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2020-01-02 16:03周燕萍
文化产业 2020年36期
关键词:走出去跨文化文化

◎周燕萍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文化作为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东方文化形态的代表,可以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东方视角,贡献东方文化智慧,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中国赢得国际话语权和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提升国家形象。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张凤琦、邓晶晶、袁亚平、王鸽等学者从政府层面、文化内容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吕鑫、聂延稳、赵秀花等学者从大型纪录片以及李子柒视频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几种有效途径是:第一,官方模式,比如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第二,半官方模式:如政府支持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第三,民间模式:海外留学,涉外项目,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国际艺术节和国际旅游节等。

综合起来看,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但大多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官方的传播渠道等方面去阐述。较少讨论到新媒体时代,面向更多更广受众的文化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传播主体单一,受众群体数量较少,传播内容缺乏认同。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受众范围广等优势使文化以新的方式新的途径进入大众的视野,为文化传播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新媒体在新时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软件、数字报纸、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比于传统媒体更具有互动性,更利于文化的传播,使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国内新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微视等;国外主流新媒体主要包括:You Tube, Face Book, Line, Twitter, Instagram, Telegram,Google, Snapchat, What’s App, etc.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这些平台,分享图片,文本,以及小视频。这些新媒体的涌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社科院举行201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时指出:坚持依法治网,重视网络安全,加大依法保护数据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坚持发挥“数字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推动作用,通过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全球网络空间互信共治合作。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

(一)培育新兴网络文化传媒,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约瑟夫·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将大众传媒(或大众传播)看作是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必然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在国家文化传播与推介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与连通性等特征。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用户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视频。

自媒体人李子柒在YouTube上传了自己拍摄制作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田园风采的乡村生活视频,受到上千万海外民众的喜爱和好评。李子染用一种“润物细无声”地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奇迹,她制作的短视频展示了中国人民质朴勤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且还呈现了自然惬意休闲的生活场景。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输出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才,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外进行优秀文化输出。

(二)优化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

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变的动态过程。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精选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内容,注重文化创新和打造,特别是开发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2008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主角熊猫阿宝,以及影片中的水墨山水背景、庙会、功夫、针灸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让人感到这部片子很中国。还包括今年刚刚火爆上映的真人版迪士尼电影《花木兰》这些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却是外国的影视公司制作的。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却让外国拿去赚个盘盈钵满?我们要在注重文化创造力包括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发挥创意和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要正确解读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给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及创新其表现形式,选择适合的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将这些既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海外受众群体的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中国文化不仅仅要走出国门,还要走进海外民众当中去,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

(三)提高文化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今社会,由于社交媒体的活跃,对外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而涉及到的文化传播主体也比较广泛,包括涉及机构工作人员、翻译、企业外派工作人员、国际汉语教师、海外留学生、涉外媒体工作人员等等。文化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急需培养一批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熟悉世界形势,掌握国际文化传播规则,具备跨文化交际思维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文化传播人才。

针对不同类别的涉外交流人才,制定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在知识结构层面,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特别是从各种维度对文化传播受众群体的文化特征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思维层面,要放眼国际,立足本土。必须屏除西方文化优越论调,提升本族文化认同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层面,具备扎实的双向语言功底,同时还要具备语言本身所包含的话语情景和文化价值,在文化传播中,避免由于表达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敌意。在对外文化传播的人才队伍中,特别是翻译人才以及涉外媒体工作者,应加大支持和培养力度,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积蓄人才。

猜你喜欢
走出去跨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