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0-01-02 05:21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刘芳
家长 2020年24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 刘芳

就现阶段而言,农村单亲家庭的出现具有趋于提高的现象,但由于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心理教育还不太重视,因此,很多单亲子女家庭面临心理困境却无法解决,甚至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正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在农村,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对于离婚的现象就没有正确看待,这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单亲家庭孩子。其次,由于农村自身条件限制,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太重视,导致了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无法解决,长久下来容易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让人们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是需要及时解决的,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正处于童年阶段,生理心理发育还都不成熟,在童年阶段如果受到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其次,家庭成员的缺失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情感缺失,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学生的情感缺失后,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节,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很典型的就是自卑的问题。有些单亲家庭是因为父母离异,如果是因为感情破裂,家庭争吵不断而无法解决,最后导致离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子女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父母离异。因此,这类学生在学校中的外在表现就是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东西,更为严重的是,由自卑带来的各类负面情绪的影响,如因为自卑,所以过分要强、敏感、甚至对其人格的健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重视家校沟通

就单亲家庭的子女家庭教育而言,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其父母离异的,大体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因为父母离异后,都觉得对不住子女,因此子女的直系、旁系亲属都会产生溺爱的现象;二是因为父母离异之前,家庭氛围本就不好,父母离异后,对子女采取冷淡处理,漠视子女的心理需求。

这两种家庭观念的影响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发挥学校的力量,和学生家庭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如采取家长沟通座谈会、也可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健康的座谈会等。由于离异情况涉及家庭隐私,学校在采取和家长沟通的方式时要注意到这一点,学校也可以采取致电联系、家访等方式,积极和家长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造成单亲家庭离异的各类情况中,有一种较为典型且严重的现象,即学生父母,其中一个家暴,当父母离异后,学生由施暴者这一方抚养。暴力是一种较为恶劣的行为,为防止意外发生,教师在与这类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加强对自身安全的保护。

三、学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于学校而言,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在解决心理问题上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只有学生愿意沟通,教师才能够了解清楚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因为每个家庭离异的情况不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内心比较敏感,教师在与其沟通的时候,要更为注意语言、措辞的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其次,当了解完学生的想法后,就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在学校校医室设立专业的心理资源科,或者举办专业的心理知识讲堂,让单亲家庭子女受到专业、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其觉得自己拥有某种不太健康的心理状态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最后,学校可以创设关爱的环境,让单亲家庭子女在学校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帮助。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可对教师进行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和相处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小学生年纪较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干扰,可能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加强对学生友情观念的引导,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歧视,父母离异不是任何人的错,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同学之间,才更要和谐相处,关爱对方。

四、结语

要进行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提高人们对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其次,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合作,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