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翀?邓可卉
【摘要】《纺织之友》是中国近代重要科技期刊,对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刊以“学术昌明、事业兴盛”为创办理念,提倡建立新型教育机制,以推进学术进步。《纺织之友》提出建立以“交流”和“公开”为宗旨的科学共同体,将科学技术置于中国本土语境,思考教育的系统性与在地性,从西方与本土、宏观与微观几个层面践行扩大学科体系与经验教育的探索。
【关 键 词】《纺织之友》;科学教育;科技期刊
【作者单位】赵博翀,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邓可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纺织文化研究基地资金资助项目(20D11101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5
《纺织之友》由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以下简称学友会)创办于上海,1931年4月创刊,1938年停刊,1939年复刊,共出版了15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科技期刊,曾被誉为当时纺织界刊物中“前途最有希望者”、纺织技术研讨方面“难能可贵的出品”[1-2]。该刊在报刊研究中较有代表性,是近代科技期刊中不容置喙的重要组成。基于此,本文以《纺织之友》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办刊理念、思想内涵与实践方式。
一、承前启新:《纺织之友》的办刊理念探析
《纺织之友》的办刊理念是对张謇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演进,该刊以“学术昌明、事业兴盛”为宗旨,将学术研究置于张謇建构的实业教育体系中,认为学术衍生于教育,应服务于实业发展,在实业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中利用学术研究的成果来改变二者原有的状态,以促进实业和教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民国以降,纺织行业为实业发展之重,但科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实业与科学脱离,各工厂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无法满足新的供需关系,纺织工业发展滞怠不前。大批实业家也关注到了科学教育的作用,申新、恒丰等纺织企业均开设了传习所培养技术人员[3]。大生纱厂亦在张謇的推动下于1912年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希望通过提高职工技能来推动实业发展。然而,实业家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认知。
其时,张謇作为实业部总长,非常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他认为主持工厂事务者既应当是“科学专家”,也应当是“富有经验者”[4]。教育发展需以实业为基础,而实业竞争又是学问的竞争[5]。1912年,张謇在南通纺织传习所基础上创办了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经过多次重组,1930年11月,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改为南通学院。南通学院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亦对学员的科学认知及科学观念加以影响,成为张謇教育理念的主要传播与实施场所。
1931年,该学院纺织科毕业生创办了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纺织之友》作为学友会的产物,其办刊理念与张謇教育思想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高度重视张謇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纺织之友》创刊号中曾言:“先校长张季直先生,昔尝以棉铁救国主义昭示于世,吾侪学斯业斯,未感或怠。”[6]创编者将张謇的遗像、传略、铜像和墓地照片,以及南通学院纺织科正门、校训、校园、校董和现任校长等影像置于期刊扉页,并邀请南通学院校长张謇之子张孝若撰写发刊辞。另一方面,传承张謇教育思想,并将其视为原生经验,从具象的角度关注学术对实业的促进作用。《纺织之友》曾言:“吾侪之目的,不特欲借此运输学术,贡献刍稿,尤望抛砖引玉,得我纺织先进,实业泰斗,时加教督,而增其所不能,使我国纺织学术,得有昌明之日,纺织事业,得臻兴盛之境。”[6]该刊认为,学术昌明是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事业兴盛则是学术昌明的结果。
二、兴业之望:《纺织之友》的教育思想
《纺织之友》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出建立以“交流”和“公开”为宗旨的科学共同体
该刊意识到公开研究对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创编者通过对国内外纺织行业的考察,认为缺乏交流是中国纺织行业不振的主要原因,科技人员故步自封、有能吝教导致学术停滞不前[7]。故将公开研究视为提高学术工艺水平的关键因素,认为振兴纺织事业必须“作育人材、组织团体、推陈翻新、不避庞杂”[6]。在《纺织之友》的构想中,除专业学校外,其余“在野人士”或“经验家”也应组织团体进行科研活动。该刊曾言:“现在科学昌明,工艺日新,每有创见,多著录文字,披露报端,使理论家与经验家互为批评,互为参证,一切学术,莫不皆然。”[7]
2.着眼于科学教育的系统性建设,将纺织学科与分支学科视为整体
当时,南通学院纺织科所教授科目大体分为棉织学、机织学、染色学、织物组合学、织物分析学、机械工学、雕花纹法、织物整理及电器工学等,然而对纺织行业的专业人士或技术专家来说,这些科目相对浅显、宽泛,不能满足其精深研究纺织学术的需求。
《纺织之友》一方面搭建探讨精深学术,普及基础知识的平台,认为中国纺织基础著作稀缺,致使从业者虽渴求学术知识却不得其门而入[8];另一方面提倡开展基于纺织的分支学科建设,内容涵盖经济、管理、应用技术等多个领域。该刊注意到科学的不同面向,在发刊词中写道:“夫纺织,工之事也;纺织之学理与技术,又士之事也。”[9]该刊除登载学术科研及论著外,亦报道调查、统计、感想杂录等[10],如《棉纺厂管理学》《金融界对纺织业应有之认识》等文章分别从企业管理、经济金融等角度对振兴纺织行业提出建议,《实用机织学》《实用机器学》等文章普及了最新应用技术和操作经验。学友会希望以《纺织之友》为平台,促进纺织产业链各环节共同进步。
3.重视结合中国本土语境
一方面,《纺织之友》赞同学术救国理念,提议结合国情探索纺织科学教育模式。该刊办刊群体主要为学友会成员,均接受过完整的西式纺织教育,同时又摸爬于纺织工厂多年,其中有214人从事纺织行业相关工作,占总成员的55%以上[11]。因此,该报创编者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对纺织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其时,南通学院纺织科所用教材均为英文原本,教授多为欧美各纺织学校毕业,学生实习机器大多为国外工场赠送或半卖半送[12]。《纺织之友》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并不认同,曾言:“我国纺织工业虽取法西人,若不能根據我国国情另出心意,则无异于童龄学步”[7]。
另一方面,《纺织之友》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属于国家需要。该刊1939年第七期指出:“自抗战以来,纺织染工厂,摧毁殆尽,偏僻内地,机器之购置运输原料之供应等,为创立新厂之障碍。”[8]此后,《纺织之友》将刊载重心转移至手纺工业,增加了手工器具改良和纺织染方法研究等内容,以协助解决抗战期间衣被缺乏问题。
《纺织之友》将科学教育与中国纺织行业紧密连接,倡导建立科学共同体,在刊行过程中十分注重科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在地性。该刊尝试通过文字或话语对纺织科学教育进行补充,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期刊创办者的主观指向,也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客观要求,体现了西方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本土语境中的调适和进化。
三、以言践行:《纺织之友》的教育探索
《纺织之友》创刊初期即以“谋母校之发展”“增进工人之知能”作为目标。1931年,学友会成员张文潜被聘为南通学院纺织科科长,这使《纺织之友》和南通学院纺织科联系更为紧密。加之学友会深耕于纺织行业,从而使《纺织之友》在科学教育与科技传播两个领域均具有较大话语权。
1.推动学科体系完善
《大学组织法》规定学科独立成院需下辖两系[13],而南通学院纺织科仅有纺织系,虽于1931年增加染化系,却只招收了一个班,不符合独立成院的条件。对此,《纺织之友》发表了《本会呈教育部实业部文》,提议将现行法律略事变通,准予纺织科系扩展为独立学院,并积极探讨增设和扩充纺织学科的实施方案,以充实我国纺织事业后备力量。
1933年,张文潜制定了《南通学院纺织科发展科务计划》,提出应扩充校舍,增设纺织物试验部、图书馆,加强 金工实习、染化整理实习,增加纺织机器、原动机器[14]。两年后,《纺织之友》发布了《南通学院纺织科扩充计划书》,分别从纺织学科的源起与现状、扩充理由、扩充办法与计划、设备列表以及经费预算等几个方面,对纺织学科的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计划书一是建议扩大教职人员数量及招生规模。该刊认为中国纺织事业无长足进步的症结主要在于人才的缺乏,纺织行业现有的纺织技术人才不足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该刊调查发现,我国自营纺厂有89家,每家至少需要专门人才10人,而中国20余年自主培养的人才不足370人。若再增加织厂,人才缺口则更大。二是建议课程设置随纺织行业发展而改变。我国纺织厂发展初期主要是制作粗纱素布,课程设置也注重棉纺粗纱,而今流行细纱彩布,课程设置也应依照行业发展做出调整,建议纺织科增设织物设计系,增加针织及纺织物试验课程,研究精纺机器及运用。三是建议扩充教学设施,提议在张文潜拟定的科务发展计划基础上增加化学实验室、电机工程实验室等教学场所[15]。
2.提供行业经验支持
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而一线技术工人缺乏先进的知识,导致纺织产业发展滞缓。为此,《纺织之友》注重传播纺织技术,对缺少系统学习的从业者以及已毕业的纺织人才提供前人经验和学术支持。1932年《纺织之友》刊载的《中国纺织界应有之认识》一文写道:“劳工教育素来是当局所不顾及的,就是有切身关系的纺织界,也是没有空间来提倡。”[16]该刊指出,我国工业之窘境,多因劳工知识浅陋。南通学院纺织科曾于1932年、1935年、1943年分别开办纺织高中职业班,以应对各纺织厂人员干部缺乏的情况。然而高中职业班每届仅30余人,三届共计培养人才不足百人,无法满足纺织行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17-18]。因此,《纺织之友》将行业经验传授视作整体提升纺织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
纵览《纺织之友》的刊行过程,经验传授和知识普及成为其重要的刊载内容。首先,该刊主动与读者建立联系,帮助其解决行业相关问题,进行经验传授。该刊曾发表声明称:“凡有关于纺织染之疑问,在相当范围内,当尽量接收,代为征求解答。俾得随时随事,予以适当指导与协助。”[8]其次,登载劳工所涉及的技术及经验内容,如《力织机上应注意之一点》《工厂急救常识》等文章,进行行业经验传播与交流。再次,刊登熟练技工个人体悟,帮助年轻从业者较快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身份转变。如《从母校说到社会》《我之纱厂服务小史》等文章,结合纺织从业者的亲身经历,向行业新手及毕业学生传授经验,提出期望,使之能更快地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论,《纺织之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了纺织科学教育的发展,使纺织学科趋于完善,并将经验教育纳入学科教育视野,以更微观的视角关注纺织学科人才培养,拓展了科学教育维度,充分体现了该刊对纺织行业细致入微的教育关照。
四、 结语
《纺织之友》不仅是科学的传播平台,还兼具科学教育功能,以“学术昌明、事业兴盛”为办刊理念进行教育探索,推进纺织事业发展,继而达到强国的目的。该刊呼吁建立科学共同体,并对纺织科学的系统性和在地性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扩大纺织学科体系的建议。该刊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对学科体系、科研方向提出的建议,则勾勒出中国纺织学科的未来图景。
通过《纺织之友》可管窥科技期刊与科学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期刊办刊群体的爱国热情。在实业救国的特殊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和行业翘楚希望通过科技期刊来传播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成熟的行业经验,对科学教育提出建议,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并凭借传播媒介的优势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及纺织行业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纺织学科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介绍纺织之友第三期[J]. 纺织周刊,1933(37):1141.
[2] 介绍纺织界最近两种刊物[N]. 纺织时报,1931-05-28.
[3] 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4] 张謇.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M]//李明勋,尤世玮. 张謇全集·第四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张謇. 敬告全国学生[M]//曹从坡,杨桐. 张謇全集·第四卷.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 黄云骙. 绪言[J]. 纺织之友,1931(1):1-2.
[7]本会成立宣言[J]. 紡织之友,1931(1):3-6.
[8] 绩刊词[J]. 纺织之友,1939(7):1-3.
[9]张孝若. 发刊辞[J]. 纺织之友,1931(1):2.
[10] 投稿简章[J]. 纺织之友,1932(2):402.
[11] 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 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录[M]. 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1934.
[12]通通日报馆编辑部. 二十年之南通[M]. (伪)南通县自治会,1938.
[13] 大学组织法[J]. 教育部公报,1929(8):124-127.
[14] 张文潜. 南通学院纺织科发展科务计划[N]. 纺织时报,1933-01-19.
[15] 南通学院纺织科扩充计划书[J]. 纺织之友,1935(4/5):561-584.
[16] 黄希阁. 中国纺织界应有之认识[J]. 纺织之友,1932(2):26-33.
[17] 南通学院纺织科增设职业班[J]. 杼声,1944(8):251.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通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通州文史·第10辑[M].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