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岩 沈伟坚 邢春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的浙江中北部,会稽山西北方,兰渚山东北方,东靠宁波,西邻杭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曹娥江、浦阳江自东西两侧流经,北靠钱塘江,形成三江汇流,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曾感叹“越山长青水长白”,人们临河而建,用石头砌成河堤、港口,在河上修筑石桥,街随河,河随街,水陆交通交织在一起。
绍兴的主要城区有岳城区和柯桥区,区域内河道纵横,江湖棋布,是著名的“水乡泽国”。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浙东运河与南北河流交汇相连,在北部平原地区形成水网覆盖。区域内6759条河流纵横交错,从空中俯视,宛若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绍兴“一环两江三线”水系,一环指环城河及城内河道,两江指西小江及曹娥江(古名:东小江),三线指鉴湖、浙东运河、杭甬运河3条东西向的河道。
水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命脉,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与水密切相连。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美,依水而兴。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保护与修复水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传承水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绍兴以天然河湖水系为基础,通过打造“一环两江三线”的河湖体系新格局,以适应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新需要、新规划,突出绍兴开放包容的水城特色,体现绍兴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就在宁绍平原展示了古老而多姿的人类文明。据传说,4000多年前,大禹两次来越治水,“毕功于了溪”,地平天成,死后葬于会稽山。大禹无私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对历代绍兴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绍兴水利工程建设、水文化发展的基础。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修建的山阴故水道,是越人在沼泽地上开凿的我国最早运河之一。东汉时期在现绍兴城西南建立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鉴湖。西晋时期,为了灌溉和航运,内史和顺疏通了西兴渠。越国以来,代代不息的水利建设,才形成了今天繁荣的绍兴鱼米之乡。不断创新和改革,使绍兴站在浙东水利一体化的高度,成功建成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等重大水利工程。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绍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区域相对开放,人类对于流域开发力度较大,逐渐形成了开放、和谐、包容的地域特征。近年来,绍兴在发展社会经济、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系统的同时,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入促进地区精神文化建设,从而显现出开明、开放、和谐的时代趋向。
绍兴的水资源开发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相传,大禹治水到大越,葬于会稽。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鉴湖和明嘉靖年间府汤绍恩修建的三江闸,与绵延数百里的萧绍海塘相连,形成绍兴平原内陆河网新格局,在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促进绍兴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条件。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东南临海,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环境优势。此外,该地区拥有丰富的铜、铁、水产等自然资源,是天赐的风水宝地。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祖先的开发,因此绍兴所创造的地域文明有着经历史打磨后的深厚积淀。
山川秀美、江河湖泊茂密的优越自然环境,造就了绍兴人才辈出、世代相传,形成了“绞禹之绪”,“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治水精神,以及大量的古代水利工程和丰富的水利著作。历代文人的讴歌与赞颂,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文化作品。深厚的水文化底蕴,衍生了黄酒文化、书法文化和名士文化等绍兴特色文化。因水而兴起的绍兴三江口水灯节、曹娥庙会等水民俗,亦是绍兴的历史水文化遗产之一。
综上所述,水文化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水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开放、和谐、包容的地域文化传统。它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能量,因此绍兴的水文化始终生机勃勃、光芒四射。
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身处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时代的更替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内容,水环境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水文化理念。如何衡量传承与创新的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如何编写历史文化的新篇章,使它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是我们的一代人的责任。
大禹治水后,总结了鲧和前人的经验,采取了因地制宜、疏浚河流,引导洪水过河道入海的方法让治水大获成功。这种不断超越的思想和态度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在越国水利乃至今天曹娥江大闸的建设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标志。
绍兴历史上曾产生过鉴湖、三江闸等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从古至今更有大批名士涌现,人才辈出,让文化基因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人曾经把绍兴比作东方的威尼斯,但与威尼斯相比,绍兴的治水历史、文化内涵、治水成就并不逊色,且更典型的,更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1980年以来,绍兴高度重视水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已形成了一个更加成熟和系统化的方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来绍兴时曾作有《初至绍兴》,文中提到“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于其中深刻感受到绍兴水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赞叹其创造的伟大成就,也会深思保护与发展的重任。在不断前进的历史长河中,绍兴水文化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进步,观念上的不断完善,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品味上的不断完善,制度上的不断完善,投入上的不断增加。深化落实绍兴水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和完善,重新恢复“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绍兴文化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千百年来,水环境在不断变化,绍兴对水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也在不断深化,这种文化已凝聚成绍兴悠久水乡独特的灵魂。它凝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在绍兴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绍兴水文化不仅丰富了绍兴的区域文化,更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添上了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