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育人”60年之旅

2020-01-02 09:32李庾南
江苏教育 2020年63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学生

李庾南

1957 年,我走上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任教数学学科并担任班主任,这一做就是63年,还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有人说我是“从教室里走出来的教育家”,我不敢当;但可以欣慰地说,我是一位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班主任。

这里,我把自己整整一个甲子的“班级育人”旅程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我的班主任工作主张各有不同,它们在当时未必很清晰、明确,有一些是后来在反思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不过,即便是隐性的主张,也都影响乃至决定着我班主任工作的走向和行为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班主任工作的60 年,也是我育人思想发展与变化的60年。

第一阶段:1957—1977 年,我的主张是“以严格管理促进学生发展”。

那时,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的班主任工作主要围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开展:在德育方面,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在智育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要求学生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我每天早晨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作业,并与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在体育方面,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经常走进班级体育课堂,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这个阶段,我的班级管理整体而言还是比较严格的,这出自我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初登讲台,我只比学生大几岁,在他们眼里我就像一个大姐姐,我也确实视他们为自己的弟弟妹妹,每次处理问题时,我总想着“假如他(们)是我的弟弟妹妹,那怎么办?”为人母以后,我则以母亲的心态看待学生,每每以“假如他是我的孩子,该怎么办?”的心理来处理问题,难免会“爱之深,责之切”,所以管理更加严格,要求也更高。

总之,我坚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来要求学生,用比较高的集体目标凝聚人心,事事争上游,人人争第一。

当时我班上有一个男孩,因为父母中年时才有的他,所以对他非常宠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初中了,他夜里小便还要妈妈拿尿盆接。这样下去,怎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一方面跟这个男生讲道理、明要求,另一方面主动和家长沟通,引导他们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我在班上举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班会,请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在家中的表现,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慢慢地,这个男生受到教育,明白了事理,学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上的“懒”毛病解决了,这个学生的学风也发生了改变,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1959—1961 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虽然享受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助学金或学费减免,但剩下的学杂费仍需分期缴纳。我和学生都认识到,及时缴清学杂费,这是克服“小家”困难、顾全“大家”的爱国表现,在我的发动下,欠费学生纷纷动员家长想办法尽早完成任务。学校为此开展竞赛,我班要争先进、争第一。当时,每个周六放学后,我都会和班长等3 名班委一起走访欠费学生家庭,宣传克服困难、尽早缴费的重要性,家长们慢慢明白了这些道理,一个个缴清费用。一次,我们走访完回到学校,已是夜里11 点钟,而学校食堂仍灯火通明,为走访的老师准备夜餐的师傅们带着赞赏的目光为我们送上最后四碗面条。最终,我们班第一个完成任务,受到学校表扬。多年后,再次遇到这3 名学生,他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李老师,曾经您还请我们吃过一碗面条呢!”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安排学生到工厂学工,与工人同劳动;到农村学农,住在农民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下地;到部队学军,学习军人的纪律和精神。

学农插秧时,学生们都不敢下水田,怕蚂蟥咬,一个个站在田埂上,犹豫着。见此情景,我毫不犹豫地脱下鞋子,卷起裤腿,下了水田,大家既好奇又担心地看着我。未过多久,我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啊”,抬脚只见一条蚂蟥正叮在我腿上,已咬出了血。“李老师,怎么办呀?”学生们惊呼起来。我用力一拍,蚂蟥掉落水里,学生们放心了。我笑着说:“蚂蟥可怕吗?下来试一试?”大家这才陆续下了田。收工时,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有勇气,就能战胜困难。遇到问题时,首先要相信我能行!”有学生说:“插秧只是第一道程序,等变成大米还要付出更多劳动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声朗诵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也适时对学生们说:“农民伟大,莫忘爱惜粒粒米饭!”

第二阶段:1978—1999 年,我的主张是“自学、自理、自治、自律”。

1978 年,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自觉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学生,进行学情调研,渐渐悟出“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自己”的道理。出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或为了应付检查而去学习,即便是“好学生”,也只是“他律”之下的“好学生”,他的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充分发挥,也难以达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自学、自理、自治、自律”的教育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四自”精神和能力。

“自学”,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参加交流讨论,学会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会学新知识的层次;在活动、交流之中,能自主学习他人良好的品格、能力和态度。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学会到会学,由学知识到学做人,成为会学习的人。“自理”,即自己安排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事务。譬如:在饮食起居中,做自己应做且能做的事情;在学习上,自己安排作息时间,整理学具,制订学习计划,等等。“自治”,即有权且有能力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家庭中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或矛盾。从前当学生不小心破坏了公共财物,或者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他们一般都会来办公室向我报告,由我来当“判官”。“自治”则要求当事人或同伴能辨别是非,弄清责任,合情合理地处理,自己化解矛盾,解决好问题。班主任由“判官”转为启发者、引领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自律”,即不是他人要学生怎么做,而是学生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不是因为纪律制度、社会公德等的约束不得不做,而是自己认识到纪律制度、社会公德等的意义和价值,并将之作为个人的自觉要求。譬如:学生做眼保健操,不需要生活委员检查、督促,而是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进而自觉践行;自习课不需要班主任到班,每个学生都能安静认真地自修,自主、自觉地上好自习课。我贯彻“四自”教育主张,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才能。

班委会是带领和服务全班学生,提升学生集体观念、责任担当意识和工作态度能力的平台。在我的班上,班干部都是毛遂自荐的,我们最终会选举产生5 名班长,实行班长轮值制度,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当天的班级服务工作。5名值日班长中会自主产生一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定期召开值日班长会,交流班级情况,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班级活动计划等。因为值日班长以身作则,按照“自学、自理、自治、自律”的要求带领全班同学奋力前进,所以我们班各方面都走在平行班前列,每学年都被评为“文明班级”。

一次体育课上进行60 米短跑测试,学生们个个都使尽全力,加速向终点冲刺,力争取得好成绩。突然,一个男生在快到终点时跌倒,体育老师和同学赶忙去扶他。他连喊腰疼得厉害,直不起身,几个学生立刻小心地将这个学生送到学校对面的南通医院。医院检查的结果是:用力过猛,腰间一软骨被拉脱。等我得到消息,匆匆赶到医院时,这个男生已在手术台上做手术了,而我班上的几个学生则一直守在手术室外。我马上给家长打电话,家长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躺在病床上休息。这个男生住院及在家休养期间,学生们自发组成帮扶小组,每天帮他记录各科教师的讲课内容和作业要求,放学后到他家帮他辅导功课,坚持一个月都未间断。同学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关心,不仅促进了这个男生身体的恢复,也让他的学业未受影响。这个男生的家长还特别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班上,并读给我和学生们听。

第三阶段:2000—2011 年,我的主张是“发展学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生”这个词的解释为:在学校读书的人;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当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学生观”也有所变化,上述“词典义”似难阐释和体现当代先进的“学生观”。我以为,“学生”就是“学习的生命体”,学习是这一生命体最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项工作、一种使命。千教万教,为的是学,为的是学生学习力的不断生长。进入21 世纪,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学习力的诱发、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因而我明确提出“发展学力”的教育主张。

“学(习)力”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和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总和,是指学生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在其构成要素中,知识为基础,情感、态度为动力,思维能力和良好人格是核心。它既是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真实体现,又是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学力,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班主任发展学力的主阵地,一是课堂,包括学科课堂和班会课堂,二是各种德育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活动实践,我都把培养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作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着力构建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学力发展型课堂和班级活动:

1.一堂难忘的数学课。

学习“勾股定理”之前,我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勾股定理发展的史料以及证明的方法。自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会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学会在电脑上画图和制作动画,有的学生则是组成合作小组,制作简易教具,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等等。由于学生在课前经历了搜集、整合、实验操作、电脑制作、自由交流等过程,所以我将授课形式定为交流讨论。课上,全班学生交流对勾股定理探索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果,我及时点拨、补充、概括、整理,最终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经历课前自学和课上交流讨论,学生形成对勾股定理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有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成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拓展了他们数学学习的思维,激发了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学力是在教师为学生发展创设的平台上和引领其自由发挥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2.一次有意义的班级春游活动。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春游活动。一年,学校决定将活动组织的主动权交给班级和学生。我班的学生经过讨论,决定来一次“夜行军”,地点是南通市“五小山”之一的剑山。

我们的班委会制订了完整的活动计划,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安排。学生4人一小组,4路纵队行进。我们凌晨2 点出发,4 点来到山脚下,其间天还很黑,班委会准备了手电筒、喇叭等。班委会还安排了3 位身材高大的男生带着自行车,走在队伍后面,以防有同学走不动时要用车。上山时,一位年轻的任课教师和班长在前面领队,生活委员拿着电筒,站在路旁照明,大家手牵手上山,我在队伍最后。到达山顶时,山门还未开,大家站在山上,遥望长江的东对岸,等待太阳升起。突然有学生兴奋地跳起来,喊着:“东方吐白了,太阳快出来了!”渐渐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大家观看了日出全程。有学生说,看到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更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语文课本中描写日出的优美片段。

观看完日出,我们从北山门上山。山门外塑着大型的文殊卧像;西北坡上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杰出外科医学家陈实功先生逝世350 周年所立;剑山南麓山脚下,还有一座墓冢,为南通水利事业献身的荷兰工程师特莱克先生安葬于此。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剑山上的人文景观,增长了见识。回校后,他们还制作了一期小报。

第四阶段:2012 年至今,我的主张是“自育·互惠·立范”,培养和谐的、能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生涯的前50 年,我的班主任工作主张由严格管理(他律)到“四自”(自律)再到“发展学力”,始终贯穿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根红线。进入新时代,我开始关注“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方法更优。育人先育德,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育学生的精神和理想,要帮学生养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和自觉,要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的博大情怀,要引导学生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担当。回望近10 年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行迹和“心迹”,也为了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表达式”相互对应,经过反复斟酌,我把第四阶段的班主任工作主张概括为“自育·互惠·立范”。

“自育”,即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真正的和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自育,才能立己、立人,进而达己、达人。“互惠”,即把班集体(包括班级教师)建设成成长共同体,大家互学互帮,一起成长,和谐共进。我非常认同“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我认为其中的“摇动”“推动”和“唤醒”,指“教育中的人”彼此之间在知识、经验、思想、智慧等方面的相互接纳、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总之,班级理应成为“互惠”式的发展同盟。“立范”的意思更为多重和丰富。首先是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行胜于言”。在学生面前,不管教师怎么做,他都在以自身的示范形象和力量教育学生,这应该是正面的形象,应该是正向的能量。其次是指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立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谁好就要向谁学,谁在哪方面有优长,其他人就要学其所长,以利己长(成长)。最后,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学校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班级和学校之外,有不少模范人物、榜样形象,班主任也要适时、适当地“请进来,走出去”,或者通过其他通讯手段、活动渠道让学生认知、感悟这些先进人物、形象的可学之处;此外,“范者,模也”,学生应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影响下,逐步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人、大写的人和社会的公民,追求“有规则(规范)的自由”,等等。“良师立则学子立”“少年立则国立”,民族、国家之立首在于人之立,而人之立又首在于“范”之立。

这一主张所内蕴的三种精神元素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自育是基础,互惠是关键,立范是旨归。没有自育这一大前提,互惠就缺乏必要的动力和资源。而要不断提升自育的品质和互惠的品位,我们还要切实地立好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每一个个体自身都有了一定的榜样价值,都成了其他个体或整个群体的榜样,那么,“班级育人”势必焕发活力,生机蓬勃。

前段时期,江苏省教育厅顾月华副厅长说:“抗击疫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我们要充分接受并积极创建好这门德育课程,不能狭隘地只就学科知识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启发我利用线上班会课平台,提升学生们的觉悟、责任与情怀。这里,摘录我班组织的一次线上班会课中两位学生的演讲以及主持人的回忆,感受“自育·互惠·立范”主张对我和我的学生产生的影响:

1.疫情中我的榜样。

一些人对病毒避之唯恐不及,可也有人勇敢地冲在前面。每次出入小区,我都会看到,他们在认真地给居民测体温,“来量一下体温,谢谢配合!”同样的话,他们每天要说无数次,而且每一次都面带微笑。他们每天都是早上6 点开始执勤,晚上8 点多才离开,中午就在不到一平方米的小岗亭里吃饭。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年轻人的眼中充满了坚定与勇敢,而老人们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老当益壮”。有一次,我经过大门,可能是口罩戴歪了,一位老人笑着提醒我说:“小伙子,快把口罩戴好,小心病毒感染哦。”真正的天使是没有翅膀的,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天使,用温暖的双臂保护着全小区;他们是防风林,为我们遮挡疫情的风暴;他们是一群无名英雄,用无私、伟大、勇敢、坚强来保护小区的每一个居民。几支小小的体温枪,几个并不高大威武的身躯,再加上和善的微笑,形成了疫情防控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就是我们小区的英雄,也是我的榜样……

2.战疫中身边的榜样。

第一张图片中的这个人是我小学同学的妈妈,她是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也是第一批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成员之一。

第二张图片中的这个人是我姑妈,她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也是第二批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成员之一。

难道“逆行者”不怕死吗?难道“逆行者”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吗?我想,是不畏牺牲的精神,是医者仁心、责任心、使命感等支撑着他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都是参与者。以前我总盼望着放假,现在却非常想开学,因为开学意味着疫情被控制住了。我们虽然不能像白衣天使那样,与武汉人民一起,并肩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但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热腾的心,为白衣战士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3.那时花开。

因为疫情,班会课只能在线上举行,班主任李老师将主持的任务交给我,这次班会的主题是“致敬‘逆行者’作品展”。我要收集同学们的作品,并筛选构思,形成PPT,撰写主持稿。我很忐忑,像岩缝里的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再难的事,不试试,又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开始,收集材料,筛选作品。单单是接收并整理同学们的作品,就累得我眼发花、手发酸,大脑仿佛已经停摆。躺在椅子上,休息片刻,继续干。唉,成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最后的胜利,我只能往前冲!

然后,做PPT。我不仅要精心拟写好标题,还要把录制好的视频插入并剪辑、润色、美化。这两个多小时,我可是高度紧张,集中所有的“单细胞”,直接的后果就是腿脚发麻、腰酸背痛……

花开有时,主持稿终于完成。

如果说前面的努力是积蓄力量,那么,最后的主持设计就是花开盛景。我没有慌乱,因为经过磨炼,这棵岩缝中的花已有充足的养料,只需等待绽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你的样子我来说’,展示者依次是……”我不慌不忙地开播了,用最美的声音演绎着精心准备的作品,那一刻,我让这些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灵魂。事实如我所愿,那时,心中的梦想之花终于盛开!

那时那地,努力了,总有花开。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学生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
班级被扣分后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