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学术写作中跨文化修辞意识的培养

2020-01-02 21:18陈玉华曾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语篇跨文化学术

陈玉华,曾薇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根据教育部2017 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 英语应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学术英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英语课程已经逐步进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成为各大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焦点之一[1]。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全球化的趋势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学术领域,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的强势语言,九成以上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 然而,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多以语言操作为导向,学习内容多于实际运用脱节,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特征,2017 指南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和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交流的相关能力”。笔者发现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逊色于阅读能力,很多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全国四级考试的学生到了大三大四甚至还写不出一篇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逻辑清晰的学术语篇。 这一现象,在各高校大学外语教育中普遍存在,如果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上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因此,该文提出在大学生中培养英语作为学术语境的跨文化修辞能力,构建新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1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研究背景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视始于20 世纪后20年,经过近多年来的纵深发展,经历了两次教学改革,一是基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为评估手段的分级教学改革,和21 世纪以来使用“互联网+”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为手段的第二次教学改革。 可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伴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受到各个方面的质疑。 中国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训练,即便是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训练也只是一些词汇句式的浅层次模仿,大多数时候无法脱离汉语语言思维的影响,更不用说能够准确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和论文写作。 不少学生到了英美国家留学却难以适应英文课堂写作要求,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困难,对国际学术写作规则知之甚少[2]。 如今到了21 世纪的第二个10年,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国家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需求日益紧迫,高校各专业学科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有了科研学术交流方面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跨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本质上需要学生从语言修辞角度对英汉学术语篇进行认识,解决该课程长期以来面临的“思辨缺席”“修辞缺位”的现实问题,课程改革涉及对比修辞理论、修辞五艺理论、和修辞批评等理论。传统大学英语写作课强调以语言(词汇语法句法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为语言而学习语言。 根据跨文化修辞理论的要求,课程要体现学术语言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及应用,因此必须将语言修辞技能和语言修辞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然后以某一学科知识或某一主题来进行的教学,重点体现在两种文化语境中学术语篇的修辞是如何说服人们形成一定的学术观点和态度的。 基于跨文化修辞的学术写作教学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关注写作主题和论辩模式,将语言形式学习转换为语言思辨训练;第二,以语言学习助力专业科学研究,将语言学习同专业学习有机融合;第三,能够形成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的习惯,熟悉各类学术语篇的修辞策略,促进学生更深刻理解英汉学术语篇的语言差异,调动学生对学术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课程建设也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类专业人才的英语教育要求,有机融合科学素质培养、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2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

笔者所在单位广西大学大学外语系自2012年起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开设《通用学术英语》、2018年起开设《高级英语写作》课程,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和经验,通过前期对学术写作课程教学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设置上都存在有一定的现实问题。

通过学术写作课程,我们对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已经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进行针对英语学术写作的培训,内容包括学术语言特征、学术语篇特点、学术推理方式、科学图表作文、学术论文写作等。 大学生在学术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明显的:其一,学生的写作基础薄弱,即便是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都会出现各种简单的语法错误,更不用能够写出学术语篇需要的长句和复杂句式了。主要问题有不会使用学术词汇、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式逻辑混乱、时态滥用和动词错用。其二,对学术文体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还不清楚何为学术语篇,没有掌握学术写作的在选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具体方法,更不清楚学术论文的主要结构和组成。其三,忽略英语读者的修辞习惯,没有从内容和话语交流机制上对目标受众进行考察,对英语的学术修辞习惯更没有认知。 在不少学生习作中学生仍然按照汉语的学术修辞习惯进行逐字翻译,造成文章内容很多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交流的效率。 其四,95%以上的学生表示,除了考试需要,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和撰写学术语篇;相对而言,研究生在毕业阶段会接触到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但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因为语言问题而无法将自己最新成果发表的窘境。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也有局限性:其一,课程设计上,学术英语写作课开设的时间普遍定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或是选修课程当中,处于学生水平的担忧,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一年级就接触学术写作课程。事实上,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在能力允许下应该越早接触越好。 其二,课程内容方面,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应该以基础英语写作为基础,在学生掌握好大学英语写作的基本功后,以学术阅读为辅助了解学术语篇的文体特征、修辞特点和行文结构[3]。 根据学术写作的不同类型,总结相应的学术选词,学术句型和学术语篇的结果框架; 让学生熟悉学术发现的过程和学术总结撰写的规律。 能够初步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撰写符合目标受众理解模式和认可接受的学术语篇。其三,课程目标上,克服传统学术英语教学中单一教授学术写作技巧和模板的弊端,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修辞意识,逐步认识汉英学术话语在修辞习惯上的差异,有意识地克服母语汉语思维对学术表达产生的负迁移影响; 学习目标语英语学术话语的修辞规律,有效地实现跨文化语境下国际学术交流。

3 跨文化修辞学与跨文化修辞意识培养

以对比修辞学为理论来源的跨文化修辞学为大学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跨文化修辞学关注二语写作由来已久,以Kaplan 的研究模式最为突出,其通过对比母语与二语在修辞上的差异来指导写作实践。 Bloch 认为Kaplan 的研究是“对二语写作领域唯一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由于其将写作研究从句法层面上升到语篇修辞层面。 由于各个文化中的写作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修辞习惯决定的,跨文化修辞视角可以通过对比各语言间的修辞习惯、修辞方式、修辞原则和修辞内容等的差异,以此促进大学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与实践。同时,在学生中培养跨文化修辞素质也是势在必行,修辞传统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认为修辞素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修辞意识的高级人才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学术论辩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学术话语信息,以国际话语受众认可的方式传递出去,最终能够劝说国际学者理解学术思想、承认学术价值并提高其学术影响力,这是作为我国学术界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应该必备能力之一[4]。 可以说修辞意识的培养是继往开来的实践,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如胡曙中(2004)、鞠玉梅(2008)、刘亚猛(2018)等都曾提出过以西方修辞思想指导大学生创造性修辞论辩活动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尚未对大学生跨文化修辞意识提高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中跨文化修辞模式的教学尝试尚未得到证实和实施。

4 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基于跨文化修辞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围绕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修辞意识的基础上,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就要专注提高同学生学习西方修辞知识的兴趣,可以在基础英语阶段展开汉英修辞对比的语言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阅读各领域英文学术语篇,引导学生习得和内化英语学术语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点。通过小组讨论、组员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学术修养和学术修辞习惯,例如,要在学术语境下明白我们怎么说,别人怎么说,我们怎么说才能劝服别人等[5]。尽管二语学习者多少会受到母语修辞习惯的影响,但是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让他们不仅能够辨识到外部形式上的差异,更应掌握学术语言运作的内部规律,是教学实践落实到对西方学术修辞语境的深入解读上来。

(2)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学生按照要求做读书报告、课题总结、调查报告、学术摘要、访谈记录等简单多样的实战型写作训练,并且将使用到的修辞知识做出记录和反馈。 教师在学生完成既定学术写作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习作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主要在修辞对比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技巧得到全面地掌握。 同时通过实验组和对比组在跨文化能力测评、 调查问卷、 反思反馈等方面的比较,找寻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3)创建泛在化学习环境,让跨文化修辞意识成为学生自主探索英汉学术写作差异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泛在学习是基于多种网络平台技术即时学习系统,泛在化学习的互动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 积累碎片化知识。随着互联网络和移动学习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维度上的,而是多元化和泛在化的。 以对比修辞为基础的跨文化修辞能力需要学生及时接触、体验和更新学术知识和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学生进行科研学习的内容之一。 通过主动探索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汉英学术语篇的在修辞上的本质区别,沟通文化习惯所产生的差异;同时随着当今科技频繁更迭,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自己该研究领域的英文前沿论文,无疑对后续学术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学术写作实践上需要恰当使用MT 机器翻译技术辅助学术写作学习,大多是科技人员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机器翻译对其论文或文献进行过编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杰出成果之一,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能提升学术写作效率,降低错误率。虽然机器翻译有明显优势但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机器无法替代人脑思维,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机器翻译文本往往逻辑混乱,条理性和可读性差。学生在使用机器翻译辅助写作后,要以文化对比修辞为指导思想,更好地对机器翻译文本进行后期编辑和修正,使文章更符合目标语言的学术语言规范、 学术语言表达习惯和学术语篇类型惯例[6]。

(5)在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压缩课时的背景之下,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可以保证学生在学术语言知识习得和学术语言运用实践能力上的共同发展,通过线上慕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学术语境中的差异进行语言知识习得,线下则对对应知识点落实运用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以四、六级写作训练为核心的局限性,依托学生的知识学习,以英语为媒介来实现传统课堂同虚拟课堂,传统写作方式同科学写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保证课程要素有效互动,推进大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能够可持续性的进步和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修辞意识是大学生在科研学术领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沟通英汉学术话语交流的关键路径之一。 关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中跨文化修辞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应通过多元化教学实践、师生互动模式、 泛在学习等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跨文化修辞意识,克服汉语学术写作习惯产生的负迁移,从而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地掌握英语学术写作的风格和特征。

猜你喜欢
语篇跨文化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