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之下的设计何为:发声与修复

2020-01-02 13:49顾群业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抗疫防疫

张 通 顾群业

毋庸置疑,公共卫生事业时刻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我国,尽管公共卫生在各种场合下被提及,然而公众对其认知和理解似乎并不明确。如果说公众在寻求理解的过程中停滞不前,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如何还能够积极地展开理性思考?如何还能够理性、科学地参与到遏制突发事件的活动中去?

一、危机促发了社会性共识的发声

危机面前没有如果。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几乎不可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就是一次再现实不过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疫情以其较强的社会性与不确定性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了一次大考,处理不当,就会破坏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降低公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疫情危机下,社会和政府需要实现信任修复,公众也需要生命与身体、心理的疗愈。具有疗愈价值的艺术一直发挥着以“艺”战“疫”的责任担当,为辅助公众心理创伤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撑。2020年4月8日,以“让艺术为灾难疗伤”为主题的仰山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的主持下,艺术家们围绕在疫情期间的艺术创作经历,以及如何在呈现灾难的艺术创作中更好地表达人文关怀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呼吁,疫情之下需要充分发挥艺术的疗愈功能,拓展守护大众健康的途径。他建议“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1]

沉浸在艺术滋养下的设计行业,应当如何在疫情危机中“发声”,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人性、社会、生态等理念,链接善与爱、真与美等基本生命范畴,以助于修复公众、社会、政府之间的信任裂痕,加深公众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认知、理解、共鸣?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建言就为“设计何为”提供了更科学、更精准、更系统的设计指引。他建议加强防疫信息产品设计、防疫工业产品设计和防疫服务方式设计,启动“后疫情产品升级计划”,集中力量创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品设计。从建议中可以看出,为疫情防控的全过程提供产品、服务来提升后疫情时期的产业动能,对修复社会心理、重启经济运转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设计重新链接了阻隔的区块

疫情危机加速了设计行业与社会、政府间的配合,通过作品,让公众重新关注设计本身,彰显设计在疫情危机中的社会修复功能。疫情当下,如何有效发挥设计的功能性?以平面设计为例,公益海报的设计能够迅速、直观地传播正确的防疫方式和中央有关防控工作精神和要求。在业界,2020年1月30日,由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北京设计学会等10家主办单位迅速集结了16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展了科学、同心、生命——“我们在一起”2020抗击“新冠病毒”全球招贴设计公益征集活动。截至5月7日统计数据,“共收到了7430位国内外各界人士发来的抗击新冠肺炎创意设计海报超过1.78万幅,活动官网访问量超过47.7万次。”“其中由人民网搭配疫情资讯推送到各个手机锁屏的曝光量累计已超过33亿次,收获总点赞数超过1378万次,作品单日点赞量最高达47.7万次。”[2]除线上传播外,北京市朝阳区委统战部、科协还将公益海报印刷5000余张,张贴于北京朝阳区各公共区域宣传栏,让人民群众客观、理性、科学地预防与应对疫情。“浙江城市美术双年展2020抗疫海报特展”“湖北武汉 大爱无疆”“呼吸·共生”“豫你同行”“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都是一家人”等抗疫主题的公益设计展览也正在同期进行,设计师群体全力投入,彰显设计作为。

在学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时间组建了创作团队,开展了“生命重于泰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创作活动。通过新媒体艺术、应急防护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类别,完成了2300余幅(件)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教学与创作成果。该校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学团队将疫情历史事件融入教学,指导学生以抗疫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人物形象为原型,创作出了次世代游戏模型设计,让民众在新的时空界面下感受到集体主义意识的时代价值;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学生在顾群业教授、张光帅副教授等指导下选择了孔夫子作为卡通形象,通过表情包形式进行抗疫防疫知识内容的动漫设计。期间,潘鲁生教授指导并最终确定以“三字经”的形式将《防疫三字经》作品形成了宣传视频和24组表情包,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了广泛地传播;首都师范大学李中扬教授带领视觉设计与教育研究所和北京设计学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委员会团队,联合《读者》杂志社开展了“爱与希望,终会带来温暖的春天”线上公益海报设计展,优秀作品已在《读者》杂志2020年第6期发表;北京化工大学周小儒教授团队倾情创作360余幅抗疫海报作品,网络阅读量累计近300万人次;在湖北,以艺术与设计抗疫的湖北美术学院叶佑天教授发起的“蒿目时艰抗疫系列艺术作品网络展”,公众号图文“视觉语态篇”单篇阅读量达1.2万次;辽宁大学民建联合研究院为响应辽宁省统战部、民建省委号召,积极主办的“抗疫情深数字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现已征集饱含创作激情的抗疫作品近万幅,通过组委会入驻的媒体平台相继展示,视频播放量已超1亿次。这些活动和作品均为防疫工作的进行和后续防疫储备提供了设计参考。这些符号化、形象化、场景化的抗疫防疫海报,在深度的精神层面缓解了公众内心的紧张、恐惧与焦虑。

三、面向未来的设计新起点

设计师在重视创新、创意和视觉表现的基本内核之外,更多的是用真情实感去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诠释设计作为人类认识疫情和探讨人类自我拯救之路中的功能。设计界清醒地认知到,在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之中,设计的价值不能止步于唤起公众的“深层潜意识”。因此,他们正在突破设计专业的壁垒,以设计态度、设计价值、设计立场为抓手,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视野的“设计因子”,将设计实践转化为一种跨边界的社会实践,创作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操性的设计以迅速回应“设计何为”,为全球提供了抗疫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以服务和问题解决为视角并被迅速设计与建造起来投入使用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智能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消杀无人机、数字测温人脸识别检测系统、公共环境下手部消毒器等公共设施和个人防护的创新性设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可以随时生成海报对数据进行收藏和二次传播的、以三维互动地图方式来呈现各地疫情数据的疫情信息可视化设计;以梳理设计与人性、社会、生态的关系为前提的农贸市场的设计与建造等。

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的持续显现,公众、社会、政府之间的信任裂痕正在修复,然而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面对基数庞大的受影响人群,“设计智慧”如何在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持续凸显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公共卫生事业中迅速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这既是疫情危机给设计行业提出的历史性命题,更是设计行业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探寻的一次机遇。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抗疫防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