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旭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青年一代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联合国发布的Global Education First Initiative(全球教育第一倡议)倡议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培育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1]。在2016年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与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与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作为高校的老牌课程——大学英语,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精神,使外语学科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长久以来,高校的思政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课程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国家对德育越发的重视,高校对教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要求。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试图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课程的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很突兀,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差。此外,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思政教学、德育工作的经验,不够了解学生在课后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因而难以落实德育的切入点。其次,德育指标没有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导致很多教师还是偏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如四、六级过级率,而忽视了德育的灌输。除此之外,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陈旧,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程思政”的作用,认为学生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部分教师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随机性很强,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融入“思政元素”的德育教学大纲或教学设计。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高素质人才。英语学科是接触西方文化思想最为密切的科目,当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冲突时,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容易受到影响或为之改变。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意识形态和中外文化的认知偏差,又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即课程中兼具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蕴含德育元素,教学活动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与专业教育齐肩并进[3]。“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类的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等,而 “课程思政”是指课程中承载了思政元素,即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思想的引领[4]。韩宪洲[5]从理论、发展和实践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新时代“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必要举措。刘承功[6]将“课程思政”的内涵概括为,通过课程模式、内容、结构、目标等方面的改革,把国家意识、人格养成、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杨涵[7]指出,高校“课程思政”通过构建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转变。
1.课程性质
英语是学生接触外国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英语具有课时多、教学周期长、覆盖面广的优势,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重要渠道。以某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课程共覆盖两学年,四个学期。再者,就课程性质而言,课程除了具备工具性还兼具人文性,课程内容涉及的社会文化大多来自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宗教礼仪、国家形态等。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就决定了大量“思政元素”蕴含在课程本身之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要弱化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求在兼顾语言知识技能外,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是拼人才的时代,面对人才规格和人才类型的战略要求,我国外语学科在坚持人才培养核心的基础上,要着重培育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8]。李兰娟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应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教育部门所要做的是引导年轻一代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使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研、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因为他们是推动科技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先锋力量。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专业过硬和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提高到一定程度,才会把为国家富强作为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终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是必经之路。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教材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能力的同步提升。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英语技能,还需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从客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制度的比较。便于后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语料库的建设,笔者建议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向,且对每个方向的思政素材进行归类、归档。
1.社会热点与国家时事
在基于教材语言素材的基础上,合理选取时事热点扩充到教学中,时事热点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且有利于强化语言知识的内化。如在探讨关于time(时间)有关的话题上,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常常以西方著名学者关于时间的名言作为导入。那么要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可以引入最新的时事热点,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模态形式展现中国与国外基建的速度,中国仅用10天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的转染病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基建的厉害。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口语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的哪些品质、特性使之在短时间内完成医院的建设?为什么相同的时间在国外却无法完成?你如何看待自由?西方国家推崇的自由真的那么美好吗?这样的话题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时间的一句话既可以激励学生,又是很好的翻译训练素材——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2]
2.中国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教师在通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深入挖掘每个单元涉及中国文化的元素,选取承载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字、视频、图片、音乐等多模态资源,并将多模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B站、BBC、VOA网站、TED演讲、China daily、CGTN、学习强国和新华社(海外版)等语料素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将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去。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历史上的诗书礼仪、老子与道家、四大发明、中国建筑、中国刺绣、中华武术、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一带一路”、被外国媒体形容“地球最大规模人类迁徙”的中国春运等。文化是一种身份,有了身份就有了归属,进而产生更多地交流,自然而然就建立了文化自信。比起莎士比亚等西方名人,学生对孔子、老子、李白以及《论语》、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更加了解,因此课堂参与度更高,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中国文化素材不仅丰富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了中国文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可以铸造大学生的伦理操守和价值追求,提升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Prosperity)、民主(Democracy)、文明(Civility)、和谐(Harmony)、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公正(Justice)、法治(Rule of Law)、爱国(Patriotism)、敬业(Dedication)、诚信(Integrity)、友善(Friendship)”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包含24个字,12个词,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某版的大学英语第一单元Livinginharmony为例,从课文本身引入相关的中国元素,进行中西对比探讨,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政”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提取“友善”和“和谐”元素导入课文,从“诚信”和“爱国”分析、梳理课文,最后以“公正”和“法制”设计话题I am Chinese让学生探讨、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推动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除了课本的基本语言知识讲授外,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上采用“思政引领—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操作,具体如下:(1)尊重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专题内容,深入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政元素,确保课程内容和德育内容方向一致。(2)在提高学生的知识、语言能力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运用理解、包容、欣赏、开放的态度客观看待西方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3)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在互动活动设计上下足工夫,借助视频、故事、图片等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外语思政内容、主题和元素,设计一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活动,通过语言技能的训练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知识学习中。以某版本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文Waysoflearning为例,文章中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思政”内容:(1)结合视频“你就是中国的模样”,对“Chinese style”的解读,读懂文章的内涵,理清文章的思路。(2)中西方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差异,借助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设计一组围绕“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为主题的口语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从中美教育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以较好地获得创造力与基本技能的平衡。(3)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设计一组译和写的训练活动,引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句话“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让学生翻译成汉语;通过讲授比较和对照的写作方法(Comparison and Contrast),要求完成作文题目Study at Home or abroad。
教师队伍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英语教师长期接触西方文化,造成对思想政治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的问题,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先育好人,再谈培养学生专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探讨中西方文化冲突时,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道德觉悟和内在品德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运用社会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再者,在立足本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能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将体现中国速度、中国团结、中国奉献、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事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上,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决定“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高校应加强英语教师 “课程思政”的培训,邀请思政类教师开展讲座,提升其政治思想觉悟。王卉[9]提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方法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政素养,“内”即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外”即学院创造一切条件帮助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当英语教师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自发地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发展和思想政治素养同步提升。其次,重新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如基于现有教材,如何重新组合语言知识与思政模块,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做到立德树人和知识传授相统一。最后,定期举行研讨,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探讨,邀请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英语教师围绕“外语课程思政”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示范教学,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同时,英语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观看优秀的围绕“外语课程思政”主题的讲座或慕课,从中学习探索,如外教社、外研社推出的关于“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线上研修。
为了确保英语语言的地道表达,很多出版社在编写教材时通常采用西方原版的文章作为语料素材,这些文章实际上很多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因而从内容选取的源头上就已经弱化、忽视了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如果长期西方元素知识渗透比例过大,中国元素的比例过低,势必会导致学生降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对人生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例如,很多学生会用英语表达西方的节日,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无法用英语表达,进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因此,在教材的选取或编写上,要注重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语言素材,例如,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英雄人物或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一大批时代英雄、先进楷模、最美逆行者,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课程思政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既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复兴使命感,又能强化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语言能力。
就学生而言,高校长期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应回归教育的初心,将学生的价值观、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反映“思政”的内容纳入考试评价体系,制定出既能反映学科知识又能体现评价体系人文性的评价指标, 即一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真正实现高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批阅和评定,总结“思政”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德育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教育过程,“课程思政”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长期性、持续性塑造,方能取得“课程育人”的功效。因此,每一位教育工 作者都应从根本上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肩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的同时,引领学生思想认知的健康成长,承担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有效路径,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后期有必要运用实证研究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