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职业界定与传承

2020-01-02 23:05◎王
文化产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道情环县戏子

◎王 昆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环县道情皮影戏(下文简称为环县道影)又称为陇东道情皮影,是陇东境内极具乡土区域特征的民俗文化。“根据2004年环县道影的系统普查,县内仍有47个戏班、300多名表演艺人和40多名皮影雕刻者,分布在20个乡(镇),并形成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县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的分布格局,成为各民族团结、融合和共同繁荣的象征”①。

在2003年环县道影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之后,诸多学者、专家逐渐对其音乐本体、渊源发展、戏班和艺人状况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但学界诸多研究鲜有涉及探讨皮影艺人的职业地位变化。笔者认为,传统上关于皮影艺人的历史职位划分认知一直是错误的,其所造成的大众心理认知盲点,在历史影响下愈演愈烈,并且影响着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好人研究的问题。

一、道影与传统观念中“戏”区别

环县道影历史悠久,现在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陇东地区。在陇东乡村社会,古时候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唱戏被认为 “是不务正业的,混饭吃的勾当”②。解长春为环县道影的奠基人,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招收大弟子敬乃梁的时候和敬门二贡生在郑知县面前打过一场“言语官司”,有一段对话如下:

敬门二贡生曰:“你们唱戏的是捶皮打鼓之人,是下九流中的数,如何敢收我贡生之后为徒?一流神官二流妓,三流鼓手四流戏。”

解长春曰:“我们唱皮影的不属‘下九流’,这是一门很高雅的民间艺术,是‘隔纸(亮子)买文’,属于‘高台教化’,与妓院的妓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既不擦胭脂,又不抹粉,既不卖脸,也不卖身,哪一点能与妓女相提并论呢?”③

虽然这场官司最后解长春辩胜,但是解长春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临终时给子孙的遗嘱是“好好守着田土,耕读传家。即便万不得已,也宁可行乞,不可卖艺!”④由此可以看出当地艺人处境之艰难。

在传统观念中,将皮影划分到了“戏”的概念范畴,自然而然将皮影艺人称之为“戏子”。但是皮影戏和传统的“戏”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皮影也并非处于传统认知的地位。

九流之说最早源于《汉书·艺文志》,是封建社会中关于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等级排名的次序。在“二贡生”和民众传统认知中,将皮影划分到了“下九流”的职业范畴中。学者刘继兴在研究历史关于九流划分基础上指出:“中九流主要指古代的文艺与科技工作者:‘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 ……下九流主要指古代的社会下层工作者:‘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九娼妓’”⑤。其中明确指出了“皮”处于中九流范畴而“戏”处于下九流的划分范畴。因此人们对皮影戏这一职业定位,在历史的传统认知上一直是错误的。

提起“戏子”一词往往带有轻视之意,戏子在古代称为优,“‘戏子’一说虽出较晚,但作为职业演员的名称其实在秦汉之前就已存在。那时称为‘优’或‘倡’‘徘’,三者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⑥。许慎《说文解字》曰:“优,倡也”。段玉裁又注:“倡者,乐也,谓作妓者,即所谓徘优也”。将戏子一定程度上定义为卖艺甚至卖身的妓女,其多为女性,而在封建社会中环县道情艺人没有一位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前男性艺人一直为道情皮影戏演出的特定性别,“1960年,县政府决定招受道情学员达二十人,女演员也从此出现”⑦。所以皮影艺人和“戏子”在概念构定与人群性别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与划分。

对于一事物固有的传统认知,会或多或少影响现在对于其心理认同。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混淆视“皮影”和“戏”,“艺人”和“戏子”为一体,这个盲区直至目前也是传承环县道影的一个的障碍。所以对于区分这一概念并重新构建,对于环县道影心理认同和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二、环县道影的教化作用与传承发展问题

环县道影作为一种乡土文化,自古一直是维持区域稳定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这种教化作用通过双向互动起作用,是指其在演出的时空中,对民众予以特定的价值思维导向,民众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思想表现出来的行为又稳定着社会秩序。从通过教化作用维系社会稳定的角度看,环县道影有着聚众、思维影响、行为引导等功能等。“农闲时节,天刚黑时,只要锣鼓管弦一响,十里八乡党的民众会扶老携幼相拥而坐,争相观看皮影戏”⑧。这三种功能可视为一个渐进整体的过程。

过去,民间影戏在陇东地区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演出,处于传统状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演出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凡与乡会、庙会祀神开光,驱邪禳灾等重大民事活动,以及民间婚丧嫁娶、祝寿盖房、祈求平安等等,都有演影戏之俗”⑨。在剧目中仍然是以伦理纲常、道德取向为题材的旧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关于戏剧改革工作的指示》和文化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精神下,1952年开始以政府直接参与对影戏剧目的改造创作、影人的雕刻、戏班的管理、演出的引导等。国家开始主导影戏的发展,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但在“文革”中皮影被列为“四旧”,成为扫除的对象;这期间大量的传统剧目、皮影道具被毁,皮影戏演出停止。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民间影戏又在乡土文化的回归大潮中日渐繁盛起来⑩。各地政府成为皮影戏传承保护的主导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县道影在国家影响下有凝心聚众、思维影响、思维引导的功能,在维持传统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关于皮影处于“下三流”职业划分这一历史认知一直是错误的,导致如今对皮影的心理认同受到影响。环县道影发展至今,传统生存要素发生了变化。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影如何得以传承和发扬,是需要不断努力探讨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编:《环县道情皮影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2。

②陈益元:《革命与乡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700。

③王立洲:《解长春收徒打官司》,《陇东报》2002年8月6日第2版

④彭金山:《陇东风俗》,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11。

⑤刘继兴:《“三教九流”究竟指什么?》,《社会科学》2008年第18期。

⑥闫辉:《“戏子”一词的文化考释》,《四川戏剧》2013年第6期。

⑦《环县道情皮影志》,9-10。

⑧《环县道情皮影志》,5。

⑨赵法发:《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⑩赵法发:《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道情环县戏子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择一行爱一行:两次生命的起点
——山西古交市非遗项目“岔口道情戏”自然传人王谷唤访谈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戏子匠
戏子匠
金华道情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研究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
戏子说
环县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