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职学校思政课改革探析

2020-01-03 10:04李向珍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李向珍

摘 要: 我国人才培养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很大改变,学生教育质量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考查标准,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量增大,技术人员培养更重要,不仅要能引入新的模式,更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发展,不断探索和发展符合中等职业院校需求的人才,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直推动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前景下,行业发展需求点渐渐落到技术人才上。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技术精湛,更看重的是品德高尚。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学校和老师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和环节之中,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关键课程,在新时期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上好思政课,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

二、思政课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性

(一)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中等学校德育工作要切实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人数众多。中职生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失利,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普高的分数线而选择中专院校的。有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原因早早辍学,在社会上打工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走进校园。也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困难而放弃高中的,因为农村户口中等院校可以免除学费。总之,中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可能伴随一些不良习惯,同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业上没有动力。思政课肩负着学校主要的德育工作,需要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二)思政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开启中职生活的新起点,目的在于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并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指导性活动。全面而规范的入学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的适应,还是学校的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让现代社会成员倍感压力,这一时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开启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入学教育中插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参与政治思想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德育培养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高效完成任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更要了解如何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激励学生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更容易、思维更灵活,提高了学生的活跃度和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将德育课改融入课堂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不断摸索如何将新课堂教学技能融入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年纪较小,仍然处于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态度仍然不变。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一些中职学校现有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不太重视,上课不专心。有的学校的思政课,把学习知识点当成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把记忆和掌握教材内容的某些条条框框作为这门课的目标和要求。思政课的最主要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理論和实践结合起来,没有把理论内化到实践中。不同的专业用的是一套教案,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有趣的设计和讲解,学生对于这样的思政课不重视,甚至厌恶反感。

(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职院校以专业为主授课,有的学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把思政课当一门普通的文化课。一些老师没有学过专业的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理论和心理学培训,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对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有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考核形式单一。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部分学生认为到学校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不是要参加高考,认为思政课就像初高中的政治课一样。

四、新时期中职学校思政课改革探析

(一)新课程的理念及教学特点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设备的研发和更新,也不断推动教师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逐步更新,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实行专项培训,注重掌握和应用未来教师技能,面向所有教师类院校开设有关课程,提供进入实际教师岗位的实习实训机会,在锻炼中成长为授课教学及课堂流程把握自如的优秀教师,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把创新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整个过程并与科研相结合。新概念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在充分实践教学下得出经验,从而得到适合不同类型课堂的教学方式。

(二)思政课必须把理论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联系起来

近几年国家对我国中职教育愈发关注,不断扩展中职院校的硬件建设及人才引进,目的是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扎实的技术人才,保证每一年的招生规模都达到基本建设效益,对毕业人才的走向做到信息回馈,提高中职院校就业工作率。相对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重心更侧重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而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年纪较小,更容易对接触的专业产生好奇心,并产生兴趣。理论知识依托多媒体授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新式教学教育设备的优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较为枯燥的理论,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能一套教案用于所有专业,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案,充分把理论与专业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要制定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中职学校招生有所浮动,目的是提高区域教育水平和升学率,维护国家安定。地区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较低,多数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忽视自身精神素养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针对这一情况,思政课要把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立足中国,要在考试基础下进行素质教育,思政课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出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指导方案并制定新的学校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出最符合中职院校和学生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打破职业教育在生源、课程计划、教学管理、毕业生出路等诸多环节的封闭性,办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色职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占领市场,这是中职教育的第二次创业。这样中职教育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四)思政课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要配备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定期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修、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教师政治修养、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加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经常开展示范课的观摩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老师申报课题,积极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课磨课作为日常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且进行总结与反思。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老师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熟练使用软件录课、直播或者设计微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针对中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不高,不爱学思政课的学情,大胆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主题专题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授课,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思政课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开展以热爱祖国、勤学苦练、热爱劳动、尊师孝亲、遵纪守法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用朗诵、辩论、小品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向善向美的情操,树立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理想。

總之,思政课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力量。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推动和促进德育工作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展现最真的自我感情和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在足够灵活的空间让学生释放天性,教师引导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心态和理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正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德育价值观。学生年纪尚轻,正是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学校必须予以重视。思政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注重德育的重要性,扭转部分学生不合理的思想价值观,发挥德育的积极作用,促进有关教学形式的构建,给予新课改后的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适应空间,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并推动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新课程改革将德育教学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很多初中毕业生来说,中职可能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段校园时光。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意识较淡薄等,都充分说明中职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传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华国智,刘高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职业,2012(09):26-27.

[2]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混合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