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剧的象征性

2020-01-02 11:46刘亚玲
文化产业 2020年26期
关键词:象征性儿童剧成人

◎刘亚玲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吕梁 032403)

儿童剧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而创作的戏剧,演出者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自己。中国的儿童剧发展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标志是黎锦辉创作的儿童剧[1]。儿童剧主要剧种包括歌舞剧、舞剧、戏曲、歌剧、话剧,以及童话剧、神话剧、皮影戏、木偶戏等,剧目的编创素材主要有原创型、改编型和现实题材三种。儿童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创作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要必须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2]。象征性在儿童剧中常有所表现,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一、象征与浅显

儿童观看儿童剧的意义有两方面:其一是娱乐;其二是教育,即寓教于乐[3]。

(一)超越儿童的成人思维

儿童剧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反观今天的儿童剧作品,很多过度娱乐化,缺乏深刻性的作品依然存在。家长们领着孩子去剧院观看儿童剧,并非只是想让孩子感受欢乐,儿童剧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为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体验童趣中的真善美。内涵深刻的儿童剧,需要作为成人的儿童剧创作者用高于儿童的思维,把复杂的道理用象征性的手法去传达。譬如《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王后等人物,虽然他们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创作者需要用成人的思维把他们身上承载的善恶品质等价值观通过艺术的手法使儿童理解与接受,为儿童向成人进阶建立桥梁和阶梯。

此前有一些关于中国儿童剧的“去成人化”问题的研究,这个研究与本文的观点并不矛盾。所谓“去成人化”,要祛除的是成人世界的过度政治化、商业化[4]。当前市场上的很多儿童剧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成人的思维中,需要避免传递出这样的偏向;因为孩子是单纯天真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都很重视。因此,儿童剧的创作必须极其慎重。应用象征性的方式带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样,政治化、商业化等不良信息也会给孩子带去不利的影响。

(二)尊重儿童的无边想象

好的儿童剧在教育之余,更需要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极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儿童早已不同于过去。因此,儿童剧的创作也应与时俱进,摆脱幼稚化,在尊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前提下给予他们最好的指引。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提到了艺术与纪事的区别,强调艺术在于将生活中的事物赋予一定的形式,因而比单纯的叙事更吸引人,让人产生兴趣。儿童剧虽然为儿童服务,却属于戏剧,是艺术作品,直白的叙述和浅显的语言是无法吸引儿童的[5];如果儿童剧的教育变成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儿童剧场也不值得孩子走进。

当然儿童剧也并非一定要晦涩难懂,让孩子摸不着头脑,而是要尊重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时期,儿童剧除了给孩子带去快乐,最重要的任务是锻炼他们的思维,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段把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梅特林克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青鸟”被很多人理解为“幸福”的象征,然而,它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在剧本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因而它包容人们的多种解读。

二、象征性游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象征游戏是儿童游戏中最典型的形式,是以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代替物进行表征的象征过程,同时反映现实生活,发生在儿童2—7岁的时候即前运算阶段[6]。艺术与游戏相通,儿童自己扮演儿童剧中的角色的过程,便相当于一种象征性游戏。

(一)情感需要

当儿童进行象征性游戏时,已经进入儿童游戏的高峰阶段,娱乐性不再是唯一的满足,因而这个过程首要的任务是儿童的情感需要与兴趣满足。儿童在参与演出时,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情境、氛围,以及所扮演人物的情绪情感,通过模仿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世界靠近、顺应。

这类儿童剧的功能远大于娱乐性,也不同于由成人出演的儿童剧。现在很多学校常常会组织这样的演出,比如《魔幻森林》《白雪公主》《三只小猪》等,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不仅能够活跃校园氛围,丰富平时的学习生活,也是对这些儿童的情感满足。而相比成人演出或在各个剧场上演的儿童剧来说,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都是需要去考虑,在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就相当于无形中把孩子们“拒之门外”。此外,观看表演与参与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表演艺术分为体验派和表现派,在这种象征游戏中,儿童更多偏向于体验派,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他们需要并渴望这样的体验。

(二)认知兴趣

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通过自己参与剧情,还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满足他们的认知兴趣。今天有很多原创儿童剧就是根据一些儿童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而产生的,比如《诚信》《刘胡兰》。孩子们参演这类儿童剧比在书本上看到、老师用语言教导有更深切的体会,同时也被潜移默化地输入了一些从前难以理解的知识。

戏剧有喜剧和悲剧之分,在儿童剧这里也同理[7]。大多童话故事都是大团圆的美好结局,然而现实生活却并非总是如此,儿童剧需要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我们似乎不应把儿童的世界过分理想化。梅特林克的《马莱娜公主》由格林童话《玛琳姑娘》改编而来,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喜剧变成了悲剧,同时这是一部象征主义戏剧。很多人会认为它不适合儿童观看;但儿童希望看到和应该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创作者们故意捏造的虚假世界。正如改编自小说的儿童剧《悲惨世界》也同样受很多儿童的喜爱,多元丰富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正有意义的儿童剧应该让孩子看到悲伤终会结束,美好终将到来。

三、结语

儿童剧的创作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成人的思维、象征的手法给儿童留下最广泛的想象空间,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在剧中衔接。儿童扮演的儿童剧是特殊形式的象征性游戏,它要满足儿童多方面的成长需求,让儿童享受到与成人同等的艺术美感。

猜你喜欢
象征性儿童剧成人
儿童剧发展之我见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养大成人
跟踪导练(二)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跟踪导练(二)
成人不自在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克制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