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赵红艳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相对开放的学科学习思维,在教学中融入社会调查内容,创建相对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而在社会调查引导下,学生自觉认识学科、认识彼此、认识社会,教师应结合多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一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拆分为针对社会的“调查”与“研究”两部分,它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深入读懂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完整的社会调查活动应该包含了4层意义:第一,社会调查属于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它需要调查自己去深入挖掘、探究活动内容;第二,社会调查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具有开放性、普遍性以及公众性,是开展诸如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好的素材;第三,社会调查要采用一定方法,例如项目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驱动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社会调查活动有效性;第四,社会调查必须具有一定目的性,这不仅仅指待调查的问题具有目的性,也代表教师的调查动机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社会调查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学科知识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二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有效提高,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考虑到该学科的自由开放度表现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自然巧妙地融入社会调查内容,通过社会调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并最终学以致用,如此也能达到教学有效性目标。
为了较好地将社会调查实践内容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并体现其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自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分层式教学模式以及生活化教学模式等,结合不同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学科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实践性较强,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相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转化知识,指导学生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好学科实践性内容,为学生讲故事、开展辨析活动、与学生交流感受,全方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中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交通规则,教师希望从交通警察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交通规则,专门设计“学当小交警”主题,创设交通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作为一名交警,从交警角度遵守交通规则的动机兴趣,进而培养自身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1.创设学习活动单。在社会调查实践应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入社会调查实践内容之前,必须首先创建学习活动单。学习活动单中应该包含该课教学的所有内容:第一,教师要仔细布置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判断教学情境中哪些人的交通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的,请举起象征绿灯通行的绿牌;错误的,请举起象征红灯停止通行的红牌;第二,根据交通法规说出自身判断依据。整个情境教学活动环节设置为5分钟。
2.社会调查。当学生分组来到街头,他们确实看到了有行人硬闯红灯的行为。其中有一名学生负责录像,抓拍行人擅自闯红灯的行为;两名学生负责守候在路边采访,还有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整个过程,并在4人交流后将学习交流成果汇报给其他师生。在社会调查问题“你认为闯红灯横穿马路有哪些危害?”中,不予回答的调查对象占到39%,回答认为闯红灯很危险,应当遵守交通规则的调查对象占到47%,寻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闯红灯是有必要的调查对象占到14%。第三类人群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的,其中表示赶时间的占到48%、表示等红灯太过麻烦的占到22%、表示没车就过了的占到27%、其他理由占到3%。在此次社会调查中,学生确实收获颇丰。
3.话题讨论。回到课堂上,教师要组织每组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后的讨论过程,点评学生的社会调查行为。例如结合“各种理由闯红灯”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为什么一定要赶时间闯红灯?”这一调查问题中,教师罗列了多种情境,例如“看见别人过,我也过了”“没有车为什么还要等红灯”等,教师要结合这些理由,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呈现人们闯红灯的动机,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交通规则,让他们深度了解到遵守交通规则的益处。而在讲解过后,师生也会进入互动讨论环节,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分享曾经过马路的小故事。而在课外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则结合“学当小交警”主题进一步拓展教学过程,结合实际,巧妙渗透交通法规,培养学生遵守交通的良好法治意识观念。
社会调查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有必要的,它鼓励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学科知识与社会常识。而通过社会调查,学生也能更加大胆地投入社会氛围中寻找某些社会问题答案,在社会调查与学科学习过程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