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显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传承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温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温州武术文化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武术作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打上了深厚的温州文化烙印,是温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精神财富。温州武术文化的产生、演进及发展,蕴含着温州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及人文精神等文化元素。温州武术,历史有“武状元”“武进士”现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南拳”作为我国“三大南拳”之一,被列入全国129个拳种名录[1];诞生了毛亚琪、尤邦孟、郑裕蒿等世界级现代竞技武术冠军,在我国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对温州武术文化展开研究,以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温州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城市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温州,古称“东瓯”,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地域文化,是瓯越文化的发源地。在当代社会体育领域,温州更有全国武术之乡、中国龙舟名城、全国象棋之乡、全国游泳之乡等“国字号”的体育文化名片,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丰厚,其中武术文化是温州城市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显著的文化独特性。
温州武术源远流长,尚武文化兴盛。温州武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晚期,温州古城建造者东瓯王,东瓯王名驺摇,是越王勾践的第七世孙,武艺高强。秦末,东瓯王带领瓯越族人随汉王刘邦入关讨伐秦,助汉灭楚,大战于垓下,“英毅果锐之气,百折而不回”,至此,瓯越族人因能武善战而名扬天下,被公认为是温州武坛上最早的优秀代表人物[2]。温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据章志诚著《温州市志》记载:晋康元年的“五胡乱华”、唐末时期的“黄巢之乱”、北宋末期靖康之变及明朝我国东南沿海的“军民抗倭”等历史事件,促进北方族人与福建闽南人大量迁移温州,也带来武术文化的发展,助推温州武术文化的南北融合[3]。戚继光《纪效新书》、郑若曾《江南经略》等史书古籍中均记载,今龙湾永昌堡、苍南金乡卫及蒲壮所城等历史文化遗址,都见证了当地人习武抗倭、保家卫国的历史贡献。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水系发达,平原稀少,但人口众多。古温州地理偏远,交通不便。许多古朴的武术拳种和技法得以保留至今,现流传于全国的各类优秀的武术拳种与门派,在温州地区都有深远的传播。《浙江武术拳械录》记载:“温州武术拳种繁多,如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19种之多,数量仅次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排在第二位,全国有影响力的武术拳种几乎都可以在温州找到传承地。”[4]在温州武术拳种体系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首推“温州南拳”,它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武术拳种,温州武术的“母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南拳的流派拳法众多,门派拳法林立,武术套路有鹤拳、步拳、中栏拳、五龟拳、刚柔法门拳等;器械有齐眉棍、板凳花、丈二棒等200多种。在温州传承的所有武术门派拳法中,尤以南拳与太极拳最为普及,据平阳县武协南拳分会《平阳南拳信息》内部资料记录,仅在平阳地区地方流传的民间传统南拳门派拳法就有21个,又以刚柔拳法、五支拳法等门派拳法流传最广,其中南拳套路的五龟拳,因古朴风格,于1986年被称为“全国独特南拳套路”拳法,具有较大的文化挖掘价值。
温州历史上“武状元”“武进士”层出不穷,享誉全国。据《温州市志》记载:“自唐宣宗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制(859—1905)的近1 040多年里,温州地区共出武科进士439人,其中武状元17人。而仅在南宋150多年间,共出武进士305人,其中武状元14人,成为中国武科举史上的文化奇观。”[5]在近代温州历史上,温州武术同样名人辈出。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太极拳名家叶大密、“五绝老人”郑曼青、柔功拳大师蒋幼山、抗日烈士吴超征、浙江省首届武术协会主席陈文征、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官陈一虎、陈朗清兄弟等为代表的武术名家活跃在中华武坛。改革开放后,温州竞技武术的发展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与教练员,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世界运动会的武术、散打等项目比赛中屡获冠军,如世界武术套路冠军毛亚琪、张耀文,世界散打冠军尤邦孟、郑裕蒿、石旭飞,全国优秀武术教练员、原国家跆拳道队主教练陈立人,原国家拳击队教练尹进飞,原国家柔道队教练谢益中,国家散打队教练陈养胜等。据温州武术博物馆记录,2001年至2013年间,温州武术运动员获得国际、全国武术套路大赛冠军的就达30多人次,为当代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温州民间自古就有结社习武,防御外敌之习俗,特别是明清时期,外敌入侵、盗匪横行、内忧外患之时,温州居民出于习武强身、保家卫国的考虑,常以姓氏族群和村落组织武术群团。至今,温州民间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俗谚语,全市各类武术组织与民间社团依然蓬勃发展。目前,在市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武术专业性社团组织就有12个,有代表性者如温州市武术协会、温州市温州南拳协会、温州市太极拳运动协会、温州市八卦掌运动协会、温州市悟肢拳运动协会等。温州市武术协会2018年公布的武术组织基地达30多个,会员达3 000多人;温州市南拳协会下属组织基地17个,会员超过1 000人;平阳县武术协会有直属分会30多个。另外,各类民间武术学校、武术体育器材企业在全省及全国武术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全市各种社团组织在体育与文化部门指导下,经常性举办各类武术比赛、武术交流大会等,每年定期在温州的永嘉枫林、永嘉瓯渠、瑞安碧山等地举办大型武术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活动就有10多个,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诞生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但武术文化却没有与温州经济同步发展,严重落后于温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武术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育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在体现体育运动健身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作为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温州武术,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如传统武术拳种技术的创新、温州历史武术文化名人的挖掘、温州武术健身文旅产业的打造等不足。加之主管部门没能出台长远的统筹规划,在武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民众参与度及民间资本的投入规模有限,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温州武术发展缺乏后劲。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受到传统武术旧思想旧文化制约,外来现代竞赛体育文化思潮的冲击也影响其发展。一方面,民间传统武术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民间自娱自乐的传授阶段,武术门派之间分歧严重。另一方面,外来的新兴竞技体育项目如跆拳道、空手道等不断吸引着诸多青少年的参与。因此,当代传统武术需要融入现代时尚的文化元素,通过武术的改革创新,深挖武术的健身文化价值。
武术产业化发展是温州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温州武术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武术产业发展规模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武术学校、武术用品、武术健身场馆等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由于供给侧矛盾突出,布局不合理,温州武术城市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武术产业化与品牌化程度有待加强。相较于河南登封少林武术、湖北武当武术、四川峨嵋武术等,温州武术文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明显不足。
在新时期国家大力推动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大背景下,温州武术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努力重视武术健身文化的挖掘,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扩大青少年武术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武术传播渠道,加强武术赛事品牌打造,推进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温州武术文化品牌。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情操、丰富娱乐生活、促进文化交流等诸多功能,而且具有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点,适合不同人群锻炼。因此,要深入挖掘武术的健身文化,把武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群体武术文化交流活动。武术健身运动的良好风气形成,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教育、工会、共青团及各行业体协等组织,利用学校或武术社团组织力量,积极做好武术“六进”即进校园、进乡镇(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推广工作,做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积极组织承办市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群体性活动。在广大农村,鼓励青少年参与武术活动,以城市和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积极开展传统特色武术的交流表演,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办出温州武术文化的特色。紧紧围绕温州体育提出的“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
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水平[6]。温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武术之乡”,应重视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温州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一是积极承办与培育具有社会影响力武术品牌体育赛事。引进观赏性、对抗性的搏击类赛事,承办跨地域性的高层次世界武术交流大会,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南拳传统武术品牌赛事,让温州成为“全国南拳之乡”。二是加大武术文化平台建设。健全与完善“温州武术博物馆”建设,办好全国首家民间资本投资建立的地市级武术专业博物馆,充分发挥这个具有独创性的武术博物馆的典型作用。加强平阳武术特色小镇南拳文化园及瑞安南拳博物馆建设,扩大温州成为全国知名“武术之乡”的品牌效应。加强温州武术教科平台建设,大力扶持温州市体育局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建的“温州武术学院”的发展,努力加强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温州武术历史文化研究。三是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加强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宣传“温州南拳”的历史文化,发挥地方武术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武术文化品牌,立足全省、面向全国,落实“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方略,形成温州特色的武术文化的品牌。
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超过3万亿,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2.5%的发展目标。”[7]这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导。温州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武术文化市场,利用好“武术+”“+武术”元素,走武术与文化、旅游等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推出武术文化影视作品,培育武术培训市场,提升武术赛事的观赏度,做好武术表演展示与对抗性武术项目比赛相结合,积极发展太极推手项目,开发体现温州传统的南拳技法“推马”竞赛机制,提升武术专业竞赛的观赏性。加强武术赛事专业化运作,引进专业的体育策划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入信息化、大数据、多媒体等新理念,积极吸引温州民间资本投入武术文化行业。大力发展现代体育俱乐部制,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俱乐部制推广模式,加强武术服务与器材产业的大力发展,引入武术影视产业,利用各地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武术旅游产业,创建具有武术文化特色的美丽小镇和文化旅游综合体,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少年强则国强。大力推进武术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强化学校武术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尚武精神与阳刚之气,让其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魅力。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华武术进校园”的要求,加强武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做好武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升武术的健身性、趣味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和体育运动需求。因此,通过强化武术的校园文化品牌价值,进一步将温州打造成为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创建的全国首个“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积极做好温州市体育局、温州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正确引导作用,以青少年学校武术联合会为牵头单位,联合在温各大武术社团,大力支持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武术进校园”“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
温州武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温州城市文化发展的金字招牌。新时期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温州武术文化,使其植根于温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全局,要抓好武术健身文化的挖掘工作,助力“健康温州”建设;做好温州文化的创新发展,践行“文化温州”建设;扩大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武术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参与。总之,要促使温州武术文化更好地助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打造国家运动健康城市,为温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