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马正梅
初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课堂集中授课的模式进行。通过集中所有学生进行常规的集体授课,以减少教师的人力需求,提升单位教师的教学效率。但也正因为统一授课模式,导致所有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方式单一化,而学生的接收能力良莠不齐,这种方法可能只适用于某些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让个体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兴趣。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制学习任务,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将极大地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育变主动为被动,变自主为监督。因此,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和学生日常的交流中,都应该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多交流,多沟通,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提供良性的学习环境,更要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魅力。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发挥想象、开拓创新、发散思维,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时,能够先思考,再回答,而不是机械地参照标准答案进行复述。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专注度,让学生充分地热爱学习、善于动脑、开拓创新。
同时,在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教师要避免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为达到学校的升学要求,而机械化地要求学生统一学习的标准,或以成绩是否达标作为唯一的验收依据。而学生起初并不是为了该目的而选择学习,这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预期,迅速削弱学习兴趣,乃至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产生抵触情绪。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学习中也同样如此。学习不是固步自封,仅仅靠自己的能力去吸收、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仅吸收效率不高,还可能理解错误,让学习的道路愈发崎岖。而且,初中生的内心也相对脆弱,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屡屡挫败,容易打击积极性,甚至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或需要探讨问题时,多多自我组建合作小组,发挥团队共同的思维,一起迎难而上,运用大家的智慧,去交流,权衡,评判,最后总结出最佳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有进一步的碰撞,还能在沟通过程中,充分学习各自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缺点,让大脑充分思考,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降低自身的教学压力,也不再单一地使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团队精神,合作共赢。
学习不仅仅是吸收新的知识,更是要在学习的同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学习的道路是一帆风顺或充满坎坷,往往是缺乏思考的表现。就好比,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教或者没教完,就一律按照不会处理,这样的学生,也许能正常毕业,但进入社会,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的“机器人”。对于该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便是失败的。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输出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努力发现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案例的某句话、某一段、某篇文章,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文章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要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该片段的理解,结合小组或班级讨论,最终再将标准答案一起对比分析,指明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优点,让学生得道良性的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也有助于思维的拓展。
教师应充分理解自身在教育岗位上的角色,不能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启明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清前进的道路,不迷失、不气馁、敢于拼搏、敢于思考、敢于创新。要将自己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一起解决问题,适时地启发学生,通过设计一系列学习指标或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改善,学习的过程往往是重复单一的,因而,教师需要美化教案,可以通过创造情景再现模式,通过一个个情景再现,让学生自由发挥、开动大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同时,由于参与了情景对话,印象将更加深刻。还可以创造教学环境来改善,当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可以创造出所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沉浸在学习的大环境下,不断地重复和加深印象,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提升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