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优化之路
——以屈子文化园为例

2020-01-02 23:49戴芸伊
文化产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屈子文化园研学

◎戴芸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近几年,国家先后推出多项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研学基地并开展相关研学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托于非遗开展的研学旅行极具意义。本文试以屈子文化园为例,探讨非遗研学旅行的优化之路。

一、非遗研学旅行的意义

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的屈子文化园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首批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优秀研学旅行基地(非遗经典线路),自2018年开展非遗研学旅行活动以来,屈子文化园已然成为非遗研学旅行的热门基地,高峰期平均日接待研学旅行人次达2000人次。从屈子文化园的实践经验,可洞悉非遗研学旅行的意义如下:

(一)唤醒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非遗内容的普及和传承,对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屈子文化园的非遗研学旅行活动中,青少年可从“祭屈”仪式中缅怀先贤,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包粽子、做香囊的手工制作活动中,体会传统技艺的魅力;从水上和旱地龙舟竞赛中,学习拼搏奋进的龙舟精神。非遗研学旅行能增进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唤起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助推非遗传播

非遗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多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让非遗活在当下是对其保护的迫切需要,这不仅需要非遗传承人守护、政府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非遗研学旅行活动正是活化非遗的有效途径之一。屈子文化园的非遗研学旅行活动主要依托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以往这项非遗的身影只能在每年端午节时期才能见到;随着非遗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现在人人随时都能了解和体验该项非遗,并且能够带走亲手做的非遗产品,让非遗活在了当下,让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

(三)强化研学基地的品牌建设

在研学起步阶段,研学基地还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比如观赏和讲解多,体验和互动少,出现“只游不学”的情况。非遗极具地域特色,以非遗为核心建设研学课程体系,能帮助研学基地打造独特的品牌,形成吸引力。屈子文化园的研学课程体系依托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来建设,这个非遗资源让屈子文化园的研学旅行拥有了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

二、非遗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相同课程的难易需求和深度不一样。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更注重游中有学、学中有游,因此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对内容的丰富性与层次性要求更高。目前市场上的非遗旅游产品,通常针对一项非遗只开发一门课程,对所有研学群体都使用同样的讲解方式和体验活动,这不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难以获取到符合自身的非遗趣味和魅力,更是形成了一次性体验活动。

(二)内容质量难保障

非遗研学旅行的内容以非遗为主,每一项非遗有它独立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即使是同一个非遗大项目,因地域不同,也有较大差别。目前非遗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大多由外地研学机构代开发,由于对非遗地域特色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开发出的课程缺乏地域特色,不仅造成全国各地非遗课程的同质性,还易造成研学群体对当地非遗的误解。

(三)研学团队素质不高

随着研学旅行行业的起步,对应的研学导师群体和高校专业也才刚刚起步。区别于一般旅游产品中的导游,研学导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水平,更要对旅游行业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类兼并“教师”与“导游”双重身份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了解非遗研学旅行这类细分市场的人才就更少了。目前非遗研学旅行的工作人员要么是传统旅游行业的导游,要么是普通工作人员,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游、教、非遗三方面的综合知识,其研学质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三、非遗研学旅行优化的对策

(一)成立非遗专家顾问团

非遗研学旅行依托于非遗文化,其内容只有经过专家把关才能确保其正确性和独特性。非遗的传承主体是某一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群体,他们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非遗研学旅行的产品开发首先应该成立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的专家顾问团,由他们传授非遗的技艺及文化内涵,并对整个课程的建设进行指导和质量监控。其次,在特定的节庆日和特殊的场合,可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场,由他们亲自授课以增强非遗研学旅行的权威性、吸引力及影响力。最后,可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对一线的非遗研学导师进行培训,增强其非遗文化素养。

(二)健全非遗研学课程体系

非遗研学旅行需要健全、丰富的课程体系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首先要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丰富非遗的课程数量,开发不同的非遗课程以供研学群体选择,让研学基地成为可以反复进行研学的地方;其次要丰富非遗的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开发不同难易程度和深度的课程,如同样是香囊制作体验,根据不同的年龄人群和喜好可做不同形状的香囊来调节难易程度,在文化内涵上也做相应的匹配讲解。

(三)提升非遗研学人才质量

研学导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非遗研学导师不仅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强大的非遗知识储备、还要有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提升人才质量首先要从人才引进做起,与开设研学导师专业的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从高校引进高素质的研学导师是获取人才的有效方法;其次要对研学导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对其教学能力、非遗知识储备、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最后要建立奖惩考核制,让研学导师的服务质量化被动为主动优化。

总之,非遗的内容质量、课程的建设、人员的素质问题是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各研学基地应积极探寻非遗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路径,为非遗研学旅行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屈子文化园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天马寨两咏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秋月登岳阳楼悼屈原
与屈原对话
惠和石文化园
为国而歌 逐梦前行 长沙县田汉文化园事务中心工作侧记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