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苏云玲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教学的统一性与针对性,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打好身体基础,通过体育课程锻炼出相对健康的体魄。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将班级中不同体质、不同运动状况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状况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始终处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而非命令式地要求学生参与学习。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自主选择能力,没有自身观念,因此总是强势地安排学生进行各项课堂活动。在开展“分层递进”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也只是按照学生身高、体重、性别等“表面”条件进行层次划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与自主意愿,导致层次划分不科学。
小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应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是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利用“分层递进”教学理念开展体育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公正公平。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选择竞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却忽略了竞争规则的制定。同时,在小组划分时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每个小组能力平均化,导致能力较差的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逐渐对体育课产生反感情绪。
体育教学不能仅是课堂教学,还应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锻炼身体,发挥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体育教学“分层递进”理念的应用阶段,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而忽略了其日常运动习惯,导致体育教学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另外,进行“分层递进”理念教学时,部分教师过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对课间操、课外互动等体育活动缺乏重视,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师利用“分层递进”理念开展教学时,需要将学生放在首位,即从学生实际需求与实际身体状况出发,帮助学生确立体育锻炼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根据学生性别、身高等表面身体状况进行初步划分外,还需要采取体测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进行小组划分。
例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体能测试,如通过40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远、俯卧撑等方式进行测试,并制定合理的评测标准,了解学生实际的体育能力。在对学生体育能力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调查学生的实际锻炼需要。同时,教师进行层次划分时,应结合学生体质与学生需求等多方面情况,引导学生配合教学,以进一步做好“分层递进”的教学工作。
目前,由于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长辈合理教育理念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在家中都备受宠爱。这导致许多小学生不能顾及他人感受,不具备合作能力。如果层次划分不够科学,很有可能出现小组内成员互相排斥的局面,不仅会导致体育“分层递进”教学难以产生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新的问题。
为实现学生层次的科学划分,教师不仅需要从学生实际体育能力出发,还需从学生性格出发。例如,以班级内设置5~7人小组为例,教师在进行层次划分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成员选择,可以将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困生分为一组,保证小组实力平均化。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分,保证不同小组之间能力的平均,在竞争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平衡情况。
小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事物分析能力,但是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类似,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外,还需要保证对课程进行实时跟进,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有所收获。“分层递进”教学主要是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体育教师需要在日常体育锻炼中也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例如,在学生参加课间操时,教师可以令同组学生站到一起,一同做操,并令小组中做操动作较为标准的学生作为领操,学困生在队伍后方学习。但不能就此固定站位,在以后体育锻炼中视具体情况再进行调整,以激励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间操活动中。同时,教师发现某一小组整体有明显进步时,可以令其站到班级前排,鼓励学生做得更好,更好地发挥“分层递进”理念的教学成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而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同时实现品质与体质的有效增强,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教学方法的影响,利用好“分层递进”理念,在学生体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逐渐锻炼出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