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梁梦婷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美术有强烈的好奇感,他们会主动用眼睛观察新奇的事物,对美的东西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美术中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呢?四年级《动物的脸》这一课,有个请学生对比真实图片的环节,分析画家在表现马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征以及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能观察出马的鬃毛画得浓密且形象,但在谈及手法的时候却没人能答上来。教师继续提问:“生活中的马脸有毛发吗?画家是怎样表现的?”画家仅用了几根线条概括马脸轮廓,教师引出了“概括”这个词,讲解马头的表现手法,以简练的笔墨表现英姿飒爽的骏马形象。引导学生使用美术专业术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不仅要培养学生能画出来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对画面效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年级的《出壳了》示范画的部分有鸡妈妈孵化鸡蛋的场景。课堂中,需要请学生分析画面在构图和色彩方面的特点,创作时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构思故事,鸡妈妈孵蛋可使用已有形象,但孵蛋的过程各不相同。在展示作业的时候,有位小朋友画了这样一个场面:鸡妈妈在孵蛋,可是有人将鸡蛋拿走了,于是鸡妈妈流下了泪水。学生用稚嫩的画笔画出了鸡妈妈的伤心,浓浓的母子情溢出画面,感染了观赏者。这个画面非常有创意,学生把生活中所见的场面加上自己童真的想象,将情感结合到了画中,这样的作品更有血有肉。学生对画面进行了思考,更厉害的是把情感融入了画面中,值得表扬。抓住基础技能更要深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反复训练,日益提高,创造优秀作品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
时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这个我不会画。”“老师,这里我画错了”此类的语句。如果说,动手实践是可以呈现美术作品的方式,那么观察和动脑便是基础与前提。无论是在哪一门学科的教学上,光看光讲不练都是行不通的,美术的教学效果尤其呈现在静态作品上,创作即把动态的思路通过画笔呈现在画纸上,供观赏者解读。纵观现在所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四大领域内的教学内容都与动手紧紧相关,需要学生勇于实践。有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他发现自己和教师的示范内容不一致,提出类似问题“老师,我这里有问题,不知道怎么继续”。教师不应阻止学生创作的步伐,而应引导和鼓励,希望他们可以在示范的基础上自己进行创作。在描摹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造型、比例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操作前期缺乏观察与分析的过程,导致了最后的不像、不对。那么,学生一味追求“像”“对”是不是“好”呢?其实,学生所认为的“像”或“对”都说明了他们想要努力去表现得更好,只要创作内容切合主题,能体现本课的重难点,是否和优秀作品“像”就不需要去过多考虑。
上课是师生的互动,学生对课堂的口头反馈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学生的口头反馈包括针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课堂中的学生讨论以及作业展评时的解说。这三个环节在美术课中非常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人说,口头表达不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吗?其实不然,美术课上一个学生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也相当重要。学生思想活跃,尤其是面对新知更容易产生好奇心,他们爱探索,但容易七嘴八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跟着教学思路进行思考,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口头反馈。有的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插嘴”现象,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尤为重要,在良好的纪律基础上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绘画内容大多源自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及感受,不局限于用眼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更包括了用心感受,感受艺术作品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使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美术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技法,更能启迪心灵。在美术的教学中,通常会有大量的欣赏活动,这是一种长期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指向性,例如有的作品反映社会现状,揭示劳动人民的艰辛等
在美术教学中,不管是单方面从“眼”“脑”“手”“口”又或是“心”来看,每个部分都与其他方面密切相连,脱离了任意一个部分都会使效果不那么理想。本文虽分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但这五个部分是无法割裂、互相依存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将这几个部分相辅相成,必能感受美术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