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芮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思政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卓越的政治素养、超高的思想觉悟、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学生综合素养当中的核心支点,更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依托思政课程来完成,这一显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单一途径的思政教育一方面使得思政教育的空间和途径容易固化,另一方面也造成思政教育的内涵拓展相对不足。奥地利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曾说过,“一起艺术都有着影响情感的能力,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无疑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将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当中成为一个思政教育创新的新热点[1]。音乐资源可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音乐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体。思政教育中的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高端建设人才的聚集地,在能够使学生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高校也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高校教育的突出地位[2]。实践证明,高校的大学生,在思想求知、专业求知和人格求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在相同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形成较为统一的政治思想观念。从一定层面上讲,高校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核心价值的生长场所,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道德素养、思想水平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3]。长期以来,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依托高校的教育体系不仅将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学子汇聚在一起,并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实现了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的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和政治思想的融合。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以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和制度化的管理为主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紧跟时代要求,站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历史高度。立足课堂内容创新,拓展思政教育内涵、优化教育的方法、完善教育的步骤。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需着眼于其面向社会的终生能力的获得和政治思想的再造。新形势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风尚、新能量的实现,将对大学生学业成长和人格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将音乐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到大学生品德的养成,这也就决定了音乐资源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它的第一大育人功能——德育功能。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如我国最早的高校校歌《南洋公学师范学院校歌》中唱道:“警警警,惧而思奋,愧而思奋,勤学勤诲,急所当务,醒醒醒”。由警开始到醒结束,内心中充满着对国家忧患的担当,爱国之情跃然而出[4]。
一首优美的音乐资源在文化的内涵上及歌词的意蕴上有着其独特之美。这也就决定了音乐资源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它的第二大育人功能——美育功能。音乐资源当中对科学的推崇、对自由的奋争、对罪恶的厌恶、 对美好的讴歌都让学子产生深深地共鸣。音乐资源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二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言,大学生通过对歌曲的传唱,使得自身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歌曲当中的意蕴,体会到歌曲当中高超的意蕴,进而提升自身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就陶冶学生性情而言,大学生通过歌曲的传唱能够被其中的歌词来美好自身的气质风度,能够被其中的曲调来唤起心中美的旋律,使心灵的蒙尘得以荡涤,使精神的境界得以提升[5]。
歌曲本身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音乐资源将具有它的第三大育人功能——智育功能。如部分音乐作品是用文言作词,歌词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并通透过对音乐资源中所蕴含的警句和典故的解读,实现对歌曲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歌曲也实现了在音乐造诣上的极大突破,很多老歌曲在作词、谱曲及演唱的过程中是十分考究的,大学生在对歌曲的深入学习中,将能够逐步领悟其中的真谛,使得知识得以拓展、悟性得以提升,大学生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及高超的审美境界中,都将有助于大学生创造力及思维能力的提升[6]。
在新时期背景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文化修养超凡、业务能力精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其这一教师队伍将在学生浸润式培养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广大的中学教师,在铭记党和国家的政治嘱托,保有思想的先进性的同时,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意义[7]。教师自身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有效梳理,调动多种情感干预手段有效解决其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应积极地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地认识到音乐资源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学科特点来创造性地进行融入,抓好、抓实如何挖掘音乐资源的思政内涵,如何实现音乐资源与思政教育体系的契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去解读新时期教学工作的内容,在其中渗透情感教学的价值内核和表达形式,为音乐资源与思政课堂的融合需求到契合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挖掘中加大对情感教育模块的研讨力度,不仅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化突出,也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整体要求,并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博爱、自信、自强、担当等内涵以音乐的内容和样式进行传达,做好高校生心灵净土的捍卫者,引领好高校生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8]。以校园红歌为例,红歌是我国音乐教育资源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思政教育与音乐资源最佳融合点,在这一过程当中,可通过合唱节、红歌赛等方式,充分地放大音乐资源在思政教育进程当中的作用。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宝库,也是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机制的重要载体。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都有着其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而这些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的要求也就成为音乐资源融入的重要出发点。在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机制的实践中,要立足课程载体,紧扣课程实施的要点,将思政的要求与内容与音乐资源的植入和应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隐性教育为主要策略来推动。在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应以思政为主导,音乐为手段,通过二者的互融性发挥来实现思政教育效果上的不断提升[9]。
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下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即科学取舍、找准“契合点”及“重点”突出,逐步地实现由单向的显性思政教育向多点的隐性思政教育上的迁移,进一步地丰富思政教育体系的内涵。首先,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牵好思政课堂的“牛鼻子”,树立科学取舍的理念,而不应形而上的生搬硬套。不同类型的歌曲在不同的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作用,要根据思政教育的课程进程进行歌曲的精准筛选。其次,应找到音乐资源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重点梳理音乐资源与思政教育间的生成性关系。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可通过唱革命歌曲加深了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在实现思政教育隐性教育层面突破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实现对歌曲价值的挖掘,以更为深刻的、隐性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音乐的这一优势,更好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0-12]。
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资源在其中的作用是一项理论性、 现实性都很强的一个探索方向。在思政教育机制的统筹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不再是两个相对彼此独立的体系,而是通过思政这根线来实现有效地串联。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场有益的探索当中应当以高校的思政教育为目标,以音乐作为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就这一实践形式进行深度开发,另一方面有应在实践当中通过对实施路径和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实现在教育内涵、应用模式等方面的突破,进而有效推动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