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神经、肌肉、内脏、骨骼等各个系统的功能退化和退行性改变,会导致行动、消化、思维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在做一些事时“缓一缓”,即放慢步调,放缓心态,以保护身体健康。具体来讲,在以下8个时刻,尤其要“缓”。
1.起床前先坐半分钟。睡眠时,全身血管处于松弛状态,起床太快,会使身体一时无法适应,造成体位性低血压,脑部出现数秒钟的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昏眼花、黑蒙、站立不稳等症状。同时,血压波动过大,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一个危险因素。长此以往,会对心脏、脑血管、肾脏、动脉系统等造成一定损害。因此,老年人起床时,至少在床上躺半分钟再坐起来,坐起时先将双脚落地,坐在床沿半分钟,之后再慢慢站起身,可帮助稳定血压。
2.太阳升起再晨练。有调查显示,约40%的心肌梗死和29%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清晨时段。同时,这一时段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有清晨高血压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会增高;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还可能加重肾功能损伤。因此,建议把锻炼安排在太阳出来以后。
3.运动后别立即喝水。运动及刚运动结束时,心脏高速运转,处于相对高负荷状态。此时立即饮用大量冰水、凉水,会刺激毛细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同时也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运动后应先稍休息再喝水,将水含在口中一会儿,湿润咽喉和口腔后再慢慢喝下。
4.渴时喝水要小口。老年人心脏功能普遍不如年轻人,大量和快速地喝水,会迅速增加心脏的容量负荷,瞬间增加心肌耗氧,导致心脏负担骤然加重。一些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不充分,可能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老人喝水一定要慢,小口喝,一次不要喝太多。
5.过马路不要心急。老年人行动迟缓,视力、听力有所下降,反应也不及年轻人,在车流密集、通行灯较短的路口,容易因为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出现焦急情绪,导致摔倒等意外伤害,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建议老年人过马路时不要心急,仔细观察路况,做到一看、二慢、三通过。通过时尽量远离行车道,与机动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6.进入室内前停一会儿。环境温度变化巨大时,可能会引起血管剧烈变化。从炎热的户外到温度太低的室内,血管急剧收缩,容易形成血栓,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更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老人从空调房中走到炎热的室外,血管急速扩张导致破裂,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无论冬季制热还是夏季制冷,建议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5~8℃即可。若室内外温差过大不可避免,应先在温度“过渡区”,如门口、阴凉处等位置稍稍停留,给身体调节、缓冲的时间。
7.饭后至少半小时再睡觉。老年人胃肠功能比较弱,当胃内充满食物,消化机能正处于运动状态时睡觉会影响胃的功能,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同时,饭后如果立即上床,很容易引起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这会增加中风风险。因此,建议午饭后至少半小时、晚饭后1~2小时再入睡。
8.回头动作慢一些。调查显示,在70~89岁人群中,63%的人存在颈动脉斑块。血管中有的斑块就像河沟里的流沙,易被血流冲走、改变位置,危险系数较高。而猛回头、猛然转身这样的剧烈动作,易使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诱发脑梗。因此,老人转身、回头时都应慢一些,避免幅度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