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春
在一碗炝出来的方城烩面面前,不要吃相也罢!
烩面得“喝”。在中原语境中,面条都是喝的,俗称“喝汤”。烩面,宽的面片,也是面条的一种。烩面饕餮者,不说吃烩面,言“喝”,是真吃家。
烩面好喝,不少中原人都喜欢喝烩面,而其中最好喝的烩面当属方城烩面。好喝烩面的中原人中,选择方城烩面的居多。
现在不少地方的烩面馆,打牌子为“方城烩面”,不管加不加“生炝”“正宗”等字眼,都能说明方城烩面受欢迎的程度。比较其他地方的烩面,方城烩面简单、朴素,就是面和羊肉,加时令青菜,如菠菜、小白菜等;入碗后,另放细碎的香菜、蒜苗等,没有其他杂项,但好喝极了。
要是总体概括方城烩面的话,那就是十六个字:汤汤水水、朴朴素素、简简单单、热热乎乎;要是从方城烩面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汤、面、辣椒油,又各显特色。
先说汤。好厨子一把盐,更要有锅好汤。大铁锅口径多在一米,上接一米来高的白铁皮围圈。清水放全羊骨架,大火两个小时,去浮沫,下羊肉块。大茴香、花椒、姜、胡椒。武火煮,文火炖。看吧,肉软糯,汤如奶。捞出羊肉,肉汤用来下烩面。
再说面。盐水和面,一遍一遍揉面,得有火候;湿布盖压,饧面;分面剂,擀面片,抹小磨香油,一片片相依,入盘,看上去得柔、得韧、得光。下锅了,大师傅如表演,取一面片,双臂张开,左右翻动,上下飞舞,捋、拉、摔、扯、悠、撕、抖、抛,一气呵成,厚薄均匀、悠长连绵的面片入锅。两滚即熟。海碗一溜儿,羊肉臊子,羊肉汤,面片儿,撒细碎的蒜苗、香菜,热气腾腾扑着香。
方城两千余家烩面馆中,一些老馆子依然保持客人自己端面的习惯。客人可以眼瞅着面出锅,放小磨香油,自己端回座位,开喝。别慌,行家喝烩面得有步骤:端坐,执筷,闻香,喝汤。先尝原味儿,原汁原味儿,咬面,喝汤,品浇头的肉疙瘩。吃三分之一后,出汗了,再放醋,放辣椒油。这里就要说辣椒油了,把方城特有的朝天小辣椒捣碎,炒至香辣,另配些许麻椒,滚烫的羊油浇上去,麻、辣、香!来一筷头,搅进烩面碗里,你再吃一口喝一口,又是好味道。
还有意思的是,方城烩面论“两”卖。二两,三两,半斤,都中。一两一片面。有人就是为了尝味、解馋,一两也照样做。不同的碗摆在锅边,大师傅打眼一瞧,心中就有数,盛面时分量基本不差!这也是一道功夫。
随着时代演变,方城烩面也在创新、升级,推出了单锅生炝烩面,遍布各地,特别是郑州街头。羊肉,大葱,铁锅,旺火,爆炒。葱炒黄,肉炒焦。羊肉汤,单锅下面。小锅饭,吃着香,炝出来的烩面,更香。
所以,每次回老家方城,我总要先来一碗。上午十一点多,就已经需要排号了。好饭晚吃,吃家都不着急。再看窗口,十几个碗排着,大锅,大勺,大师傅抡着胳膊扯面,热气腾腾中,一碗碗面盛出,分量就在师傅心中。撒香菜,滴香油,吆喝一声:“八号,两大两小。”每次回来,我都会要大碗,喝个痛快。一大碗香喷喷的烩面下肚,清清白白。
饭馆里热气腾腾,我也是一身满脸的汗。放下筷子,爱人的目光有些讶异:“一回老家,你吃饭看着挺吓人……风卷残云,狼吞虎咽,饕餮出海,很不好看。”有次出差,偶遇一家方城炝锅烩面馆。乡音如桥,一问,竟然是同喝一条河水长大的。老板就送菜送火烧,我也不客气,放开大吃起来——如此,我的吃相又不雅致了:喝汤有声,嚼面带响,放筷出音,怎样舒服怎样地坐,然后抚着肚腹,回味无穷。不过,如此也是一种投入的享受。每一天都不会再来,每顿饭都只有一次,所以,用这种感激和感恩的心情去吃好喝好,日日都是好天。
在一碗炝出来的方城烩面面前,如此痛快淋漓,不要吃相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