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后旧式乡村士绅的忧国忧民情怀
——以《退想斋日记》为例

2020-01-02 13:49邓羽岑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鹏科举学堂

邓羽岑

一、抨击苛捐杂税,关注民生

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9月2日,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此后各地广设学堂,清政府要求各省筹集经费以资助被选学生出国留学,欲习得专门之实业。然而“凡立一学堂则经费甚巨,初以公款充其费,继则搜刮民财,不肖官吏藉此渔利”[1]158,更有“太谷阳邑镇今春设立学堂,经费至二千金。即在本处起派,人民嗟怨、无所控告”[1]159,再加上“凡设学堂必加征加税,致使民怨沸腾,动辄生变,情形如此,岂能久乎?”[1]162。此外,各种征收税目不胜枚举,一如“近日又加盐硝之税,煤税之加前日已登,其鸦片烟之税大为整顿,名曰统捐”[1]155,且“土膏统捐委员到谷才三日,即令其爪牙肆行,见人即向身搜有土否”[1]155,而“奉天捐税之密甲于中华,行人所过之处每人每日捐银元半角”[1]153尤为苛虐。彼时百姓生活穷困,温饱不得,而刘大鹏所在的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钱法大坏,每百制钱,小钱居其大半,银价遂高”[1]160。银贵钱贱,物价虚涨,“日来菽粟价昂,斗米一千二百文、斗麦一千五百文、斗高粱九百文有奇,油价亦大涨,每觔可二百文”[1]158,加之“天旱不雨,农皆坐困”[1]151,这对于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平民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此,清末民变之缘由则可窥见一斑。在刘大鹏的日记《退想斋日记》中,有关苛捐杂税和民众生活困顿的记载非常之多,可以显而易见地了解到晚清吏治腐败,贪污敛财成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反而大大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而因科举废除、仕途无望的刘大鹏只能将自己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和鄙夷诉诸文字,后世从其文字记述中可体会到他对穷苦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二、批评时政,忧心国事

刘大鹏曾三次参加会试,但均以失败告终。1905年科举废除后,其“学而优则仕”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绝。罗志田教授认为:“废科举的社会意义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切断了‘士’的社会来源,使士的存在成为一个历史范畴,直接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2]尤其是“四民”之首的士阶层,传统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影响日渐削弱,而刘大鹏的声望的削弱标志着儒家观念在乡村社会影响的减弱[3]。随着新学日兴的浪潮涌来,以传统儒学为经典的儒家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意味着以刘大鹏为代表的旧式乡绅固有地位的下降。然而,即使是仕途无望,刘大鹏仍忧心国事,针砭时弊:“国家当积弱之秋,外侮交加,而欲奋然振兴以洗从前之耻,其策在省刑罚、薄税敛,施仁政于民,俾民修其孝弟忠信而已矣,不此之求,惟事富强,失策孰甚焉!”[1]142他又指出:“近年所行之‘新政’,虽云自强,其实自弱也,凡举一政,必费巨款,而其款即从民间科派。”[1]160“当时弊政莫甚于卖官鬻爵,乃新政既行于今五年,依旧捐纳实官莫未曾停止,令人莫解。维新之家动曰除弊,卖官之弊何以不除耶?”[1]150此言即意味着新政并未真正在改革官制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因为各种改革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使百姓愈加穷困。对于教育改革,刘大鹏指出:“现在变法,改书院为学堂,而学堂规模只是敷衍门面,务悦庸俗之耳目,并不求实,凡设立学堂,铺张华丽,经费甚巨,意在育人才而人才终不可得。”[1]140虽然这里所指带有其浓厚的个人偏见色彩,但也不难发现,在新政改革过程中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表面改革,实则借此敛财,刘大鹏此言直面批判官员监管不力。更有甚者,“省城新政不闻有他,惟于本月初一日并起妓捐,分上、中、下三等,委员严密稽查,上等妓每月捐钱二千五百文,中等一千五文,下等一千文,捐至于妓,可谓极矣”[1]172,此则表明新政不过是强弩之末,变革所需费用竟堕落到需向娼妓征收税钱。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基础进遭到严重破坏,为鼓励工商业发展,清政府设立商部,统筹商务一应事宜。本以振兴商业为首要,然则“讵料今日非但商务减色,而且多困惫之情形,将有不可支撑之势,此何以故?商利微末,而加抽厘税日增月盛,靡所底止也”[1]161。工商业本就发展缓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官僚主义的双重钳制,新政却一面鼓励工商业发展,一面加征厘税,势必会导致其在夹缝中求生存,偏离预期轨道也是可想而知的。新政的各种改革主张对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力、顽固势力和列强的阻挠等,效果并不理想。日记是极为私人的物品,刘大鹏将种种弊端陈述于上,就可见其真实性。传统士绅的身份让刘大鹏本能地关注国事发展动向,而士阶层逐渐瓦解导致其身份地位下降,又使他忧心国事极具同理心,能够以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视角看待当前政治问题,切身感受大众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三、关注世风伦理,发展史学

“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147传统的伦理道德需要通过礼制来维护,而礼制能得以实行又需践行儒家的三纲五常。但是,科举制的废除影响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尤其是在清末西学东渐热潮的冲击下,人们一面追求自由平等,一面坚守等级森严的旧制,如“学堂学生非但欺虐平民,而且凌侮君父”[1]158。且“师道之衰于今益甚。延师者视师甚轻,并不知敬重之礼”[1]140,传统的父为子纲、尊师重道已荡然无存,更何况是“守旧者惟持孔孟之道,维新者独求西洋之法”[1]143。一时之间,顽固守旧派和维新主义人士站在了两个极端的对立面。殊不知,即使是为维护政治而进行改革,也不可抛弃处世之基本。值得一提的是,刘大鹏关注到了妇女在新政后的地位有所提高。从前,妇女被当作商品一样出售,毫无人权可言,“里中有寡妇二十余岁,于前数日再醮,姑家得钱三百二十千文,娘家得钱一百千文”[1]260;现在,“榆次车辋村去冬设立女学堂,本月太谷东里村亦设立女学堂,闻皆二十余岁之妇,其小者皆十六、七之女,充教习者为男子,此风一开,则男女有别之道并不讲矣”[1]154,虽然女学堂尚未普遍设立,但与此前相比已是值得称道。此外,刘大鹏撰述了《晋祠志》《衔恤录》十卷、《醒梦庐文集》八卷、《随意录》四卷、《寄慨录》十二卷、《乙未公车日记》四卷、《戊戌公车日记》六卷、《刘氏世系谱》三卷、《桥梓公车日记》四卷、《梦醒子年谱》十二卷等著作。这些撰述为研究近代社会变迁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史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举废除仕途无望后,旧式乡村士绅刘大鹏并没有怨天尤人、顽固守旧,而是因其士绅身份本能地关注国事发展、抨击时策。更重要的是,在士阶层逐渐瓦解、传统士绅身份地位和社会影响下降后,刘大鹏极具同理心地同情普通民众的悲惨遭遇,关注民生。同时,他在生活困顿不堪的情境下撰写了多部反映近代社会变迁的书籍,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刘大鹏仕进之路断绝后还能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下,更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大鹏科举学堂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看图纸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科举”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