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奇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信息茧房”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凯撒·R·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里提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去筛选信息,再加上内容平台等通过大数据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公众因此置身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环境当中。长此以往,公众便会桎梏于“茧房”而与异质信息隔绝,越来越难以获得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到来,海量的数据因此产生,“大数据”的概念破茧而出,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在各行各业中显露。以今日头条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优势,打造了一种“基于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内容分发”的信息传播机制。再加上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更加注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新闻客户端纷纷效仿今日头条,不断通过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等手段来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客户端,具有抓取用户浏览新闻时的浏览时段、停留时间、网络环境、检索习惯、态度偏好等信息的功能,再加上其由程序算法行使“把关”的职能,把怎样的新闻发送给谁,全部由机器做主,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下的新闻很难真正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有深度有态度”的新闻媒体,变成定制化的“用户专属个人日报”。在这种新媒体语境和信息推送模式下,新闻媒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获取海量的新闻内容,并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由机器推送给受众。这种凭借算法分发新闻的模式,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长此以往,使得用户的认知结构单一化、规模萎缩化,接收到的信息同质化、信息环境封闭化,多元内容和意见间的互动减少。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茧房”问题,也反映出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重心逐渐从传者向受众倾斜,媒介组织不断迎合受众,将用户的信息需求置顶,传者本位转为受者本位。
“信息茧房”让受众只能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其他异质信息被阻挡在外,这就使得受众逐渐沉浸在由个性化信息需求为主导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带来的满足感中,沉浸于这种自我认知的环境中,知识面萎缩,认知固化,信息结构失衡,丧失个人判断能力和对外界的真实了解,进而不断强化“信息茧房”。
新闻内容受到“信息茧房”的影响,往往受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危害。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中充斥着不少低价值,甚至是无用的内容,其中也不乏博人眼球的“标题党”。而这些信息本质上并非新闻,其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在算法的推荐下,用户一旦经常性地浏览此类信息,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进而难以再接收到有深度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闻信息,降低了新闻所能带给大众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这种分发方式也极易对公共议题的设置产生干扰。当受众个人所处在的信息环境填满了游戏资讯、娱乐八卦等内容,且评论区里能体现多元观点的评论也不多,就容易导致部分网民媒介素养难以提高,键盘侠、网络水军等因此出现。一方面会使得公共议题被无意义内容赶走,降低了受众对于公共议题的关注度和接收率,另一方面部分网民的不良言论也会影响到舆论环境的良性存在,缺少理性化的言论使得舆论事件在“网民互喷”中难以妥善解决。
群体动力学强调,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人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良性的信息交流。当人被桎梏在“信息茧房”中,难以避免地会形成媒介接触壁垒,大大减少了与外部信息环境的联系,缺少了与多元观点的碰撞,严重的话个人会对现实世界产生理解偏差,固化在根据兴趣爱好所形成的社圈里,排斥与外界其他群体互动,久而久之产生与社会的隔阂。对于社会而言,不同社圈间的互动萎缩,导致一个个分裂又封闭的碎片化群体产生,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不同社圈的人们之间的观点难以契合,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零散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凝聚。
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组织,为受众积极提供多元的信息环境是本职工作,信息茧房的“破茧之道”要从信息的生产源头做起。信息生产的主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倡导主流价值观。不能抱侥幸心理而任由低俗内容“污染”网络环境。同时,媒介组织也应该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把关人”的重要性,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把关,加强优质内容的输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技术是中立的,不存在“善恶”之分,而决定“算法”所能发挥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的,实际上是内容发布平台其背后控制者的价值观。算法推送不能仅仅停留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海量的信息,更应设立筛选识别机制,构建“机器筛选+人工把关”的双重体系,找到优质的原创内容和富有价值的新闻,推送给受众。也要足够重视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及时调整推送机制,在推送受众的个性化定制内容的同时,引导其关心国计民生大事。在追求经济收益的同时,内容平台也要主动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造成“信息茧房”的根本原因是受众的主观因素,想要完成“破茧”,就不能忽视受众这一维度。用户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个人观念,在“推”和“订”之间找到契合点,善于利用“订阅”功能,主动拓展信息的获取范围,接收来自不同媒介的声音,走出单一的信息渠道,增加遇到多元观点的机会。另外,不能过度依赖个性化的新闻定制,应认识到算法分发所具有的局限性,理性对待其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增强自己对于新闻的辨识度,拓宽自己的信息源,走出“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形成,还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现象,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要消解“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探寻出一条恰当的“破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