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云 余利平 李 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热带海洋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在热带区域和热带海洋相关的文化,它包括了人类对热带海洋的认识、利用以及依托热带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生活内涵。热带海洋文化既包括热带海洋文化的自然特征和属性,也包括物质及精神文明以及人们源于热带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行为[1]。
热带海洋文化景观并不是单纯地将“热带海洋”“文化”和“景观”进行肤浅地叠加,而是在热带沿海区域的人民长期与热带海洋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人们了解和利用热带海洋,认识热带海洋的相关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文化”、产生“景观”,这样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2]。
本文把海南热带海洋文化景观分为热带海洋物质文化景观和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两大类,尽可能完整地涵盖海南本土热带海洋文化景观的主流方向(如图1所示)。有助于展开说明热带海洋文化景观的独特性,最后以发展的、前进的目光看海南热带海洋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
海南热带海洋物质文化景观分为热带海洋自然文化景观、热带海洋遗迹文化景观、热带海洋聚落文化景观、热带海洋设施文化景观(如表1所示)。
热带海洋自然文化景观包括热带海岸线景观、热带红树林景观、热带海洋岛屿景观以及热带海洋自然保护区[3]。
热带海岸线景观如琼海玉带滩;万宁日月湾;陵水清水湾;三亚海棠湾、三亚湾、大小东海;文昌高隆湾;乐东莺歌海等。
热带红树林景观如三亚市红树林公园、海口市演丰镇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保护区等。
热带海洋岛屿景观、半岛景观和群岛景观如陵水南湾猴岛、三亚海棠湾蜈支洲岛、陵水的分界洲岛、澄迈的盈宾半岛、万宁的神州半岛以及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永乐群岛等。
热带海洋自然保护区如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宁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表1 热带海洋物质文化景观分类
热带海洋遗迹文化景观包括古盐田遗址文化景观和炮台文化景观、灯塔文化景观、贝丘文化景观等。
古盐田遗址文化景观的代表是儋州市千年古盐田,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就地取材,将海边天然火山岩石凿成浅浅的石槽,利用海水涨潮时自动漫入的海水,让烈日曝晒制成盐巴[4]。
炮台文化景观以海口市秀英炮台文化景观为海岸炮台文化遗迹的代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基地。
热带海洋灯塔文化景观是前人为指引船只前进方向而建造的交通标志,保证航海安全,例如文笔塔已经成为文昌清澜港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具有海洋文化象征意义。灯塔是人们在滨海景观带上常见的景观标志物,作为滨海地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临高昌拱灯塔、儋州杨浦经济开发区的雷丝灯塔以及文昌埔前镇的斗柄塔等,都是海南热带海洋灯塔文化景观的代表景观。
热带海洋贝丘文化景观来自于在海南省东方市新街、陵水县光坡镇所发现的贝丘遗址,是古代居民食用完贝类后丢弃堆积在一起而形成的,遗址中可见被抛弃的贝壳类残骸以及较多海生软体贝类生物,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陶片、陶网等生活工具。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文化特征。沿海居民将贝类和海底石头作为热带海洋的一种人文景观发扬至今,产生贝壳工艺画、贝壳雕塑装饰、海贝瓷等贝壳文化[5]。
热带海洋聚落文化景观包括船型屋文化景观、疍家渔排文化景观等。
船型屋文化景观是海南黎族同胞为纪念乘船渡海而来的祖先而以倒扣船的外形建造的船型屋这种独特的居住形式。
疍家渔排文化景观是海南三亚的疍民以船为家、渔民濒海而居,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聚居的传统生活模式,例如陵水南湾疍家渔排,渔排连成一片在海上漂泊,形成“海上王国”。这是疍民长期征服海洋的结果,也形成了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发展方向。
热带海洋设施文化景观包括渔场文化景观、港口文化景观、桥梁交通文化景观、浴场文化景观等[6]。热带海洋渔场文化景观包括近岸的浅海渔场、近海的中海渔场和外海的深海渔场。热带海洋港口文化景观包括海口的新海港、秀英港、儋州的杨浦港、文昌的清澜港等。热带海洋桥梁交通文化景观包括杨浦跨海大桥、海口世纪大桥以及海口至文昌的埔前大桥。热带海水浴场景观如海口西海岸假日海滩海水浴场、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等。
海南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宗教信仰、节庆祭祀、海南人民生活习俗、热带海洋文学、传统工艺、渔谚渔谣和劳动号子等[7]。根据海南本土特色将海南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分为热带海洋赶海文化景观、热带海洋公期文化景观、热带海洋妈祖文化景观、热带海洋龙抬头节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景观(如表2所示)。
表2 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分类
热带海洋赶海文化景观:沿海居民根据热带海洋潮汐变化,在每月农历十五左右,退潮区域最大之时,集体下海捡捞海产品。例如琼海潭门的赶海节,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的赶海祭海节日。
热带海洋公期文化景观:海南渔民将男性祭祀对象统称为“公”,为其修建公庙,女性称之为“娘娘”,为其修建娘娘庙,海南还有很多类似的庙宇,大多都是为了祈求和保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丰收等。例如海南文昌市的一百零八公文化,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渔民文化、渔民信仰。
热带海洋妈祖文化景观:妈祖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海神的信仰,是民间诸多信仰中,祈求保佑出海平安、顺风顺水的信仰,是热带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海神文化,例如海口的天后宫妈祖庙,见证了妈祖文化在海南热带海洋区域的重要性[8]。
热带海洋龙抬头节文化景观:二月二龙抬头是祭海的重要节日,巡游、歌舞、奏乐等表演,渔民会将船只挂上红旗,祈求祝福。每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都在三亚大小洞天景区举行龙抬头节,同时举办南海祈福盛典,至今已经举办15届了,可以说是海南沿海地区比较盛大的一次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也成为体现三亚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景观之一[9]。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景观: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海上丝路航线分三路方向,向东、向西和向南,三条航线互动的过程中,具有区域特色的海南文化慢慢开始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景观目前比较缺失,可以作为一个方向进行深度挖掘。
海南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年复一年逐渐产生具有热带海洋性生活,在人与自然的相互磨合过程中产生具有热带海洋文化的景观。为了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本文将海南热带海洋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即看的见摸得到的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既看不见摸不到但又代代相传的文化景观)。热带海洋物质文化景观有实物的载体,相对来说更容易表达,而热带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应该是重点挖掘的对象,如何从抽象的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景观表达也是需要攻克的难点。
对于海南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热带海洋文化符号可以使城市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10]。通过对热带海洋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渗透海南沿海城市的滨海景观设计当中,合理的规划布局热带海洋文化景观资源,正确引导公众对热带海洋文化理解,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和辨认度,最终影响城市整体印象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