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辉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级《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教学过程】
一、注重激活,在现实情境中重温“知识点”
1.复习引入,唤醒经验。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在这幅积木图中,你认识哪些图形?
生: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
师:你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生:V长=abh,V立=a3,V圆柱=。
生:长方体与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算。
2.自主整理,回顾推导。
师: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生: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高来算,因为底面积就是底面所能摆单位小立方体的个数,高就是摆的层数,所以底面积乘高就是单位小立方体的总个数,个数多少,体积就是多少。
生:通过转化法,把圆柱转化成一个长方体来计算。
生:通过实验法,把圆锥装满水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中,正好倒了三次。(电脑动画演示)
二、注重梳理,在讨论探究中完善“知识链”
1.全班讨论,沟通联系。
(1)平移。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立体图形可以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来形成呢?
生:一个长方形向上平移一定的距离,平移走过的轨迹可看成一个长方体。(学生拿着一张A4纸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演示)
生:一个圆向上平移,它平移走过的轨迹可以看成一个圆柱。
师:垂直平移的距离是立体图形的什么?
生:高。
师:平移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的什么?
生:底。
(2)旋转。
师:圆锥可以通过平移这种变换方式来形成吗?
生:不可以。它是通过一个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的。
师:还有其他的立体图形,也是通过旋转形成的吗?
生:圆柱通过一个长方形,以长或宽为轴,旋转一周形成。
生:如果以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形成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3)分类。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按照形成方式的不同来分类呢?
(学生自主思考后,在黑板上画出韦恩图)
师:哪个图形最特别?
生:圆柱。它既可以通过长方形绕着长或者宽其中一条边旋转360度得到,又可以通过一个圆垂直平移,平移走过的轨迹就是圆柱。
2.分层练习,深化拓展。
(1)基础练习。
①半径为1厘米的圆,向上平移5厘米,形成的图形的体积是( )。
②一个长方形长6分米、宽2分米。绕着它的长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
③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3厘米和4厘米。以3厘米长的直角边为轴,将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所得图形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提升练习。
下图直角梯形ABCD,以CD边为轴并将梯形绕这个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旋转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注重提炼,在类比迁移中清晰“知识源”
1.小组交流,提炼共性。
师:(指着长正方体、圆柱)这些立体图形可以通过平移这样的变换方式形成,那还有没有其他图形也是这样形成的呢?(学生先说,教师后出示三棱柱)
师:三棱柱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认为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向上平移所形成的,三角形就是形成立体图形的底,向上平移的距离就是立体图形的高。
师:它的体积可以用之前的计算公式来算吗?(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生: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生: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平面图形垂直平移形成的。
生:底面积就是一层所能摆的单位小立方体的个数,高就是摆的层数。
师:如果三边形变成五边形,接着变成32边形,体积怎么算?
生:还是底乘高。
师:像这种立体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柱体。(板书:柱体)
2.类比迁移,发散极限。
师:随着底面越来越大,变成了什么?
生:圆柱。
师:柱体有相同的计算方法,那么像圆锥这样的锥体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计算方法呢?
生:有。
师:以四棱锥为例,猜猜它的体积是怎么推导的呢?
生:可以借助等底等高的长方体,通过倒水实验。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推导圆锥体积时,我们借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这里与四棱锥比较接近的是长方体。
师:原来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建议把掌声送给他。
(电脑实验演示)
师:四棱锥到五棱锥呢?体积可以怎么算?
生:还是底面积乘高除以3。
师:100棱锥呢?慢慢边数多起来,发现了什么?
生:变成了圆锥。
四、注重应用,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知识价值”
1.深刻理解“底”。
师:大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生: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如果把阴影部分向上平移6厘米,那么走过的轨迹所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呢?
师:如果想出了一种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阴影部分体积可以通过大长方体的体积减去小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
生:底面积乘高。底是刚才前面求的阴影部分,高就是平移的距离6厘米。
生:我们可以算出底面可以放16个单位小立方体,总共可以放6层。所以体积等于96平方厘米。
师:底能不能是右边的长方形,高是5厘米,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右边的长方形往左平移的过程中,中间有空白部分,不能使得每个面的面积一样大,所以不能成为底。
生:平移过程中,每个面的面积一样大就可以成为底。
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师:如果把空白部分移到大长方体的这个位置,体积现在是多少?
生:体积不变,因为底面积大小还是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面积,高也不变。
师:现在呢?
生:还是一样,高没变,虽然底面形状变了,但大小不变,所以体积不变。
师:是啊!我们要试着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引导学生厘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复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这节课,首先经历复习回顾,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体积概念,掌握计算方法,会解决一些常规的问题;接着经历空间想象与动态演示,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索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沟通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体会共通之处,加深对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提炼共性,体会“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的规律”,渗透联系、类比迁移、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1.理一理,增加系统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梳理立体图形体积推导,全班讨论、从立体图形的运动形成着手,打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再发展,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实现知识由点到面,增加知识的系统性。
2.练一练,增加灵活性。
通过分层练习,一方面巩固旋转、平移两种立体图形的形成方式,灵活理解不同图形下的底与高;另一方面使“不同学生在复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都有新的收获。
经历“在变化的现象中寻找不变规律”的过程,通过理解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直柱体体积的方法,增加课堂的深度与灵活性。
3.提一提,增加深刻性。
数学复习课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应适当拓展,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直柱体之间、锥体之间具有相同的体积计算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增加课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