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骥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3)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1]。按照国家统计局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10个大类。
文中基于福建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信息,对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企业分布情况进行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反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情况,把握各细分行业的走势特征,发现一些细分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优化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方向指引。
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共有422629家,其中企业法人398527家,占94.3%;企业非法人24102家,占5.7%。422629家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注册资金57518.5亿元(涉及的外币已折算成人民币,下同),户均约1361万元,远高于全体服务业的户均注册资金。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的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底,分布在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最多,有135538家,占32.1%;其次是信息服务业,有82681家,占19.6%;第三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有73648家,占17.4%。其它依次为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48029家,占11.4%;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业27606家,占6.5%;生产性支持服务业19646家,占4.6%;金融服务业11653家,占2.8%;生产性租赁服务业9357家,占2.2%;节能与环保服务业9077家,占2.1%;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业5394家,占1.3%,详见图1。
图1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分布图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企业总量的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年底,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除了莆田的信息服务占其生产性服务业最多,为30.3%,其他各地市均以商务服务的占比最多,其中平潭达46.6%,福州35.5%;但平潭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占比最小,仅占平潭生产性服务业的7.1%,而厦门、福州、漳州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占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较为突出,均达18%以上;平潭、三明、漳州三地区的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占比较为突出,均超过10%。总的来看,福建各地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细分行业分布与全省整体的细分行业分布差异不大,但各地都有部分行业较为突出,详见图2。
图2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区域分布图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的规模结构分布看,截至2018年底,金融服务业(含新兴业态的金融企业)的小型企业占比高达93.0%,远超整体的76.1%。小型企业占比超过整体平均水平(76.1%)的细分行业还有生产性支持服务业(83.1%)、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业(81.8%)、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81.4%)、信息服务业(80.8%)、生产性租赁服务业(80.1%);而规模相对较大的有节能环保服务业、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业,其中中型企业占比均超过20%;节能环保服务业最为突出,其中中型企业占比28.0%,大型企业占比12.2%。总的来看,福建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详见图3。
图3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存量企业分布图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历年新设企业数量的分布看,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历年新设的企业数量远高于其他细分行业,同时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商务服务近两年的增长有所放缓),与其它细分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反映了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这三个行业所起到的需求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如对法律、会计、咨询、管理和知识产权等商务服务的需求,这些专门专业服务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的规范发展;对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便于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对研发设计和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业的需求,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新设企业近两年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中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的降幅更为明显,反映了在加强金融监管和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这两个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此外,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业、节能与环保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业、生产性支持服务业、生产性租赁服务业则平稳增长,详见图4。
图4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历年新设企业数量分布
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各细分行业的发展速度看,由于行业特性、政策扶持、盈利能力等各因素,导致各行业的发展速度高低不一。
为准确评估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速度,文中引入超前系数评估模型。超前系数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根据其可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计算公式为[2]:
文中对福建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中的2010年和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进行统计,用企业数量来代表产业及其内部行业发展状况,计算各行业发展超前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超前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10个细分行业中,超前系数为正值的有6个,为负值的有4个。超前系数为正值的分别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4.17,信息服务业3.96,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业2.43,生产性租赁服务业2.17,节能与环保服务业1.88,商务服务业1.45,其中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商务服务3个细分行业2018年所占比重均比2010年上升较多。超前系数为负值的行业分别为:金融服务业为-2.6,生产性支持服务业为-0.78,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业为-0.76,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0.53,其中金融服务业2018年所占比重较2010年下降较大。这反映了福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内部结构变化,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而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数量由于进入门槛较高而增长缓慢。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产业融合度高,对于吸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致力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福建来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更加迫切。
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主要针对制造业的需求)来分析,随着福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业发展比较快速,同时在部分集聚示范区形成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但对于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其它需求,比如中小制造业的融资需求和制造产品国际货运需求等,由于受到相关行业的垄断和管制,使得福建的金融、国际航运等行业仍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加大相关行业的改革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结合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当前的规模与比重,对照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壮大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研发设计、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这些都直接对应了制造业的升级方向,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今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心。通过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利于为福建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