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罗羽涵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木管乐器,在古代被称之为“横吹”“梅”。它依靠笛膜震动而发出独特的音色和变化,使它充满了个性。如今中国竹笛在世界音乐的大雅之堂上,以其华丽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而 见长。
笛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伴奏昆曲而得名(D调以下,音高较低,音色浑厚)的南方曲笛,另一种是用于梆子戏而得名(D调以上,音高较高,音色清亮)的北方梆笛。由于地域和乐器本身的差异,因此,在演奏风格上也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多用吐音,花舌,剁音。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在乐曲中,又可分别在江南丝竹,苏南吹打,苏州弹词及岭南乐种等地方音乐中呈现出南方音乐的柔美。而在北派音乐作品中,笛子以它高亢、硬朗的音色频繁出现在评剧,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戏曲中。因此作为演奏者,应在演奏每一个作品时合理的运用“气、指、舌”,更好地表达出每首乐曲所需要的不同情感。
气息在管乐中非常重要。气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演奏者的状态。“指”即演奏中手指的灵活性,包括手指的弹性,力度以及手指的速度和独立性。“舌”指的是通过舌头做出不同的动作,而产生出“花舌”,“吐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笛子是管乐器,气流在管内速度的快慢和气流量的多少是决定它发出不同音色的主要原因。因此音色会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分为几种。第一,演奏者的口腔内部呈“喔”字型,风门放大,喉头打开,同时我们的气流速度稍慢,也就是我们在有些书里所谈到的气流要“缓”,气量要多,以便达到笛子所要的音高和音色。这样吹奏出来的音色,饱满,厚实,刚硬。第二,另一种较多的在北派,秦腔等风格的乐曲中运用的较多,气流速度较快,风门较小,音色凭借气流的速度表现出急促有力的感觉,同时在演奏时由于乐曲情绪变化大,演奏技巧上对比夸张,所以不会因为风门减小而更加省力,相反,在演奏时,气流速度的影响,会增加气量。音色上给人的感觉也会较紧,急促,有爆破力。但这种演奏方法,在风门控制小,紧的情况下,对于气息的控制和强弱的对比上,相对会好控制些。第三,还有一种音色从听觉上去来说,细腻,甜美,圆润。常在一些南派的江南丝竹,昆曲,广东音乐里听到。演奏上,嘴唇的松弛,自然。口风的大小适中,气流的速度平稳放松。在乐曲《花泣》中,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在音色上就很有讲究,给人细腻缠绵的感觉。气流不宜太急躁,也不能过于硬朗,厚实,甜美。含蓄的音色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所需要的内在含义。
由于管乐的气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音色的见解也是没有绝对的,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在演奏低、中、高音区时保持音色的统一,音高在做高低的改变。只要保证音色的统一、流畅、通透、平稳,掌握好风门大小,气流速度,这是演奏出好音色的关键。对于有些人会常常困扰的口型问题,摆放的位置,我们认为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人嘴唇大小不同,找到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口型就行。基本上还是与微笑的口型是一样的。
竹笛丰富的表现力在传统音乐时,可表现出浓郁的风土人情,独具一格的人文风俗。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成为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关键。可如今竹笛与世界音乐的接轨和相容,在音色上演奏者会只注重解决音符上的技术,而很多时候人们似乎会遗忘民族乐器本身音色原有的古典和传统美。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笛子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
粤乐,被人们称之为“国乐”,是岭南三大乐种(粤乐,汉乐,潮州音乐)之一。它属于丝竹类,笛子和洞箫在演奏中是主奏乐器之一。笛子以松弛,通透的音色表现了广东人民悠扬自得,文雅细腻的性格特征,过于硬朗的音色,显得笨拙,不易体现乐曲轻松,诙谐的特点。在演奏时,笛子的笛膜也很重要,不能贴得太紧,要松一些。此外,在气震音上震动的频率要快些。例如乐曲《粤海欢歌》《一锭金》等。笛子在乐曲中的丰富表现力展示了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感觉上与江南丝竹相似,江南丝竹系流行于苏杭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乐曲的曲调般都具有优美、流畅、柔和、清澈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竹笛在江南丝竹中是主奏乐器,演奏者为了努力揭示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着力在艺术感染力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了心平气和、精致细腻、惟妙惟肖、华丽圆润的特点。在演奏时两者都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精雕细刻,讲究韵味,这是北方竹笛演奏者少见的。
热情豪迈的秦腔音乐和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二人台”中,笛子的音色也同时要随着曲风而稍加变化。在气息上面,首先乐曲气震音的幅度大,夸张,有时也会加上腹震,在音色上用较急促,有力的气息掌握它浓烈炽热的风格。演奏出极速,利落的音响特质,体现乐曲粗狂,开阔的风格和北方人民豪放性格和独特的语言特点。例如乐曲《秦川抒怀》《喜相逢》等。
昆曲音乐已有近六百多年历史,是“曲牌体”。其腔调流丽悠远、清柔婉折、幽雅深情。竹笛是为伴奏唱腔而用,所以演奏者必然的要按演唱中所讲究的出字起音要有喷口,中间的行腔要有起伏变化等方面的要求去演奏。因此,昆曲中的竹笛演奏特点应是刚柔相济,为了配合演唱中的风格变化。需要注重气息的运用,腹震音突出,运指有力而富有弹性。音色需要甜润,含蓄,细腻的气息,体现出中国戏曲里的“意、神、韵”,如同它的动作语言温文尔雅。主要笛子作品《花泣》《牡丹享》等。
此外,笛子不仅仅局限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民族管弦乐团中,与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的相容也是越来越频繁。并且在音乐发展的需要上有了改良和创新,例如一些开孔竹笛的制作。中央音乐学院的戴亚老师出版了一本专门的8孔竹笛书。在原有的6孔笛子上增加几个孔,便于在乐曲需要,特别是在演奏一些含有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时,遇到的变化音较多的时候,例如升dol,降mi,升sol。借用这样的改良乐器来解决一些音准问题。不仅开孔竹笛,还有一些加键竹笛早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国内的舞台上。所谓的加键竹笛,原理是和开孔笛子是一样的,像长笛一样是用键去按,这些改良乐器目前能解决的半音是在慢速半音的跳度,但对于快速变化音的琵琶音和音阶之类,由于改良乐器本身的局限性,还不能达到西洋长笛的效果。但是随着当今演奏家们的演奏技术飞速提高。6孔竹笛也能演奏像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查尔达斯》这些外国曲目。可见竹笛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中,不断地用各种形式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美,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枝 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