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恺凌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21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高职院校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注重积极引入“工匠精神”,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而忽视学生职业技术文化培养的理念,将学生培养成高级工匠,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国家输入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工匠精神”最早出自聂圣哲,属于一种精工制作的内在意识,工匠比较注重细节,并会精心打磨,追求卓越极致,将品质从90.00%提高到99.99%。 现阶段,工匠精神也属于一种职业精神,不仅是职业能力的体现,而且是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1]。随着“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敬业、创新、精益、专注等。
一是,敬业。该精神内涵主要是指从业者对职业热爱、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敬业不仅是我国美好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 二是,创新。 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蕴之一,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做到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三是,精益。 要求严格约束自我,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四是,专注。 术业有专攻,要求内心笃定,刻苦钻研,注重细节,认真且执着。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企业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需要立足实际,搭建培养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平台,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增强其实践能力[2]。 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工匠精神”,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应该对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进行明确,促使双方合作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及时与合作的企业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例如,在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安排、教学方案制定等面,需要及时与企业沟通,征询其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便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合理性。 另外,在校企合作中,还需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做到充分利用。 例如,合理利用技术指导资源、硬件设施资源等,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高职学生得到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自身体验,实现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在企业实践与学习中,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企业文化,明确“工匠精神”对岗位的重要价值。
其二,在“工匠精神”视阈下,需要以综合素养培养为导向,进行专业实践综合体系的建立,以便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工匠精神”。 另外,还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措施进行完善和健全,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其可以在科学的实践综合体系下,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以便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岗位需求。
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基础,这就需要提高对专业实训的重视度。在此方面,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实训培训计划[3]。在开展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又要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主线。 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相关工作实务进行合理利用,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全心追求“工匠精神”,进而实现良好的培育效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主要的内涵之一是具有专注踏实的精神,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此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应该从自身做起,拥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以此来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其能够受到感染,同时还要在整个学校形成浓厚学习“工匠精神”的风气,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奠定基础[4]。 例如,在运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可借助典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调动其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另外,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体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并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的精神,不仅对其当前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能够促使其毕业后顺利就业,减少就业阻碍,以良好的姿态应对岗位中的挑战,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有效渗透“工匠精神”,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
第一,需要健全基础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在完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工匠精神”传承、职业道德规范纳入理论课程中,一方面,充实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特色,提高高职学生知识量,拓展其知识面,扎实学生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真实案例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讲座,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以便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工匠精神”内涵,逐渐培养崇高平直,使其能够以端正的态度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5]。还需要优化专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适当增加课程单元,如添加职业了解单元、自我评价单元等,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我进行合理的定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职业规划,领悟“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开展有目的性的学习,进行自我提升,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第二,应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院校专业的特点,还需要对现阶段相应岗位对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并有效培养其职业素养,使其能够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另外,在“工匠精神”视阈下,还需要将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熏陶,实现全面发展,进而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关键词逐渐出现在教育领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战略实施下,要求高职院校提高对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实现双创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需要树立双创意识,并重视双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双创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且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工匠精神”内涵来看,创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工匠精神”视域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时,有必要重视双创教育,增强双创意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结合院校实际发展现状给予学生创业强大的支持,并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有效性,而且还能为专业人才的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为了促使双创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行健全和优化,提高对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适当增设双创学分制,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中还需要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双创理念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6]。 要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热情,可以创新创业活动及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实现全员参与,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发挥学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专业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该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因此,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应该注重专业课堂空间的利用,将其当作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在此方案中加入“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学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培养标准及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早日实现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目标。
在执行方案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该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带头践行“工匠精神”,起到榜样作用,既可得到学生的认可,又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给日后的培育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教师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工作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对其必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融入具体教学目标、考核中。 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对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增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促使学生具备优良品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优化服务等,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其“工匠精神”。
在高职教育中,为了早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应该强化对“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其时刻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进而积极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第一,在推进“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此精神作为高职院校的品牌、特色进行打造,将其与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以便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为“工匠精神”在学生中的渗透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以“工匠精神”为基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工匠精神内涵,形成优良品质。 例如,可开展“匠品”案例分析,促使学生对“工匠”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学习其精神,不断提升自己。 再如,还可开展“工匠讲坛”等活动,打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对此精神进行积极的学习,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阶段,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气息,促使学生所学习的环境与“工匠精神”培养理念是相适应的。例如,可在校园环境的硬件装饰方面下功夫,设计有关“工匠精神”的硬件设施。 再如,还需要注重软文化的宣传,从意识层面、精神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如在表彰大会上,可对在“工匠精神”有重大贡献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对人才质量提出了高要求,急需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中,应该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模式等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全方位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且还能够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