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雪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关心关爱青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年成长成才及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背景下,团支部逐渐成为了高校思政育人主阵地。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为了强化高校共青团的育人功能,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性地开展了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建立“活力团支部”的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能有效提升高校共青团育人实效的实践路径。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团支部是共青团的基础组织,具有政治性、制度性、实践性、特色性等属性,以及组织青年、宣传青年、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的职责。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创建“活力团支部”,通过团支部对学生会组织在思想引领、规范化、活力提升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能使学生会组织更好地履行“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职责,这既是落实共青团创新发展型团支部的工作要求,也是强化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有效举措。
团支部的政治性属性主要体现在团支部按要求定期开展的组织生活会、“三会两制一课”和团日活动中,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能引领广大团员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紧跟党的行动步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基于团支部的政治性属性在团员思想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在学生会组织中建立“活力团支部”能有效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学生会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不断强化学生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责,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组织“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将广大同学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高校新时代共青团改革》中明确要求,要规范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发挥团支部的引领、调动、辐射作用,培育青年大学生规则意识、大局意识、主体意识,提升学生会组织力建设,推动共青团改革创新发展。学生会的组织力与学生会制度的完备性、执行力和学生干部的素质能力休戚相关。
团支部的制度性属性是保证团支部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建立“活力团支部”,严格执行团支部制度,依靠团支部的制度性属性来带动学生会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是提升学生会组织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依托学生会团支部的制度性,保障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干部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大局意识,也能使学生会干部在团支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更容易在朋辈教育影响下实现优势互补、互学互助的成长模式。
目前,高校共青团已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育人体系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为学生搭建创业就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等多种社会活动,激发青年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热情。
在学生会组织中建立“活力团支部”,能够使学生会依托多样的团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首先在学生干部中形成“走出课堂、深入实践、走向社会,面向实际”的氛围,再通过学生会的影响力,逐步促进广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同时,通过团支部的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能在团支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为提升学生会各项活动的效力增添动力。
众多高校已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工作重点,由学生会组织承担校园先进文化传播的职责。但是在当前多元价值冲击的背景下,各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文化底蕴普遍与学校的文化宣传工作目标还有差距。
通过在学生会组织建立“活力团支部”,由上级团组织对学生会团支部开展的活动进行统一的部署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会组织丰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加强学生会活动的价值导向,使学生会组织能更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与学校文化宣传目标的一致性。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组织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术兴趣、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搭建学院“第二课堂”大平台的重要组织载体,学生会组织活动形式和效果还有待提升,组织的育人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团干政治意识薄弱,理论学习滞后;组织建设活力不足,工作制度不全;组织的工作形式陈旧落后,组员缺乏革新精神;组织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未建立有效的活动品牌;组织活动开展重趣味性、娱乐性,轻教育性、政治性。
针对以上问题,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根据新形势下团学工作特点和专业特色,按照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以提升活力为关键,巩固班级团支部主阵地,进一步明确基层团支部工作职能,规范基础团务工作”的工作要求,在经管学院学生会中建立了团支部。学生会团支部按照“以思想育人筑牢意识阵地,以组织育人强化凝聚力,以实践育人践行知行合一,以文化育人涵养爱国情怀”的思路,着重在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建设,以期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团支部多维育人功能。
(1)坚定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全力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实现思想育人
为增强广大团员对政治学习的参与热情,学生会团支部创新思想引领工作形式,聚焦“青年大学习”行动,组织策划在全院所有团支部内开展“青年大学习--团课微视频”、“青年大学习--团课知识竞赛、“青年大学习--团支部风采展示”等系列大赛,用“以赛代练”的形式,引领各支部成员变“被动”为“主动”,督促和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学生会团支部还紧跟时政热点,以重大时政热点和纪念日为抓手,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红色教育阵地一日游、“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师生交流会、雷锋月、感恩诚信主题教育等团日活动。学生会团支部打造特色团日活动,将理论学习和拓展实践紧密结合,发挥学生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深团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国梦的理解认识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打造思想领航体系,坚定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
(2)孵化“六有青年”,全面推进“朋辈教育”行动,实现组织育人
学生会团支部利用新媒体宣传阵地,打造“在线生涯人物访谈”、“群星领航青春榜”等特别栏目,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持续展出在思想引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团队,挖掘了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及校友典型,通过宣传报道、交流访谈、成果分享的形式,在学院内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学生会团支部结合“90 后”、“0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朋辈间的互动活动,构建朋辈互动环境,搭建榜样引领体系,形成共振和辐射效应,感染和激励同龄人的心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争做“六有”青年。
(3)促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全面发挥“第二课堂”载体作用,实现实践育人
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学院采取了由分团委牵头、学生会团支部协助、各班级团支部参与的模式,构建了“学科竞赛指导-课外实践指引-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培育”的实践能力提升体系。在学科竞赛方面,学院和学生会团支部共同建立了导师和学生的团队库,针对不同的学科竞赛定期开展专项科研能力训练,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和训练,支部团员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知识、增长才干、服务社会;院分团委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学生会团支部成员分组赴乡村科技支农、赴社区爱心支教、赴老区寻访老兵,他们在感同身受的体验式实践中不断激发爱国热情、提升自我认同感,浇灌乐于奉献精神;学生会团支部成员还利用金融专业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分别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消费者权益进社区”、“金融服务进企业”志愿活动,在普及宣传金融知识的同时,增强团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学生会团支部的团员既是这系列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夯实团支部成员综合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团支部内在的学术活力,培育双创思维体系,提升团员青年服务实践能力。
(4)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全面攻坚文化意识形态建设行动,实现文化育人
学生会团支部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借校园文化平台,提升团支部文化力水平,涵养青团员文化素养。学生会团支部组织承办了院汉字听写大赛、“走进经典,品味古韵”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育人活动,邀请汉语言专业老师开展了文学沙龙交流活动、赴帮扶小学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志愿活动等。学生会团支部在活动中对校园文化元素进行了整合,创建了文化活动品牌;在实践中对道德情操、民族精神、人文涵养等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树立了青年团员的文化自信。
学生会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打造了一支思想引领有成效、科技创新有成绩、志愿服务有特色、社会实践有亮点、文体活动有活力的基层团支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挥了基层团支部的育人功能。
学生会团支部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百生讲坛”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为学校人才培养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学生会团支部的组织下,团员们赴随县开展了乡村振兴调研、赴湖南开展了抗战老兵关爱与精神传承项目,参与了社区支教项目,还走进了基层社区和红色基地,在活动中获得了“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专项行动银奖及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同时,支部内还涌现出了一批如“全省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最美新生”、湖北省“百生讲坛”优秀主讲人荣誉称号的优秀团员。此外,团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奖一项、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家奖两项、省奖一项,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国家奖两项。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任务。在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和发展选择多样化的背景下,本文详细阐述了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建立共青团对学生会具有的保障思想引领、增强组织力建设、提供活动效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意义,并以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学生会团支部的建设实践为对象,对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建设路径和建设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验证了在高校学生会中建立团支部的实践是可行的,强化和拓展了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育人功能。
同时,在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学生会组织团支部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诸如外力引领资源缺失、内力动力不足、学生会团支部和基层团支部间合力欠佳等问题。本文采用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如何借外界引领力量、激发内生动力、创新联动育人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整合资源,拓宽外力育人渠道,搭建“三全育人”平台
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生力军作用,依靠学校学院力量,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搭建“大思政”平台。一方面可以采取“拓宽‘导师’资源,实现全员育人”的措施。院团委聘请专家名师、优秀校友,邀请学校优秀党员代表、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由学生会团支部组织策划理论宣讲活动,着重对全院团员的价值塑造、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素质等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传道解惑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优化校内外育人‘阵地’,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措施。院团委加强与校内外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搭建校内全课程育人体系、校企合作育人基地、校外实践育人品牌的的矩阵化全过程育人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攻坚网络育人新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措施。学生会团支部要提高“青年之声”互动平台、“智慧团建”系统等团学组织“两微一端”的平台建设水平;融媒体技术,加强网络内容产品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贯通的育人效果。
(2)关注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性,落实精准育人方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客观了解真实的青年学生是共青团落实精准育人的必要前提。如今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团建”系统的广泛使用、大数据的实时掌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平台保障。学生会团支部可以通过支部成员的参与活动轨迹、网络互动、交流反馈情况来有效掌握本支部的团员共性思想规律、个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及特定团员群体的内心诉求。根据所掌握的团员特点和需求,把准团员的脉搏,充分激发学生会团支部团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精神动力强、号召引领力足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困难团员帮扶、团员权益维护等行动,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引领。
(3)保障支持,提高合力育人实效,创新组织间联动育人模式
团委可加大组织经费、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在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同时,推进基层组织建团、科创组织建团、新媒体组织建团、学建组织建团,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一方面,注重学生会团支部与校内其他班级团支部、组织团支部间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会团支部与兄弟院校的基层团组织之间的交流,建立学校内外基层团支部的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开展特色的思想引领团建活动、文化育人交流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资源,激发共青团最大育人动能,取得最大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