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发自贵州
吴玉圣
受访者供图
吴玉圣和“七仙女”在稻田里拍摄短视频。
第一书记吴玉圣打造的扶贫网红“侗族七仙女”切实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扶贫工作逐渐打开了新局面,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再次回到家乡,曾经无网的“世外桃源”,在网络的推动下,让更多人看到了大山里的美。
和大多数大山里的少数民族贫困村类似,盖宝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原始而传统,如何实现与现代接轨,面临的不仅是改变生产方式,建立产业,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观念。
数条稻花鱼在农田里跃起,一群身着侗族盛装的姑娘在田里呼喊着,举起竹笼捕鱼,画面的背景是远山层叠的贵州黔东南风光,一幅田园风光,心旷神怡。这段剪辑简单的短视频,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盖宝村的一位扶贫干部,迄今有719.5万多的播放量。
2018年5月,时任盖宝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吴玉圣联合村里青年,以当地传说为原型,构思“侗族七仙女”的主播形象,发起短视频团队“浪漫侗族七仙女”,主要拍摄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通过直播,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在“侗族七仙女”代言下,当地特产腌鱼、茶叶、紫米等,陆续成为各个短视频平台的热销产品,同时受到包括央视等多家媒体关注。
近两年,“互联网+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网红直播扶贫在各地开花,从第一书记到贫困县县长都乐意成为网红,推销本地产品,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和大多数大山里的少数民族贫困村类似,盖宝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原始而传统,如何实现与现代接轨,面临的不仅是改变生产方式,建立产业,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观念。
“侗族七仙女”诞生一年来,吴玉圣的“网红扶贫”并非一帆风顺。他遭遇了很多不解,并承担了不少压力。
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遴选70个最具特色乡村庆丰收活动,在丰收节当天进行全国直播,要求各地成立直播团队,对70个直播点进行统筹协调、人员培训和现场指导。吴玉圣把相关文件转到了朋友圈,感慨“看来以后的新农民必须具备直播能力了”。
“七仙女扶贫队”
2019年12月29日,“侗族七仙女”所在的黎平县盖宝村村“两委”牵头,第一次在村里举办“2020年牯藏节新闻发布会”,以推广当地特色旅游。这次盛会动员了全村老少,并邀请了二十余家媒体参与。
在现场,女人们盛装打扮:侗布短裙、手工刺绣的披肩、老式的项圈。男人们穿着蜡染的侗衣。两岁的、四岁的小女孩都戴上发髻、银饰,俨然有过年的氛围。
侗族七仙女是特邀表演嘉宾,直播海报早早地写上“去盖宝侗寨和七仙女踩歌堂”。她们彩排时,原本四散的村民突然聚过来,默默看着,中间有些人举起手机开始拍。一位五十余岁的爷爷牵着小孙子来指认,“这就是七仙女嗬”,他自己在一旁笑不拢嘴。
程繁芳是七仙女中的四妹,她说村里年长一些的村民不清楚她们是谁,有一次遇到一群七十来岁的老人,远远地看着她们,惊呼:“快手队来了!”还有人叫她们是“七仙女扶贫队”。
“七仙女扶贫”是创立之初就定下的基调。2018年初,黎平县纪委干部吴玉圣被安排至盖宝村任扶贫第一书记。
盖宝村位置偏僻,自黎平县城出发,蜿蜒而行100公里,坐长途公共汽车要晃荡三个多小时。由于地处深山,盖宝村没有成形的产业,村里致富主要靠外出务工。但令吴玉圣惊讶的是,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侗寨文化,大部分的家庭仍住在木制的吊脚楼里,使用传统的耕牛犁地,人们爱唱侗歌,爱吹芦笙。
虽是“80后”,吴玉圣的扶贫经验并不少,他2013年开始下乡,曾去过两个苗族村寨扶贫,发现传统的家庭养殖及种植对少数民族村落的支持有限。如何在缺乏基础又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另辟扶贫蹊径?
吴玉圣找到了当地青年。“他给我们拉了一个群”,本地青年吴本亮说,当时他在湖南读大学,吴玉圣和全村青年在线上讨论村子的发展,群里讨论很多方向,种中草药、种树、美化河流等等。那段时间,吴玉圣让村里的青年带着他四处走访,挖掘当地的民族歌曲、服饰、风俗等等,主要是“衣食住行和农耕”。通过互动,吴玉圣确定几个发展方向,包括打造牛耕大部落,走生态有机农业路线;琵琶歌与牛耕文化结合的复古生活体验区;发展直播产业等。
青年们觉得“短视频”不错,解决了“藏在深山无人知”的问题,将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进而吸引游客及企业进驻。
吴玉圣开始研究各个短视频的生态,每天都在“玩手机”。当地传说七仙女将侗歌歌声撒入河中,侗族姑娘喝过河水后,便人人能唱歌。吴玉圣决定以“侗族七仙女”代言。
2018年5月,快手“浪漫侗家七仙女”注册运营。
“不务正业的书记”
青年们有热情,村里人却不理解。“他们连智能手机都不用”,吴玉圣一开始就遇到阻力,连镇上领导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
吴玉圣在村里集资20万买设备做直播的想法破灭了,无奈之下,他以风险担保的形式,从村委会“借”出5万元。吴本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还试过“逐家逐户敲门教他们用手机看直播”。
2018年,盖宝村由于村子太大,划成多个行政村,有朱冠村和洋卫村等。朱冠村现任村支书吴文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村里干部能理解网红扶贫的仅是少数。过去曾有年轻人在网上贷款难以偿还,许多村民对网络心存芥蒂,村干部也认为:“一个网红能做什么?”
吴玉圣认为,人们对网红需要重新定义,农村“网红”可以通过短视频、融媒体,把农村的文化带出去,让大家更向往农村。
当时,大多数视频都由吴玉圣操刀,主要以传统的侗寨文化为落脚点,点击量很低,直播间很冷清,有时甚至没人观看。村里的质疑声一直不断,有的私下里说吴玉圣“只会玩手机”,还给他取了个外号“不务正业的第一书记”。
2018年6月,他们找到第一位“七仙女”,拍摄了一条在田间地头舂米的视频,当天的粉丝量增加了一万。“这个时候盖宝周边的人关注到我们了。”吴玉圣回忆。
之后,侗衣、腌稻花鱼、腌腊肉等特色产品陆续走进七仙女的直播间。反响最好的一次是2018年10月,村里合作社社长吴永荣找到七仙女,“我的小黄姜滞销了,你们能不能帮忙宣传下”。
“侗族七仙女”到地里挖小黄姜,直播宣传,两个月里帮村民售出小黄姜六万斤。这件事甚至后来上了央视CCTV13《新闻30分》,对新时代、新变化衍生下的短视频扶贫方式表示肯定。
打造网红扶贫产业链条
目前,“浪漫侗族七仙女”的主阵地在快手,拥有34.3万粉丝,817个关注量,将全网各个平台的粉丝量纳入进来,达到160余万。
团队在村里租下一栋木屋,作为驻村基地。直播间装饰简单,两束青稞穗挂在墙上,一幅盛装打扮的侗族姑娘漫画作为背景。
每天晚上八点半,两三位七仙女身着侗族日常装,架上手机,便开始直播。为音质效果,她们会用上音响,持续至11点左右。村里人多数早早入睡,有一天时间到了,直播还没开始,路过的村民问“今天不搞节目啊”。
2019年以来,他们逐步转向专业化运作。现在组成十人团队,吴玉圣负责统筹协调,配备运营管理人员,制定章程。
在主播间内,贴着工作人员作息时间表,工作任务包括粉丝维护、视频拍摄剪辑、销售和财务管理等等,各司其职。其中还留有“学习时间”。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历史、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直播要介绍民族的东西,肯定要知道一些。”“七仙女”张桃说。
16岁初中毕业后,张桃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父母负担重,谎称要打暑假工,离开了家,出去打工。多年来,她在针织毛衫厂、服装厂、鞋厂等各色工厂都待过。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的打工生活将她“困”住了。于她而言,回归村里更具吸引力。
村民也在改变想法,因为好处切实可见,仅2019年,七仙女帮朱冠村和洋卫村及周边地区的贫困户销售近10万元稻花鱼。与此同时,还吸引了诸多媒体的报道与关注,“2019年大概有五六十拨媒体吧”,为当地间接带来增收五十余万元。
据媒体报道,“七仙女”团队作为牵头人,在黎平县组建了网红助力脱贫攻坚协会。“希望网红主播互帮互助。”吴玉圣说。协会为会员提供直播、拍摄等技术培训,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帮助网红主播打通线下生产、包装、物流等环节,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红扶贫产业链条。
2019年6月24日,七仙女团队迎来更大范围的报道,“不务正业的书记”为题的视频在全网广泛传播,“整个州,整个省都在看”。吴玉圣说,网红扶贫得到从上到下的支持。
2019年12月29日,“牯藏节”新闻发布会上,吴玉圣以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盛装的人们在侗寨门前列队摆“拦路酒”,成排的歌师身着繁复的盛装,手拿侗族琵琶,画面足够震撼。吴玉圣给这条短视频配上“我在贵州等你”的歌曲,发布了出去。五位七仙女同样身着盛装,在舞台上演唱了传统的侗族大歌,民族特色味浓。
“还是要带货”,当天来的宾客“有牛哥”建议。
“有牛哥”名为杨正熙,是网红扶贫干部。他带领洋洞村民恢复牛、稻、鱼、鸭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有机农业,打造出牛耕部落旅游体验区。2018年,他与“七仙女”有多次合作。他认为,现在的“七仙女”有名气,但表演还处在“自娱自乐”的阶段,唯有“带货”,帮贫困户把农特产卖出去,才能让“仙女”落地,接地气。
杨正熙认为,让视频另一端的人看到传统的农耕,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这是七仙女的特色。他记起2018年冬天,七仙女曾学做木头房子,就像网上爆红的李子柒。但无论是锯木头,还是扛木头,“都不像样”,“七仙女还是要打造成织女的形象,不能模仿”。
“需要一艘船,让贫困户出海打鱼”
在吴玉圣进行“网红扶贫”探索的同时,更大的改变正在昔日的盖宝村,今天的朱冠村和洋卫村等进行。受脱贫攻坚带来的惠民项目影响,当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修好了路,建起停车场。从榕江县城到盖宝的高速公路将在2019年底修通,路程将从两个半小时缩至一个多小时。
贵州以县级部门和乡镇作为实施主体,制定了严格翔实的精准扶贫指标体系,以村为单位对上报的贫困户情况进行彻底摸排,根据“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来精准识别贫困户,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督察问责机制,对贫困人口一包到底。
在村里租下的农户房子里,洋卫村现有43位下乡扶贫干部,在当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临近晚饭时间,大部分扶贫干部聚集在此,有人忙着做饭,有人忙着核对表格,填写申报信息。还有一名女干部背着九个月大的孩子在客厅里踱步。这名女干部说,孩子尚在哺乳期内,还不能自己入睡,只好把孩子带来村上。
当地的扶贫方案主要采取项目扶贫,政府为当地村民提供葛根、钩藤树苗,为他们提供猪崽,协助他们发展家庭养殖、种植,但销路则需要农户自己想办法。此外,还有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各项政策层层下来,补贴到户。
其他扶贫干部并不太熟悉吴玉圣负责的“网红扶贫”,脱贫任务繁重,他们手上都有相当具体的工作。
但朱冠村村支书吴文铭对“网红直播”态度很积极,他在村里开家具厂,深刻体会到网络的好处。以前厂里的机器零件坏了,只能到十几公里的镇上更换还不一定有。现在直接在网上购买,厂里的主控开关也可以用远程控制。从更深层次来看,吴文铭认为,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更需要长远的眼光,“需要一艘渔船,让贫困户能够出海打鱼。”
他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贫困户外出打工,十余天到手的工资是1500元。现在扶贫提供牛苗,但家庭养殖业利润低,六头牛一个月能赚1000余元,“但是你要天天管牛啊,别的事你干不了”。吴文铭认为,还需要找到更好的产业,“要找到那艘船”。
“侗族七仙女”出名后,过去数年没有进展的旅游发展规划,现在又被重新提起。媒体与游客的到来,让村里人真切地体会到,“旅游可以做起来”。
据吴文铭介绍,目前朱冠村正在筹划建起旅游服务中心,把当地开发建设成小型的旅游景区,与不远的“牛耕部落”联合起来,扩大为“大牛耕部落”,沿线都可以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目前村里已有60人入股60万,打造这座旅游服务中心,此后还将建设民宿。此次“牯藏节”新闻发布会,将四个寨子联合起来,招募500位游客到当地过年。
当然,盖宝地区的旅游基础仍然薄弱。“有牛哥”杨正熙分析,当地村民的某些习惯较为落后,例如室内没有厕所,家里的卫生不注意等等,这需要点滴的改变,但他觉得“方向是对的”。
张桃也看到了变化。过去她们不爱穿侗衣,总觉得别扭,怕被人笑。现在出去北京表演,穿着民族服饰,她们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