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生美学
——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2020-01-03 07:44曾繁仁
美育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存在论张超美学

曾繁仁,张 超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张超:曾老师您好,作为中国生态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您一直坚持立足本土、中西融通,并在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您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尝试?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是时代之使然,国际学术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即出现了自然的环境的美学,我国作为后发展的国家,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态美学才应运而生。其主要努力是对于传统实践美学的超越,进行了一些新的理论建构的尝试:第一,在美学的时代性上,认为生态美学是对现代工具理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产物,是“后现代”或者说生态文明时代的学术成果;第二,在哲学基础上,认为生态美学超越传统认识论美学(包括中国的实践美学),是一种新时代的存在论美学,生态美学摆脱传统“人类中心论”,力倡人与自然共生论;第三,在审美对象上,生态美学摆脱传统美学将审美对象局限于艺术的弊端,而将自然纳入审美范围;第四,在审美属性上,生态美学超越传统保持距离的静观美学,力倡身心介入的“融入式”美学;第五,在美学范式上,生态美学超越传统的形式审美范式,真正走向人生美学,力主诗意地栖居与美好地生存;第六,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地位上,生态美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模式的美学形态是一种原生性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古典形态的东方生态美学范式,以生生美学为其基本理论形态,力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外开辟一种新的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

张超:您倡导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发展奠定了存在论的坚实基础,在国内外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您认为,生态存在论美学对于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主要意义在哪里?

曾繁仁:其主要意义在于实现学术的转型。因为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以传统认识论或反映论作为理论指导,特别是苏联形态的以唯物唯心作为理论分界,实际上坚持的是二元对立的哲学立场,导致了我国美学总是在主观、客观的圈子里打转,难有大的突破。生态存在论就是实现美学领域由传统认识论到新的存在论哲学与美学的转型。当然,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国美学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即艺术哲学”的影响很深,力主美学的对象是艺术,基本上排除了自然作为美的对象。生态存在论美学将自然作为人类的家园纳入审美领域,这也是美学领域的一种转型。

张超:实践美学是我国现当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和发展基础。在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您是怎样处理我国实践美学与生态存在论美学之间的关系的

曾繁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美学则是哲学的重要表征,因此美学的时代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任何美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的时代中产生并逐步完成其历史任务,进而被新的内涵所充实。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美学大讨论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观念,应该给予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其“人本体”与“工具本体”的“人类中心论”是大规模工业建设时代的产物,是不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的,这种文化态度必须在生态文明时代加以改变,代之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这是时代的需要。难道我们今天还能断言所有“人化的自然”都是美的吗?被污染的太湖难道也是美的吗?

张超:在生态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您一直提倡建构具有中国气派、原生性的中国生态美学,并多次撰文介绍和阐述了中国古代气本论的生态—生命观、生生美学等重要美学范畴。您认为,在我国当代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现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曾繁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是几代学人的努力方向,应该说从20世纪初期王国维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即已开始了这种转化的艰难探索。我们的老一代美学前辈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王国维与梁启超对于学不分东西与古今的论断,蔡元培对于美学中国化的努力,朱光潜关于诗论与意象的探讨,宗白华关于气本论生态—生命美学的探索,方东美关于“生生”审美内涵的阐发,李泽厚著名的《美的历程》,等等,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供了理论前提与基础。我们的创新与转化工作就要建立在这些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在新的文化复兴的历史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增强文化自信,传统美学现代转化与创新的步伐可以更大一些,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学术对话的行列之中,在对话与交流中取得国际学术界更多的同情、理解与逐步的接受。

张超:关于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关注比较多的焦点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及其相关的争论?

曾繁仁:我国新时期以来美学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发展态势,出现了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生存美学、否定美学、和合美学、后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等各种理论形态。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的哲学卷前言中对于以上各种美学形态均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生命美学有如下论述:“以生存论本体的明确建构彰显生命化的美学主题,整个美学的转型开始了,由原来的过多地关注美的本质而转向更为根本的涉及美学存在的合理化的美的本体问题。”同时也肯定了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学》一书对于实践美学批判的价值与意义。生态美学是在生命美学之后,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反思与超越现代化种种弊端的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形态,与现代国际自然的、生态的环境美学有着更多的学术关联与对话关系。生态美学当然包含生命的内涵,卡尔松在批判伪装的形式之美时就对美在生命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我们认为,中国传统的生生美学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主要来自西方的生命美学,首先超越了西方生命美学的人类中心论而力主万物一体,其次是超越了西方生命美学局限人与万物生命的内涵,生生美学包含宇宙万物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创新的广义内涵。刘纲纪在《周易美学》中有专门论述。学术都是互补式发展的,生态美学与生生美学都在发展建设当中,我们欢迎学界的批评,并向一切学术成果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我认为,良好的学术生态应该包含同情的理解、必要的欣赏与建设性的批评。

张超:您在《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一文中指出,生生美学是我国古代哲思和艺术的核心所在,化育我们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体现在无数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民间艺术中,蕴含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那么,您认为,生生美学在我国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的地位如何?我们该如何在生态美学的话语体系中实现我国古代生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曾繁仁:生生美学只是一种生态美学研究中实现中国化的尝试,目前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还有多种尝试,例如著名的“美在意象”“中和之美”“意境”等。从我们粗浅的知识出发,认为“生生”可以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出发点。它不仅包含在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特别是《易传》之中,而且与儒、释、道各种文化形态都有密切的关系,更是包含在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及其理论之中。但这种研究和阐发其实有很大的难度,不仅要做到理论的合理性,更要做到理论的周延性。无论从学识还是修养,我们都有很大差距,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张超:谢谢曾老师。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生态美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您认为,中国生态美学应该怎样进一步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美学智慧?

曾繁仁:我认为应该从国际交流、理论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同时努力。国际交流方面,自然生态的美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我们要主动地与国际学者对话交流,向他们学习,吸收西方的新内容,并将我们的成果推向世界。2019年下半年,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召开了“理解与对话:生态美学话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积极成果,希望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参与讨论,共享共建。在理论上,目前我们中心努力完成“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与“生态美学话语研究”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力图在理论研究上有所推进;在实践方面,我们力图通过与山东省与济南市的合作对“美丽中国建设”做一些理论咨询指导工作。

张超:近年来,您倡导的生态美学和我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生命美学等有一个共同点,即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曾繁仁:学术是国际的,文化则是民族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自立于世界是很难真正走向伟大复兴的。在文化研究上我们是持“类型说”的,中西文化是不同生活方式分野的结果。因此,回归传统文化是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回归”是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的,我们是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回归”,也是在改革开放前提下的“回归”,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不能抱残守缺,既要有文化的自信,更要有开放的心态,既要大胆传承文化的精华,也要大胆吸收西方一切有利于我们学术建设的成果。

张超:相对于前三次美学热,美学研究在今天略有回温,根据您的治学经历,您认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曾繁仁:前三次美学热是中国特有的学术景观。改革开放后的美学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启蒙在美学上的呈现,目前我国很难再出现那样的美学热,但美学的发展却有着很好的机遇。首先是“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更加大胆同时也更加有力度地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长期以来,我们被“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美学与生态美学”这样的问题困惑,缺乏必要的自信,我认为我们在当代应该解决这样的所谓“难题”,放手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的美学与生态美学;我国当前对于人文学科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研究经费与条件都有明显改观,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做更多有利于学术发展特别是人才建设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为当今和未来的美学发展积聚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系列经验和成果,我国的美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正是我们新的出发点。我相信,在新时代,在新的学术生力军不断参与和努力下,我们美学的前景是美好的。

猜你喜欢
存在论张超美学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盘中的意式美学
张超个人简介
My New Invention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How to Protect Us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张超个人简介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外婆的美学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