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示”部金文与祭祀文化

2020-01-02 22:38:02曹旖旎
文化产业 2020年30期
关键词:徐铉张萌许慎

◎曹旖旎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祭祀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极为重要的国家治理行为,历代王朝通过祭祀以达到沟通人神、现实人治空间与虚拟神性空间的交流与沟通。祭祀在实现国家意志的同时,间接上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面貌。金文属于继甲骨文之后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周朝是金文发展和使用的重要时期,中国自此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时代。《礼记·祭统》和《左传·成公十三年》分别提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②在古代,祭祀居于五礼之首,是众多礼仪中最重要的。祭祀礼仪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与之对应的祭祀形式,但承载祭礼文化的文字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逝,它们就像“活化石”,继续诠释着和还原一些祭祀活动的原本形态,记载和传承着华夏文明特有的思想内涵。

一、“示”字与祭祀文化起源

祭祀最初起源于天地共生、万物和谐的信仰理念,甲骨文时期的“祭”多不从示,字形像右手拿着一块还在滴血的生肉,到了金文时期为,其上半部分的左边仍代表牲肉,右边表示手,下方则多了一个“示”,表祭台。“祭”的本义是指用牲来祭祀祖先与地祇神灵。“祀”的金文字形为,左边的“示”部代指神,右边的“巳”为“四月”,有“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之说。按照传统文化观念,阳为吉,阴为凶,古时将神看作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的自然力量,于是人们试图通过祭祀请求这个力量出阳藏阴,从而趋吉避凶、趋福避祸。“祀”的本义是向天神求子,与生育繁衍相关。商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周期大约为一年,故而当时以“祀”纪年。可以说古人对祭祀的推崇最早是源自对原始神秘思维的探求,“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灭观”也就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两大类祭祀目的:一是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崇拜,于是有了祭天、日月、星辰,祭山川百物和风神雨神;二是祖先崇拜,“祭祖”也是人们在当时阶级制度的严密划分下,参与最为广泛的祭祀活动。

二、“示”部金文所诠释的祭祀习俗

金文作为汉字发展形成过程中的过渡符号,融合了汉字表形和表意的功能。杨雄《法言》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④这里的“书”便阐明了文字和语言相当的心理表现能力。汉字是以类形的,部首就是“类”,从金文的结构部首明确统一开始,汉字也就逐渐依物化形,以类相从,“示”部也慢慢与祭祀画上了等号。

“示”部金文大多反映了上古中国的祭祀习俗,包括祭祀的原因、对象、活动方式、地点等内容,使后人能基本上勾勒出曾经的祭祀图景,了解并重拾传统祭祀文化。

(一)表现祭祀目的的“示”部金文

祈求“消祸得福”是人们自古以来所追求的,也是人们实行祭祀最常见的目的。“禳”为祈求解除灾祸疾病的祭祀之一,《广韵》释其为“除殃祭”。据金文,“襄”是手持农具在地上挖出小洞,再往里面放入种子、盖土,有“解衣耕地”之意,其中“解开”“解除”的意思也就沿用至“禳”。同样具有祈求消灾除祸之意的还有“禜”,其金文字为,《说文解字》曰:“禜,设绵蕝为营,以禳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⑤古代人们通过祭拜日月星辰、山川风雨等方式,以求得福报。

(二)表现祭祀活动的“示”部金文

有了向天神先祖所求的愿望,祭祀的各类活动也就随之不断分化出现。“禬”的本意为“带所结”,指古代衣领交叉之处。后引申成为消灾除病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其金文为,《说文解字》中释:“会福祭也。”⑥

“祃”可视作为古时出兵,在驻扎地敬祀神祇的一种祭典。其金文为,《说文解字》曰:“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⑨《礼记》中也有记载:“祃于所征之地。”⑩(郑玄注:祃,师祭也,为兵祷。)祃也用作姓氏,据该姓家谱记载,祖上本姓马,因与同朝为官的异姓官员有隙,异姓官员为羞辱马姓,故意雇佣一马姓人看坟茔,祖上遂将马姓加上“示”“人”的偏旁,以寓意福祉、人丁兴旺,故而出现了祃、㐷二姓氏,由此也不难发现“示”的祭祀、趋福避难之意在古时极受推崇。

“禂”为祭祷牲畜肥壮的行为。《说文解字》曰:“祷牲马祭也。”⑪《周礼》:“甸祝禂牲禂马,皆掌其祝号。”⑫其间注:“杜子春云:禂,祷也。为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诗》:“既伯既祷。”⑬(疏:伯,马祖,天驷房星之神,为田而祷马祖,求马强健。)天子打猎在古时是同会盟、宴享一般的盛事,也为尚武精神的体现。田猎最初旨在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修缮田车,保护农作物免遭牲禽践踏,后又逐渐指代驱车马以弯弓射箭的军事训练。金文为,其中“周”的甲骨文字形是“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含稠密周遍的意思,也表现了上古时期农耕文化与祭祀息息相关。

“祓”是古代通过斋戒、等方式消除灾祸求得祝福的行为,亦泛指扫除;“祼”指古代酌酒再灌地进行祭祀的活动;“祠”“礿”作为古代四时祭祀的内容,也都为“示”部字。

上古时代,由于先民靠农耕为生,天气的变化会影响他们作物的好坏,先民们认为向上天膜拜必然能促使丰收,因此有关祭天的活动也得到了广泛推崇。

(三)表现祭祀对象的“示”部金文

1. 祭祀对象为非人之物

神的本字是“申”,象形字呈空中雷电闪烁之形。古人认为闪电变幻莫测且威力极大,故将其称之为神。“神”的金文为,呈祭拜状,“天神,引出万物者也。”⑰在农耕时代,天神被视作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掌控世间万物,人们的生产能否风调雨顺,生活能否安泰康平,皆受其喜怒的影响,天神也就享有最为隆重的祭祀礼仪。

从古至今,“社”的字形与字义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金文为,《说文解字》释其为“地主”。在古时“社”常指“土地神”,《礼记》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⑱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秋社”等也就应时而生。

2. 祭祀对象为人

先民们对人本身精神意识的探索,使他们相信人在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也让他们增添了祖先崇拜。“祪”,金文为,《说文解字》释其“袝祪祖”。袝为新庙,祪为毁庙,都属于始庙,即指供奉祖宗牌位的宗庙。“祔”,金文为。“后死者合食于先祖。”⑳即把刚去世的人与先人一起祭放到宗庙中。

(四)表现祭祀物品的“示”部金文

祭祀的庄重性以至于人们在过程中要思考如何才能迎合天神先祖的喜好,避免出现神所忌讳的事物。“祳”在《说文解字》中解:“社肉盛以蜃。”㉑其金文为。古籍经典中,“祳”多从肉,因此也有异体字“脤”,皆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

(五)祸福相对的“示”部金文

古人称富贵寿考为福,五谷丰登为福,开疆扩土,守得一方安宁也为福,皆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崇拜。

1. 与获福有关的金文

“禧”也是行礼以获吉,禛为以真诚感动神明而受到福祐,“禄”“禠”“祉”“禔”“祺”都有求福获祥之意。“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为,其示部右侧上方的“酉”代表酒,下方为双手,象征双手捧着酒坛,可见“福”本是双手捧酒坛,跪于祭坛边祈福之意。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时期“福”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为,均省去了“双手”部分,构字方式较统一。“祥”也属于会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如同放在祭台旁的一只羊头,本意指神灵所显示的吉兆。古时父母之丧要服丧三年,满一周年时的祭礼为小祥,满两周年的祭礼为大祥;小祥过后方能吃菜果,大祥过后方可食肉酱。

2. 与驱祸有关的金文

在众多迷信中,“祟”最常解释为鬼神作怪给人带来的灾祸,借指不正当的行动,其金文为。从“邪祟”“鬼鬼祟祟”等词汇中也不难了解其义。

3. 祭祀主体与“示”部金文

三、结语

通过研究“示”部金文,我们明确了“示”部金文与祭祀目的、祭祀活动、祭祀对象、祭祀物品、福祸、祭祀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证实了汉字在起源、发展过程中与祭祀文化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说明汉字较之拼音文字,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注释】

①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926页。

② (春秋)左丘明.《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74页。

③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页。

④ 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157页。

⑤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页。

⑥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页。

⑦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01页。

⑧ (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7页。

⑨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页。

⑩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第253页。

⑪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页。

⑫ 杨天宇译注.《周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90页。

⑬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61页。

⑭ 杨天宇译注.《周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66页。

⑮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页。

⑯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885页。

⑰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页。

⑱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891页。

⑲ 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484页。

⑳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页。

㉑ (东汉)许慎撰,徐铉校订.《注音版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页。

㉒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6页。

㉓ (春秋)左丘明著.《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816页。

猜你喜欢
徐铉张萌许慎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东方收藏(2022年3期)2022-04-15 21:25:36
奇妙的汉字兄弟
宋太祖选才
宋太祖选才
科教新报(2018年20期)2018-10-21 21:43:47
许慎文化园简介
宋太祖选才
许慎德
中华诗词(2016年10期)2017-02-22 17:00:39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8
The analysis of from class gap angle
西江文艺(2016年19期)2016-05-30 10:31:46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