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如何做好街头采访的探讨

2020-01-02 19:07澹台瑞芳
文化产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受访者对象过程

◎澹台瑞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 100000)

街头采访,是近年来许多媒体在“走、转、改”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需要主持人、编辑、记者放下姿态、俯下身子,真正的走到群众中去,以普通人为中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感受,真实、鲜活、接地气地呈现百姓内心真实的声音。这种把话语权交给普通群众的做法,深刻、鲜活地体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真实面貌。

每一次新闻采访,都是一次将沟通进行到底的“实战”,编辑、记者将通过“有效沟通”获取新闻事实。可以说,“沟通”也是获取新闻最关键的基础之一。采访期间,编辑、记者所展现出的沟通水平,对能够深入发掘新闻事实、真实准确的传递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编辑通过采访,也能够理清编辑逻辑,扩宽编辑思路。那么编辑、记者该如何做好街头采访呢?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正式的街头采访前,运用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做好准备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静态采访”,这是采访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环。这时候,编辑要从记者的角度出发,将节目中要呈现出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受访者架起沟通的“桥梁”。而记者在走向街头前,要根据采访主题预先安排行程,预先确定采访场所和采访任务,将街头采访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提前做好准备以及预案,争取在实际采访中发挥最佳效果。

编辑、记者要了解民情、民意,街采记者本身要有“接地气”的做派。沟通作为一种谈话方式,对街头采访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面对不同采访对象在职业、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与编辑的提前沟通上,做出相应的预判,为不同采访对象设计或准备相对应的问题,避免千篇一率的现象发生。只有“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才可以让受访者打开话匣子。在采访过程中,编辑要精心设计、沟通记者要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明白所提问题的目的所在。而且在沟通过程中,记者还要充分把握好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的不同。

二、强化沟通技巧,抓细节,协同作战

(一)采访问题具体化

与受访者的沟通过程也是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所以除了提问之外,编辑、记者要特别注意与受访者之间产生共鸣,眼神的沟通就起到了“共振”的效果。在采访过程中,最常用的采访技巧就是观察受访者的目光。通过观察,记者可以获得最直接、更真实的细节,甚至可以在眼神的沟通中,通过媒体人本身的敏感性,洞察到采访对象的真实想法,从而对提问做出预判和引导,让可编辑、可呈现的内容更加丰满。可以说,观察可以为沟通、询问提供材料,同时还可以核实看到、听到的内容,甚至将无疾而终采访扭转成一次探究事实、发掘真相、开辟新的编辑思路的一次采访。因此,采访问题要具体化,让受访者了解采访目的。

(二)从受访者活动的“环境”本身抓信息

比如,通过观察被采访对象的穿着、年龄等,可以判断其是否生活艰难、对话题有偏见等。另外,受访者的语气和态度也决定其对话题的深刻理解。有些受访者不仔细听提问,或者很轻易的就回答了问题,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采访便是无效的。所以要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不能将问题遗留到后期,要认真完成采访前和采访中的工作,通过收集细节来讲故事,把讲好故事的编辑思想最大化地体现在被报道事物的特性上。

(三)合理选用采访对象

在选择采访对象之前,编辑要与记者在采访话术、采访内容上做好沟通。记者要清楚编辑最后要呈现的节目效果;编辑要让记者了解自己的编辑思路;这样才能在采访的过程中,将一线声音有效地作用在节目当中。此外,介于街头采访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采访过程中,难免遇到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有的人看到记者在街头举着采访机或者话筒,直接视而不见或者加快脚步走开的不在少数;有的当被问到“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时,找各种理由选择离开;甚至还有一些沟通时保持着一种观点,但是一看到话筒和摄像机,话风马上转变等等,因此采访对象如何选、怎么选还是应该设有一定的标准。首先,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应该观察其对采访话题的敏感度、是否对话题感兴趣等,且采访对象应该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记者在提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

意料之外的收获很重要,但也需要做好预案。作为湖南卫视推出的首档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首次把镜头转向课堂之外,取样全国十二所中、小学校,深入探寻新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倾听少年们的诉求、接受少年们的心声,以新颖的节目方式呈现中国当代校园积极向上、青春活泼的精神风貌。这样的节目形式是一次特殊的“街头采访”,访问对象是孩子们,而第一受众便是家长,其次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节目内容首次公开放映,“别人家的孩子”“妈妈嫌我胖”等话题引得不少共鸣。这些“共鸣”与其说是在节目组意料之外,不如说是在意料之中,“街头采访”应该呈现的如同《少年说》一样真实、多面、打动人,虽然有时候会“童言无忌”,但却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引发受众的思考。

三、注意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街头采访因为其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殊性,要特别注意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如果不加引导,难免会出现舆论上的偏差。比如:重庆一位老大爷在接受采访被问到“时间都去哪了”,大爷说:“我的时间都去耍去了。”旁边的老伴不同意了,几十年辛勤工作怎么叫“耍”呢?这时候就需要记者来引导,预防舆论偏失。而编辑在其也要体现出编辑的思想,通过与记者的沟通,将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前设计到问题当中,在记者提问的过程中稍加引导,避免采访过程中以及呈现出舆论偏失的结果。

四、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1世纪是个新媒体日益兴起和进步的时代,但是最朴素,也是最简单的街头采访的形式越来越普及。当各大媒体通过街头采访来获取群众最真实表达的同时,也体现出多种媒体并行的时代,人们对于真实声音的渴求和期待。可以说,此类街头主题采访报道,是媒体编辑记者走基层深入一线的集中反映,也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果的一个缩影。通过反映实际、百姓喜闻乐见的街头采访报道的形式,将时代和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情感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产生较大的新闻价值,还增强了传播效果,引发受众的热议,使得节目所呈现的效果更佳“接地气”。

猜你喜欢
受访者对象过程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