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妹
瑶岗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在1949年是一座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1949年4月初,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渡江战役总前委从蚌埠孙家圩子移驻于此,并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如今,瑶岗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闻名遐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历史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瑶岗曾驻有我军后方医院这段历史,却一直鲜为人知。笔者专门走访了几位当年瑶岗医院的医务人员和瑶岗村村民,从他们的口中还原了那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
南迁合肥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华中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经过66天的浴血鏖战,于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规模巨大的一场战役。三大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席卷江南、解放全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面对复杂的伤亡情况,我军组建了江淮军区后方医院,积极组织救治伤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战况的演进,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1948年至底1949年初,江淮军区后方医院开始陆续由蚌埠迁往合肥。医务人员也从淮海战役前线由蚌埠坐火车到合肥。当时,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医务人员只能夜晚乘火车前行。火车是不带车厢的那种平板车,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吹得人手脚都麻木了。
安徽省环保厅离休干部、原后方医院医务人员柏健,当年就是坐这种平板车到达合肥的。他告诉笔者,开始时部队驻在合肥外围,他住过大兴集的下黄吴(音)村。合肥郊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离休干部、原后方医院医务人员左又新,是1949年2月的一天早晨跟随部队到达合肥的,他随部队在合肥城内吃了一顿饭,便被安排到合肥城郊一个叫小兴集的地方,在那儿住了约一周时间。之后他的战友们有的被安排住到上黄吴(音)村,有的住在下黄吴村,还有的去了其他一些村庄。安徽省卫生防疫站离休干部、军区后方医院医务人员戴继祥则是1949年春天到合肥的,住在大兴集一带。军区后方医院医务人员、后任六家畈康复医院院长的夏刚也是1949年从蚌埠坐火车到合肥的,一开始住在大兴集、小兴集一带的村庄,后来又住到了钟油坊。他的二女儿便是在钟油坊出生的。
进驻瑶岗
1949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战役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千帆竞发,冒着国民党的炮火,英勇顽强地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近千里的江防阵地,登上长江南岸。渡江战役期间,江淮军区后方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也都奋不顾身投入紧张的救助伤员工作。
1949年底,医院由下黄吴村迁到撮镇、瑶岗和排头。医院院部机关设在撮镇。当时夏刚任后方医院三所教导员,三所设七、八、九3个室,由夏刚负责。上排头村、下排头村、瑶岗村分别驻有1个室。驻扎在瑶岗的九室是由原来的二队调来的。戴继祥所部先由大兴集边上的唐大楼(音)搬到排头,又由排头搬到了瑶岗。
瑶岗医院设有后方医院药房,药房就设在瑶岗村民王佩勋家,也就是现在的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总前委旧址房东女儿王佩勋、女婿崇启镇,均为后来肥东六家畈康复医院的医务人员。据王佩勋介绍,瑶岗的前份、后份、中份都住有部队伤病员,她自己当时就在村里帮医务人员照料伤员,后来随部队去了六家畈康复医院,成了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士。医务人员柏健1951年春天在撮镇得了肺炎发高烧,就是被人用担架抬到瑶岗医院治愈的。左又新的妹妹左又明生病,也是在瑶岗医院治疗的。
瑶岗医院还设有手术室。81岁的瑶岗四队村民张家俊回忆说,医院开刀室(即手术室)设在张家祠堂里。当时国民党军队飞机经常来轰炸,飞机一来,干部就叫医院赶快把晒在外面的白布收到屋内。村民王圣华回忆,自己当年手指头起疔子导致手臂肿得不能动,是瑶岗医院的医生帮助治好的,一分钱也没有收。村民王新保妻子说,当年在她娘家赵家祠堂也驻有医院,医院士兵教她唱歌,她现在都还会唱。她边说边现场给笔者唱了起来。
瑶岗医院没有像现在医院那样专设住院部,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分散住在各村民家里。王圣华记得当年她家有8间屋,让出4间给伤员住。张家俊、张承标、张家友等村民家里和王家祠堂中都住有伤员。村民李道培教书的佑贤小学隔壁也住有伤员。
住在医院的伤员,伤情有轻有重。有的伤员嘴被打穿,吃饭都漏;有的胳膊被打没了,有的一只腿没有了,还有的是头部受伤造成了脑震荡,导致精神失常。
医院的停尸房设在瑶岗三队的小庙里。因医治无效的逝者,就先被送到停尸房,然后埋到村西边一个叫“爬背嘴”的大坎上。埋葬时,部队都会给逝者扎花圈。刚开始时,还配有棺材,后来牺牲的伤员多了,没有那么多木材做棺材,也就这样草草埋了。瑶岗村埋有几百座坟。戴继祥说,当时在唐大楼、排头,也都有伤员死了,就埋在当地。
几经变迁更名
医院由蚌埠迁来合肥时,始称“江淮军区后方医院”,基层单位为队,队下设室。左又新在上黄吴村时,就属于一队一室。戴继祥原先在二队四室,后来改为五室。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江淮军区后方医院改称“皖北军区后方医院”,基层单位为所,所下设室。戴继祥所在的二队五室,归并为三所九室。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皖北军区后方医院一所、二所组织人员奔赴朝鲜。三所留在地方交由皖北行署管辖。皖北行署卫生处接收皖北军区后方医院第三所后,进行扩建,改称为“皖北行署直属医院”。
1951年6月,皖北行署直属医院开始接受治疗志愿军伤病员的任务,便将皖北行署直属医院改为“皖北康复医院”,迁至瑶岗以南的肥东六家畈和临河集,下设6个所。据夏刚回忆,当时六家畈有个干部学校搬到芜湖去了,正好把地方让给皖北康复医院,由他当院长。夏刚亲自去鸭绿江边接收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彩号(即伤病员),14辆彩号专车将2000多彩号运到六家畈,加上工作人员,共有4000人住在六家畈。左又新一直在六家畈康复医院工作了5年。
1952年,全省一些地方相继组建了康复医院,六家畈皖北康复医院改称为“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
同年,第一康复医院派出以副院长夏刚为首的11人,到巢县县城北门李家花园负责新建安徽省第六康复医院的基建工作,1953年竣工。1954年4月,驻六家畈的第一康复医院四所、六所和第五康复医院的一个科集体调往巢县,合并组建第六康复医院,于5月正式成立“安徽省第六康复医院”。
1955年“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由六家畈迁至肥西张新圩,与第七康复医院合并,于1956年改为“安徽省立张新圩医院”,专门医治麻风病人和精神病员。
至此,在肥東的后方医院、康复医院圆满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