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融合出版,是学术期刊提升刊文附加值、构建数字学术内容生态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实践逻辑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样本刊物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表现在融合出版效率、融合出版功能与融合出版协同性三个方面。以其为蓝本,我国学术期刊应构建基于二维码的智能编辑出版系统,利用二维码技术提高出版质量,对接优质用户与权威主流学术数据库,以最大化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 键 词】学术期刊;二维码;融合出版
【作者单位】赵征,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唐山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6C04)最终研究成果;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9XW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2.0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勃兴以及智能设备的深度应用,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当前用户对学术期刊刊文的信息质量、传播效率与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需求日益升级,以往僵化的出版技术显然难以为学术期刊的数据碎片化处理、兼容多格式数据文件、跨平台传播提供坚实保障。二维码作为一类可同时实现信息抓取、信息分析与信息传播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可扩展性与可校验性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数据标记技术具有突出的优势,若将其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可有效降低刊文内容制作与传播成本,并加快学术资源的一站式传播进程。因此,当前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纷纷踏上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的道路。自2012年开始,《美国科学院院报》及Cell、Nature、Science均创建了基于二维码的知识服务平台,并对期刊论文进行面向语义的关联挖掘、内容结构化标引与视听化改造的富媒体出版。我国一流学术刊物亦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如何借助二维码技术与集成功能的优势来提供细粒度的出版增值服务,如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均开通了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业务,而且为用户提供线上论文的免费阅读、HTML全文结构化预览、基于论文的知识问答等增值服务。可见,对高水平学术期刊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实践开展实证考察,总结其在内容生产、管理与发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研究對象与研究方法
2019年9月,中国科协会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面向全国科技期刊优先资助建设一批具有数字出版与融合出版能力的高水平刊物,共分为领军类期刊、重点类期刊、梯队类期刊与高起点新刊四类资助等级。科睿唯安学术研究事业部于2020年6月29日发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数据显示,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为代表的高影响力刊物刊文的学术声誉、研究引用率、文献影响力与H指数均高于年度平均值,用户对期刊提供的基于二维码的学术大数据采集分析、内容结构化生产管理与自媒体直播发布等服务表现出强烈的持续使用意愿。鉴于此,本文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登录样本期刊的官方网站、访问样本期刊微信公众号以及文献搜集等手段,对其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业务流程与核心功能进行调研。首先,获取样本在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中所使用的技术路线、关键方法等方面的显性数据。其次,借助文献对难以直接获取的隐性信息进行萃取提炼,并对所获数据做进一步核实。
二、样本期刊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实践
1.创建基于二维码的全流程一体化融合出版平台
第一,依托成熟的融合出版平台同步推进录排编校工作。如《纳米研究(英文版)》利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开发的RAYS系统提高刊文内容生产管理效能。一方面,该刊利用平台中的数字化加工标引、全媒体资源管理、协同编撰等模块,对零散的数字学术资源进行聚类处理,并结合上述碎片化内容的结构、属性、关联信息进行基于二维码的描述与存储,形成由DOI码、ORICD码、OSID码与自制二维码组成的出版素材库,满足用户对信息和数据的需求。另一方面,凭借二维码技术的自动化加工功能,该刊编辑人员还从期刊出版源头理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对元数据进行基于二维码的规整性处理,协同推进选题策划、内容选编、文档的自动二维码转换、智能预排版等编撰工作,此举显著提高了学术期刊编辑过程的结构化程度,便于读者高效率捕捉刊文中的关键信息。
第二,自主开发可以实现生产流程再造的融合出版系统。如《细胞研究》十分注重刊文内容的定制与加工、组合复用与多元化发布运营,打造基于二维码的“工作流”智能引擎,强调学术资源的结构化、知识化,并实现刊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依托二维码技术让用户一站式获取高增值内容
第一,利用二维码技术对刊文数据进行智能组织集成。如《分子植物》借助二维码技术深度挖掘知识元,建设了一系列产品库、知识库与镜像库,系统性地实现了各类型数据在不同维度上的相互关联与推荐。《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对投稿官网中的“智能推荐”“自动关联”“订阅推送”“行为日志”等功能模块进行了基于二维码的超链接设计,用户可通过微信扫码、移动图书馆智能读码等方式集成式获取与刊文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基础数据和其他高价值信息。
第二,发挥二维码技术的广域连接效能,便于用户一站式了解基于单篇论文的多维评价数据。《纳米研究(英文版)》在每篇刊文末尾附上二维码链接,用户可通过该链接进入相关的交互问答社区,或下载介绍文章做出的学术贡献的语音文件、刊文PDF文件。并且在不侵害数字版权的前提下,用户还能下载论文原始数据。
第三,凭借二维码技术增强刊文内容的共享性。其一,实现“纸刊—PC端—移动端”的资源共享。如《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利用二维码数据转移技术对期刊官网MOOP(多媒体在线开放文章)栏目中的音视频资源进行多渠道发布,有效满足了科研人员移动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其二,提供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刊文推送服务。如《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在期刊官网主界面设置了可提供资源推荐服务的二维码,用户在通过微信扫描识别二维码并真实填写自身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学术专长等背景信息后,便能定期收到与需求画像高度契合的视频摘要、学术短视频等视听化资源。
3.通过数据跨库链接与用户参与度增强刊文生产力
第一,对接主流权威学术文献数据库,保障刊文内容的可持续供给。一类是与学术出版与科学传播服务商进行数据交换。研究发现,样本期刊均与W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Village、CrossRef引文链接系统等学术数据库建立了跨平台实时采集数据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为优先在网络出版的文章创建二维码对象标识符,用户将鼠标悬停在对象标识符上便可以摘要形式直观地查看该文章在主流数据库中的收录号。另一类是依托权威学术数据库扩大刊文覆盖面。如《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成为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的二维码融合出版物来源刊后,MEDLINE数据库立刻对其近十年内的刊文进行基于二维码的网页发布。
第二,吸纳优质用户成为融合出版的主体。一方面,采用基于社群标签的用户管理模式加强用户黏性。如《中国航空學报(英文版)》十分注重利用二维码技术构建学术社区:凡被刊物认定为优质用户的读者,均被邀请扫码加入涵盖用户关系管理、空间群组、积分体系、智能推荐及订阅服务的用户社区,此时用户既可进行兼具深度与广度的问答交互,也可成为期刊编辑的主要顾问。另一方面,通过刊文单篇网络首发、优先出版、增强出版与数据论文出版等多种新型出版模式快速刊发简报类学术文章。如《工程》专门开辟了“预印本服务专区”,以二维码超链接形式向用户打包呈现包含根文献、数据表格、软件程序与初稿的复合数字出版产品,该做法极大地激发了用户参与刊物融合出版的内生动力。
三、我国学术期刊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优化策略
1.构建基于二维码的智能编辑出版系统,提高融合出版效率
样本刊物通过创建基于二维码的智能编辑出版平台,促进在线约稿、投稿、组稿、协同创作、协同编辑等出版流程节点的有效衔接,显著提高刊文创作和传播效率。其他同类刊物也可以效仿此模式,创建基于二维码的全流程智能化编辑出版系统,为学术期刊实现全媒体资源管理与多元发布运营提供硬件支持。
第一,构建基于二维码的数字化加工标引系统。数字化加工标引是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基础性工作环节,对学术期刊过去出版与近期新发布的刊文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转换、二次编辑、碎片化抽取及知识点抽取,并将其对应到相关的二维码元数据节点上,可以实现知识点自动标引与知识关系自动识别。基于本文的实证调研结果,学术期刊可从以下两方面打造数字化加工标引系统。一方面,建设网络资源采集模块。即利用二维码数据采集技术广泛收集公开出版的数字学术资源,并按用户自定义的分类体系进行聚类与存档,形成跨学科、跨平台的学术资源池。另一方面,构建元数据标引模块。即借助基于二维码的多维知识结构化标引工具与内容碎片化标引工具建立通用的数据交换文档格式,以便为用户呈现具有统一文字、图表、音视频知识元格式的超文本。
第二,促进刊物融合出版服务模块间的深度交互。研究发现,样本刊物均实现了刊文内容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能够结合用户需求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定制加工、组合复用与多元化发布运营,这得益于其建立高度协同的融合出版服务管理机制。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可利用二维码技术进一步强化期刊融合出版服务模块间的协同性。一是学术期刊可尝试利用基于二维码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并集成编辑工具,妥善使用云部署等第三方插件,让作者、期刊编辑与专业排版人员可同步开展文档内容的二维码转换、自动标注校对等校排工作,实现从投稿、选稿到管理发布的一站式智能运作。二是为促进期刊不同传播介质间实现数据无障碍共享,学术期刊可建立统一的二维码数据格式标准,打通学术刊文分类标引、自动发布和整合搜索等环节的“信息孤岛”,提高刊物融合出版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利用二维码技术提高出版内容可见度,丰富融合出版功能
第一,借助二维码技术的结构化生产功能拓展刊文的衍生价值。一方面,将刊文信息导航展示与多维分类统计精细化,即利用二维码知识导航技术多级类目展示刊文的深层次信息。如通过基于二维码的自动版面分析智能定位导航目录页并拆分目录条目,以人机交互方式向用户呈现基于内容主题与学科分类的资源搜索路径,便于用户智能获取全平台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关注专题数据库运营服务。当前样本期刊均利用二维码技术对刊文中的知识元进行关联整合,据此创建具有较高集成性与专业性的专题数据库。我国具备条件的学术期刊可借鉴这一做法,打造具有开源使用权限的专题知识库,以期吸引更多专业领域的研究型用户。
第二,为用户提供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情景化资源推荐服务。一是在动态调节学术期刊刊文资源推荐范围与推荐频率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全场景智慧交互优势的知识服务。如利用二维码嵌入式技术将学术期刊与其所在领域的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相关联,通过细分用户群体、识别用户需求画像来提高资源推荐服务的个性化水平。二是为提高用户黏性,学术期刊可利用基于二维码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为用户提供学分银行、在线评价、主题订阅、关联阅读等定制化服务。如与原本、纸贵等国内主流数字出版平台合作,在维护数字学术资源著作权的前提下,对刊文原始数据进行融媒体改造,让用户不仅可一键获取刊文相关的短视频、GIF动图、4K超高清视频、交互式音频等增值内容,还能够通过访问二维码超链接实时查看刊文内容的影响力指数、复合总被引频次等碎片化关联信息。
3.对接优质用户与权威主流学术数据库,提高融合出版协同性
第一,减少学术数据库的开放接口限制,通过数据泛在共享与跨库链接模式打造开放式学术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可从扩展资源接口与建立数据跨库链接两个方向激发融合出版新动能。一方面,同类刊物可创建支持数据跨媒介动态链接的全兼容接口,提高期刊共享权威学术数据库资源的便利度。如打造以身份认证接口、资源入库接口、数据存储接口、元数据获取接口与ERP接口为核心融合而成的开源数据集成接口,与数据库服务商缔结面向精细化学科资源组织的知识链接接口协议,在期刊融合出版平台与学术数据库间形成数据开放存取的良性生态。另一方面,為杜绝跨媒体数据检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版权争议,学术期刊应与学术数据库及时签订基于二维码的数据传输协议、数据解析协议与数据共享协议,在合法合规获取数据库二维码链接许可权与使用权的基础上,消弭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数字版权屏障。
第二,提供兼具人性化与贴近性特征的学术数据共享服务。其一,同类刊物可建立用户知识贡献激励机制,引导用户深度参与刊文编辑全过程。可借鉴《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构建用户知识贡献社区的做法,有效提高用户参与刊物融合出版的活跃度与贡献度:秉承以UGC内容为核心的用户引导理念,将用户在线评价的获赞量与采纳量等数据作为评定优质用户的重要依据,并借助节点二维码技术建立优质用户声誉排序量表,赋予高声誉等级用户更大的本地资源管理与数据共享服务权限。其二,学术期刊可尝试采用“内容+终端+平台”融合出版的商业模式,促进用户、渠道和内容生产者的完美融合。如凭借基于二维码的知识图谱技术第一时间全景展现用户学术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知识链中的信息流与知识流,推动学术期刊从“学术传播者”转向“知识生产者”。
|参考文献|
[1]宫在芹,朱拴成,毕永华,等. 基于二维码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传播质量提升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9):983-988.
[2]陈晓堂.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J]. 科技与出版,2020(6):55-60.
[3]许远. 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二维码的应用和风险管控[J]. 中国编辑,2020(1):63-67.
[4]杨京峰. 二维码服务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字教育资源二维码应用服务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9(7):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