是炙手可热、与势俱进的。谁跟具有土地、贷款等生产要素决定权的人关系密切,谁就有可能获得生产要素而一夜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合影已充当了介绍信、通行证、保护伞、护身符、垫脚石,敲门砖,“生产力”的角色。不是有小学水平的农民凭伪造的与中央领导的合影,编造出子虚乌有的机场工程而诈骗千万之巨么;不是有某北京女,凭一张偶然的合影冒充高官的“干女儿”,一路绿灯走南闯北卷走了两百多万资金么……

那豪华酒店、宾馆的大墙上,一字儿悬挂着老板同各式大人物亲切合影的大彩照,那是让大人物屈尊当托的广告;有巨商初次见面即递上多幅同政要合影的彩印大张,那是气粗财大的自荐;还有升迁的官员,将同领导人物合影的大照挂满办公室的一面墙,那是在宣告自己的来头与资历;一位名气不小的作家赠我以大作,前十几页竟是几十幅同政要名流的合影,由此我窥到了作者企图增加作品分量的良苦用心……曾经听一位给不少“款”们策划拍摄此类合影照的摄影师,讲述个中的古怪离奇,足可写成厚厚的一部小说……

合影呵合影,你真是个大观园、大百科哟!

猜你喜欢
内热茶杯合影
茶杯里的风波
外出踏青排内热
开在茶杯上的花
和雪人合影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合影
臭菘靠“内热” 融冰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