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杭州地方方言调研报告

2020-01-02 21:18周晓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杭州

周晓晓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18年2月,杭州市政协委员、凤凰卫视浙江公司总裁葛继宏在杭州市政协会议上提出,“我觉得中国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中国话我最爱杭州话。 ” 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9.20%”,即100 个杭州青少年中只有不到10 个会讲杭州话[1],杭州方言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基因,承载着地方文化的价值与传承。为深入了解当前杭州方言的传承与保护状况,笔者对杭州部分社区居民杭州方言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总结杭州居民的语言行为、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等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调研对象

该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30 份。 调研对象以杭州本地人为主,近六成的被访者在杭州生活超过10年,其中35.35%的被访者从小居住在杭州;生活了10年以上的占23.02%;另有12.09%和18.37%的被访者在杭州生活了5~10年及5年以下。年龄主要分布于20~50 岁,占被访人数70.00%;20 岁以下及50 岁以上分别占17.00%、9.53%。 教育程度集中于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全部被访人数的67.67%,此外小学及以下的占10.00%,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占9.30%和13.02%,教育程度比例与年龄占比相符。

2 调研结论及问题分析

2.1 杭州居民方言掌握能力及使用频率下降

使用频率方面,杭州居民普通话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方言,其中多数人日常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使用”和“频繁使用”方言的调查对象不足三成,占比分别为13.49%和14.88%;“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的则超过70.00%,特别是“从不使用”的比例高达44.19%。 该次调研地点选择了3 个社区,均为市中心老旧小区,楼龄较长,小区环境相对不是太好。辖区中本地居民以老人为主,但小区中又有一所比较好的小学,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新移民。相比较一些新小区,杭州原居民的比例较高,杭州方言的生存空间更好,生态环境更具代表性。 因此,方言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但即使如此,调查对象中“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杭州方言的人也超过了70.00%,说明杭州方言的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掌握能力方面,超过六成的被访者不能熟练使用杭州方言,杭州居民的方言能力在下降。调查中发现“可以用杭州话无障碍沟通”只有33.95%;48.84%的人“听得懂不会说”,17.21%则既听不懂也不会说。

使用领域方面,比例最高的是“亲友沟通”,占81.25%,其次为“日常消费”(42.08%),说明杭州方言的使用与谈话人熟悉程度及场合相关。 谈话人之间越熟悉,使用方言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方言使用场合主要集中于私人生活领域,包括家庭成员、亲人及朋友亲密群体;而普通话则占据了包括工作、教学、交往等在内诸多公共生活领域,且有逐步向私人领域扩展的趋势。

使用者方面,杭州方言的使用与年龄及学历有关。老年居民受学历和交际对象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方言为主,对方言表现出更强的依赖性和熟悉感;而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更侧重于教学、工作等公共生活领域,更习惯以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语言。

2.2 杭州方言代际传承趋于断裂

家庭是方言最传统的使用场所,也是方言最牢固的情感单位,对于方言的保存和传承具有深远意义。调查中发现:方言使用频率与熟练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代际传承出现断裂。 20 岁以下的青少年熟练掌握并使用杭州方言的比例远低于成年人,特别是60 岁以上的老人;父母一方为“新移民”的青少年,其杭州方言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父母双主均为原居民的青少年。 调查小组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家庭对于方言传承的功能正逐渐丧失。 “新移民”不断涌入,导致杭州原居民与“新移民”通婚比例逐渐上升,家庭语言环境日渐复杂。父母双方来自不同方言区,家庭内部更易使用普通话沟通,孩子学习并使用杭州方言的概率更低。 第二,家庭氛围的差异性。调查发现家长对待方言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孩子被父母数落不会讲杭州话,要求学说杭州方言;另一种则占据了调查主体,认为方言是庸俗的表现、普通话才是最基本的文化素养,生怕自己的杭州话带跑了孩子的普通话,因此家庭交流中强制使用普通话代替方言。由此可见,无论城市发展现状还是家庭内部环境挤占了方言存在的空间同,导致其代际传承受到阻碍。

2.3 方言保护意愿较强,但行动率较低

调查发现61.63%的被访者认为“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杭州话”,同时有超过八成的被访者愿意学习,这种学习意愿不仅表现在自身,也表现在对下一代学说杭州方言的支持上。 但其中“有时间的话愿意”被访者高达62.63%,说明其学习意愿并不强烈,由此也带来行动力的低下。由于普通话不断普及,导致杭州方言的语言功能正慢慢退化,重要性在不断降低,是否熟练使用杭州方言基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交流。而方言的文化价值功能则逐渐凸显,人们更多出于“杭州方言作为地方文化已成为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为42.56%)、“杭州方言能体现地方特色”(30.47%)和“杭州方言对研究杭州地区的文化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14.19%)这些文化价值功能因素来保护方言。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方言的“社会性功能是方言作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两方面[2]。 ”它必须在世俗的生活中才能鲜活地存在,在“口口相传”的交往中才能传承。 杭州方言语言功能的不断弱化最终导致人们内在保护动力的缺失。

3 杭州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使用范围萎缩、使用频率下降、与普通话共存中逐渐趋于弱势,是杭州方言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如何对其有效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政府、 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更多发挥语言使用者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学者支持、大众参与”的多维模式。

3.1 政府发挥“推动者”角色的作用

第一,采用方言与普通话并重的方针。中国的语言政策主张普通话和方言和谐共处、各司其职、共同发展[3]。但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使用领域、频率还是居民语言能力方面,推广普通话都对方言产生了较强的冲击和影响。对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4]”社会民众对语言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不同语境中,人们倾向于运用不同的语言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其作用和优势无可比拟,但在宣传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忽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的做法则有失偏颇。 因此,政府应采取方言保护方针,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重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努力达到方言与普通话同生共荣的局面。

第二,制定方言保护的政策法规。国家层面对语言生活的管理主要通过3 种形式:制定语言政策法规、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采取各种管理制约措施。一方面,当前方言传承与发展的弱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对方言的生态环境造成某种破坏,最终导致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立冲突。 因此政府部门在对语言生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界限,避免出现一管就“过”的倾向,更多采用引导、推动等柔性方式。 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办法及实施细则,促进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保存、提升和发展。 例如,2006年3月1日,上海实行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建立上海方言库以保护上海话,这一做法为方言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积极推动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因此记录与整理承杭州方言,并建立语音档案对于保护和传承有800 多年历史的杭州话意义重大。 2011年11月,浙江省档案局启动了浙江方言建档工作。 之后杭州上城区档案建立了一套以音频、文本、视频形式立体记录方言的语音档案资料,并上交浙江省档案局存入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总库,从而使杭州方言得以有效保存并流传下去[5]。

3.2 社会营造“响应者”氛围

第一,要加强杭州方言传承和保护的宣传力度。社会和媒体通过深入挖掘杭州方言传统资料,利用电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方言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改变群众重视普通话、否定方言的语言观念,创造良好的方言使用环境。

第二,鼓励杭州方言类文艺活动,增加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 方言自身的存续与方言类艺术形式发展密切相关,地方民谣和戏曲等对当地方言的存续与发展曾起到过关键作用。因此,通过鼓励方言类地方文艺活动发展、普及,是方言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包括:挖掘、宣传和保护杭州本土的戏曲,如杭剧、小热昏等;增加方言类电视节目,例如,《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开心茶馆》等。 以“方言说新闻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正襟危坐的普通话播报方式,大胆地把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于新闻播报”,更容易激起人们对于方言的共鸣与兴趣[6]。

第三,在公共场合适当增加方言播报。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厦门等都推出了普通话、方言的双语播报,或普通话、英语及方言的三语播报,这一举措不仅便利了群众,也展现了地方的语言与文化。 因此,杭州也可尝试在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包括博物馆、公园、公共交通等,在不影响社会公共交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杭州方言介绍与方言播报,与普通话形成双语播报,使之成为宣传杭州方言流动的窗口和媒体。

3.3 学校与家庭承担“传承者”职能

调查发现20 岁以下的青少年杭州方言使用频率和能力远低于成年人,可见学和家庭在杭州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任重而道远。

第一,开设杭州方言选修课程。 国内福建漳州、泉州、厦门地区以及江苏苏州等都有在幼儿园、中小学课堂试点进行方言教育的先例,还有一些高校把方言列入必修课。在这些城市经验的启发下,杭州的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尝试开设方言社团课程。 如省府路小学,是杭州市第一个开设杭州话社团课的学校。在社团课上,孩子们讲方言故事,唱杭州话儿歌,模仿“阿六头”说新闻。 在此之后学军小学、天长小学、笕桥小学、饮马井巷小学、清泰实验学校等10 多所小学也开始推行杭州话社团教学。 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青少年学习方言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地方文化保护的氛围。

第二,开设“方言日”。设立一天专门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并学习杭州方言,有利于让学生们感受到杭州方言的历史文化魅力、 从而提高对杭州方言的兴趣。 就比如,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在2008年首创每周一天“广州话日”。2011年3月5日在厦门实验小学开设闽南语日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闽南文化。

第三,培养孩子使用方言的习惯,形成使用杭州方言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方言传承的纽带,也方言学习的最佳场。 语言学习场所包括正规课堂教育和自然语言环境,但不可否认孩子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日常交流所获得的学习效果远优于课堂。 只有饱含着情感的乡音才有可能真正地传递给下一代,才有可能真正地激发孩子对故乡的感情。这种立体的、互动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是生活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父母应认识到方言蕴含的文化价值功能,重视孩子的方言教育,鼓励孩子学习和使用方言,“形成‘儿童在家说方言,在校说普通话’的语言培养模式[7]。 ”

综上所述,政府引导、专家学者作为主体是当前方言保护的主要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方言作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杭州方言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只有回归到世俗生活中,回归到人们的日常使用中,才能保留其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杭州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