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新时代农村美育路径探析

2020-01-02 19:22朱春艳赖诗奇
美育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符号化美育时代

朱春艳,赖诗奇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推进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也推进了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大幅度攀升。然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在满足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呈现出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相近的现象,这表现为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审美习惯与审美范式上对于艺术风格刻板化“跟风”的现象。由此,在新时代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美育工作,适时对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重新规划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才能回应时代要求,实现共享发展。

一、我国农村审美需求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本土验证

日常生活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麦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以20世纪后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消费现象为基础进行论述的消费文化理论。我国农村地区越过了这一理论在社会制度与社会性质上的差异性,以我国农村发生的审美倾向和消费现象对该理论进行了本土的现实验证。

(一)发达消费社会审美泛化的发生背景

1988年费瑟斯通在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演讲中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点,指出现代社会审美活动已经开始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开始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1]他认为,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艺术内容开始深入现实生活的衣食住行每一个细节里,将审美引入大众生活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大众消费领域出现的特别潮流。在现代社会消费领域,“美”成为每样物品在被设计时必需考虑到的要素,追求视觉效果和工艺的家具、超薄的智能手机与电视、四大时装周背后的时尚产业、时代广场不灭的霓虹灯,无不展现审美泛化的力量。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美,要求美,也挑剔美,人对美的追求与依赖助推了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横行。审美消费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商品货架,同理,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更加健全的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产业联系日益密切,日常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全球化进程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念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揭示了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审美活动趋向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审美活动在每一天、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人的行为中发生。这一方面让美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对提升大众审美水平、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大众审美能力的局限又容易导致审美过程中片面追求名牌和攀比心理,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集中表现了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富裕起来的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

(二)中国农村消费文化的本土表现

商品符号化是费瑟斯通概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之一,它代表着大众消费文化中商品的一种典型身份。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目标转向了获得商品的符号价值,如劳斯莱斯,它已经超越了代步工具的含义;别墅和豪宅,也不止住宅的功用;爱马仕的手袋也标记着奢侈品牌,贴上了权力、富有、地位的标签。物欲释放不仅是现代消费社会的鲜明表现,更为现实生活的审美活动增添了幻想的内容,表现的是人们内心无限欲望里的一切真实与非真实的梦幻景象。在被物欲幻化的审美世界中,现实与非现实、幻想与非幻想的界限被现实物质消除,于是日常生活被审美标准仔细审视。一旦经济程度有了明显改善,人们便不会惊惧于展示自己的生活水准,生活水准又总是与一定的审美层次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都市空间也出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消费热潮,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又显得相当特殊。开展多年的城镇化运动让城乡基础建设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农村地区文化层面和劳动力层面的断层现象难以忽视。从城市向农村源源不断输入的资金、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使广大农村地区人民产生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欲望,过去只有发达国家和都市的消费社会才有的商品符号化现象,已在富裕起来的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当下生活中有所体现。

商品符号化在我国农村的现实表现之一就是审美符号化倾向,农村地区的审美符号化表现之一是,追求视觉宏大的“罗马柱”审美偏好渗透在初富起来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时尚都市范式在农村的审美语境中被刻板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开始展示集体或者家族的富裕时都不可避免地踏入了这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倾向里。

二、新时代农村的审美符号化倾向及美育需求

新时代农村的概念出现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这一时期农村具有信息发达、道路通畅、教育系统等特点,“新”在农村的发展目标从“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在我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更加健全的城乡融合体系与发展机制。[2]从新时代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商品符号化消费现象分析农村居民的现实审美倾向,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下脱贫之后的新时代农村广泛存在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范式为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发掘农村地区审美泛化、符号化倾向的生成途径和存在表现,梳理农村接纳现代审美潮流以及审美理想的内在逻辑,以抓住新时代农村审美现象之后的美育需求本质。

(一)新时代农村的审美符号化倾向生成及表现

进入千禧年之后的近20年里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但是国内大部分乡镇依旧保持着由长久群居生活养成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这一习惯可以说是农村商品符号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农村地区,以村镇为单位,除了因婚姻关系加入,少有外来人口迁入,获得群体的认同是在农村地区生存的必须一步。农村的群体联系密切表现为以户为单位彼此具有紧密的交往,遵循着稳定的互帮互助轨迹。当下,受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交网络的影响,留守在农村的居民,生活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在被动地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冲击。在生活空间与交往范围的内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用着最新款的智能手机,用最流行的直播软件来展示他们的生活,习惯用手机软件打车,出门不带现金;在农村交往圈以外,伴随着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从2018年开始大量城镇基层干部开始下乡精准扶贫,他们执行脱贫攻坚的任务,比如为村庄集体安装天然气,带领农民种植并且通过线上销售特定的农作物以打造特色农村,与时俱进地开展新的扶贫创业政策宣传工作等。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在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上受到强力的外力支持与推动,这个动力既来自生长于农村、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也来自国家实施的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地区以集体联系密切的独有特征使得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紧密且高效。如今农村早已不再是深山里的孤岛,它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历者,这也带来了特别的农村消费与审美品位。在广东惠州沿海某农村,坐落了一排醒目的自建自住的农村别墅,都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外打工挣钱后返乡原地盖起的居民住宅。这些密集排列的自建楼的风格,涵盖了从中式到西式,从欧式新古典到现代包豪斯风格,跨度近300年的风格全部杂糅在一起,并且出于对于高楼层的渴求,在四层楼基础上加盖至七楼棚顶已成常态。这些规模宏大的农村别墅的空置率往往较高,很多仅是为了展示财富,获得邻里认同,因为在大多数经历了脱贫的农村,这些豪华农村别墅都是地位、金钱与成功的代名词。这些风格奇异的建筑表现了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刻板的城市印象。这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到新时代农村在快速脱贫致富、走向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奇异性。费瑟斯通规定的商品符号化并不存在于对他来说十分遥远的中国农村,但是农村地区的确出现了商品符号化的现象,这一现象从审美符号化倾向开始,最终表现在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中。在农村常见的杂糅了各种风格的豪华建筑显示出的这种审美倾向的艺术来源并没有自然生成的文化土壤,这些奇妙诡谲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气息大部分是嫁接产生,这一嫁接是由于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而出现的财富外化的“符号”。农村地区的“随处可见的罗马柱”的审美观念没有农村文化风格流变的艺术意义,它是一场“刻板化”了的西式审美在中国农村的大挪用。

(二)新时代农村的现代美育需求

新时代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审美符号化倾向说明了一种不成熟的新消费文化,农村地区“物尽其用”等节俭质朴的传统生活观念未能支撑农村地区崭新的突变的消费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多元开放的聚落形态,它以包容万象的宽容姿态追求现代艺术,建设有现代感的生活,但困难在于它向往多元开放的状态也易与它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语境产生冲突与矛盾,而化解文化矛盾的方法原则就应该是到农村的内生逻辑中寻找,而不是移植的外部体系。

当代中国农村对艺术有积极的接受意愿。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以爆炸、烟火艺术闻名于当今艺术世界,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2015年6月15日,蔡国强在他的家乡福建泉州的惠屿岛上,让一个之前在纽约、伦敦、洛杉矶和上海均因烟花许可申请失败而数次“夭折”的烟火作品《天梯》在夜空中引燃,成就了一场令人震撼的现场艺术。“天梯”所需要的航空许可、天气条件、烟火许可等复杂条件在辗转全球后终于在福建泉州的惠屿岛得以实现,这是一次中国农村拥抱当代艺术的典型事例。艺术从人民中来,又到人民中去,蔡国强的艺术启蒙就来自于家乡的用焰火作画的绘画手法。他在个人纪录片《天梯》里说,“不要去给他找特别的成分,他也是有情感,有爱,对故乡对自己家人对艺术有自己的爱,这个是全世界普通人都有的”[3]。中国农村对于艺术的态度具有对待家族一样的情感与关爱,而沟通中国农村与现代艺术的襻带就是新时代农村居民对于欣赏美、拥有美有十足的意愿和信心。这一必要的信心传达的不仅是今天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卓有成效,也是呈现了一个现代性视角绝佳的对外“窗口”——来打破西方艺术评论界对中国农村所谓闭塞保守的刻板印象,对于展示新时代农村对待艺术开放包容的面貌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现代文化,新时代农村对它有兴趣,但是确实也遭遇了“消化困难”的尴尬局面。从聚居到群落,再到成型的农村,中国农村经历了近千年的形态演变,这一漫长的文明生长路径里有自我依赖的文化语境。农村独有的文化语境就使得其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数千年来的农村文化自在保存的耐力和惯性。这种耐力和惯性,让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留存,但也拒绝、错过了不少吸纳艺术和现代文化进步的机会。在我国城镇化战略进程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村一方面可能难以保存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对现代艺术和文化消化困难,以至出现身份缺失和丧失文化认同的困境。要破除这一困境,就需要发挥美育功能在农村地区文化生态中的独特作用。新时代农村接受新信息速度变快,接受周期变短,总量增多,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产生越来越多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美育需求,表达出了鲜明的指向性。因此新时代农村的美育工作应该具有广泛性和互动性,使得人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审美互动、审美体验成为现实生活的常态。

三、新时代农村美育方法论

为了应对新时代农村地区的审美符号化倾向,满足新时代农村在发展过程里不断提出的新的美育需求,要求党和政府对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确定一套适应时代变化的精确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4]。要坚持立足于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赋予农村美育工作以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充分利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遵循美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发挥好美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质言之,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就是要牢牢依靠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扎根本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同时依托高科技时代的网络媒介构建有知识、有内容的公共文化环境,以提升农村整体审美水平,着力构建文化富足的美丽农村。

(一)尊重乡土文化,和谐规划社区审美风貌

尊重乡土文化,尊重文化内生的逻辑,是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区别于通识美育的一般内容,农村美育要从建设本土文化自信、从本土文化开始,开展量身定做的农村特色美育。从农村社区建设的角度,新时代农村美育首先要与文化自信同行,应在具体区域规划明确打造特色农村目标,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居民群众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对待本土的特色文化风貌和优秀文化内容要积极抢救、妥善保存、着力打造地方农村特色文化亮点。其次,新时代农村美育要与职业技能培训同行,鼓励本地建筑业、室内设计行业和家居行业从业者建立审美多元、环境友好意识,鼓励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定期参加技能培训,交流行业动向。最后,在构造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的审美目的下鼓励民主讨论制定农村社区规划,鼓励村民参与构建具有和谐美感的现代化家园,增强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

此外,新时期农村美育工作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内容上,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审美和谐。生态美育是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审美活动与审美追求。生态美育要求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在培育树立热爱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基础上,追求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之美,通过筑建有机农村建筑群帮助农村居民养成欣赏并保护自然美的审美态度,打造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农村审美风貌。

(二)依托网络媒介,营造公共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进行美育实践还需要营造公共文化氛围。在不少地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行和推广已经初有成效,例如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城乡义务教育延长,将高中教育纳入免费范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美育环节仍然相对薄弱,党和政府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城市和农村中的每个学生都平等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学习美学内容、强化美育功能应是中国农村人文艺术教育的一项重大基础任务。

农村基础美育工作,是政府进行的公益性事业,但如果想要有更加符合时代的先进前沿美育内容,还需要相关互联网行业的深度参与。在今天的教育数据化时代背景之下,跨学科融合成为教育研究的必然发展方向。[5]依托网络媒介作为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资源,首先要求城乡教育联动,依靠网络建立第二课堂,定期组织高质量的线上美育学习,实现城乡美育教学资源共享,让人人都能享受美。对于美育课程内容的制定,应在网络技术支撑基础上为有意向的农村居民组织更深层次的美育学习,如中西方美术史通论、美学概论等基础艺术课程,这都应在农村美育工作里具体开展。其次为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层次高效的农村美育工作,可以适当增加在农村美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与专项补贴,为农村社区文化课堂购买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网络资源版权等,构建展现前沿科技的虚拟艺术交互体验平台,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具有科技感的深刻艺术体验。最后,由于新时代农村美育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与更新,需要搭建网络系统的教育平台,配备稳定的网课师资力量,建立协调联动的全国新时代农村美育工作系统,为高效并系统地开展农村美育工作提供完整的应用设施。

(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整体审美能力

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人文教育途径极其贫乏,即使国家多年的扶贫工作让很多地区摘掉经济“贫困户”的帽子,但对经济富裕后的农村人文困境的关注却远远不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6]85,就是说,从主体方面来看,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会对真正具有美感的事物发生兴趣,正如尽管“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但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6]85。这就要求改善农村人文教育,提升农村整体审美能力,有效引导农村群众的审美需求,帮助广大农村群众在人文艺术教育上实现“脱贫”,让农村群众发展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审美主体,培育时代先进的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只有通过人文艺术教育的“脱贫”,农村地区才不会成为消费主义兜售潮流之后被淘汰的过时的商品和审美文化的回收站,农村群众的艺术理解能力才不被消费主义潮流所裹挟,才能增进农村居民对艺术文化的信念与理解力,使农村地区的文化信息通畅,在艺术理解能力上与时俱进,这是新时代农村美育的直接目的,是新时代农村整体建设的人本内涵体现,是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更是我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大任务。这正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目标任务,也是十九大以来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猜你喜欢
符号化美育时代
论公民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e时代
e时代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