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
课程改革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我们目前因过度重视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就是教人思考,培养主动思考、积极思考比单纯的知识传授重要得多”。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观念,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传统教育理念使学生唯书、唯师是从。教材就是“圣经”,教师成了“牧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复述教材的过程,学生从小就被禁锢在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中,闹出了不少诸如“‘雪融化之后是春天’是不对的”之类的笑话。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质疑、反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学《红楼梦》选段《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为了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我抛出了“你对姥姥有什么新的看法”,“你的见解与阅读提示有什么不同”“你的见解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又从“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读出了刘姥姥是一个豁达、善良的人,她的宽容化解了取乐的尴尬;从“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读出了刘姥姥的圆滑世故但又多多少少有些无可奈何……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不再唯书唯师是从,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反思中交流、碰撞,不仅提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文本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过去,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不仅导致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感,还抹杀了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训练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如一匹野马在课堂的草原上纵横驰骋。
教学《战国策》中的选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串讲方式,运用了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角色扮演方式。学生要扮演好唐雎、秦王和安陵君的角色,就要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多渠道学习,反复质疑,抓住了唐雎爱国忠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秦王奸诈狡猾、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安陵君软弱、无才但有见识、善用人才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的思维紧跟学习内容,点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放下架子,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主动思考、质疑、辨析。随着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多向性思维也就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不人云亦云,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教材、教师、同学不一样的观点,这样我们就能欣赏到批判性思维的成果。
我在教学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从不同角度探究了作品的主题:从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前后不一样的态度,甚至二姐的爱情也印上金钱的烙印,从而探究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从于勒败光财产被打发到美洲去,菲利普家生活拮据,在轮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弟弟于勒也不敢相认,读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的坎坷遭遇,读出了人应该走正道,好好生活的劝诫……因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我欣赏到了课堂上的喜人变化,那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教师要营造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带领学生打破教参的权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和见解,大胆地走出单向思维的狭窄巷子,让学生的答案纷繁多样,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初中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往往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对文本质疑的精神,缺乏对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采用辩论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客观地评论他人的观点,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学习李可染的议论文《山水画的意境》时,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在文末又补充论证了意匠对山水画的重要性。本文是论述意境的,没有必要论述意匠,我提出能否将第九、十小节删除。围绕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能将九、十小节删除,反方观点是不能将九、十小节删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们陈述己方观点,阐明理由;寻找对方纰漏,有力反击。在辩论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方面,如果只有意境,而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所以作者的补充论证非常有必要,九、十小节不能删除。辩论争鸣的活动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在信息的交换和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审视、判断和评价,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优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碰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创设问题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多向性思维、组织优质的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不盲从权威、冷静思考、敢于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重视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