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1-02 00:19王学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译介跨文化少数民族

王学芳

(贵州商学院,贵州平坝 56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提到“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政策的施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异常重要。

1 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意义

理论价值方面,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于展现其深层次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实践价值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年吸引海外游客,对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传播是移植传统文化种子的有效途径,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又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2 国外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目前国外尚无直接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问题的研究。这里主要对西方学者的文化传播模式/理论进行介绍。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批评家、思想家斯图亚特·霍尔(1973)指出文化传播存在“编码/解码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受众的社会地位和立场会影响到他们如何理解文化产品[1];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提出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对传播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包含了5 个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2]。该理论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国外的文化传播理论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传播研究提供了借鉴及启发。

3 国内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研究

3.1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学者们主要关注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郝朴宁(2007)致力于系统地构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学,书中深入地探讨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他还指出有多个因素影响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如文化适应、文化积淀、文化的圈层性、文化分层、文化融合等[3]。谢丹(2017)探讨社会传播网络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关系,提出了“以多元节点连接为核心的社会传播网络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结构”的理论观点[4]。以上著作的理念和观点虽未建构起我国系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化传播学,但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

3.2 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3.2.1 传统大众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传统大众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 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张燕(2010)谈到,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受其功利性的影响,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5];如何提升大众传媒的民族文化传播力。高卫华与杨兰(2012)以湖北省土家族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例,提出要改变传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充分将大众传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强完善传播平台的建设,顺应时势,解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6]。

3.2.2 网络、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是对传播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回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释: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李达(2015)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即加大投资助力人才培养、培养文化自觉。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趋势的研究[7]。王希恩(2000)指出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是我国少数民族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8]。陈峻俊(2016)对2000—2015年间发表的CSSCI 论文进行分析,指出了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学术研究趋势: 构建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少数民族研究对象多元化、 积极构建民族地区融媒文化品牌、民族文化传播更多地与大数据等手段相融合等[9]。以上研究遗憾的是,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仍不足,少数民族研究对象较为单一。

3.3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学者们就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处理好利弊得失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行研究。李娜(2011)从文化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分析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尝试性地解析了少数民族间跨文化传播的特质:生产生活需要是跨文化传播的动力,传播过程具有娱乐性,地缘特质对3 个民族的交融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0]。胡晓与王飞霞(2010)重点探讨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了民族旅游中存在跨文化传播冲突,如文化不适应、传统文化商品化。建议提高旅游者的跨文化适应,促进主客体跨文化传播,提升导游群体的综合传播素质[11]。

3.4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就研究范围而言,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某个具体民族或民族地区。王海飞(2010)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探索了30年来裕固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模式,如教育传播。研究视域多聚焦于外部环境变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上[12]。梅其君等(2018)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更新了思想观念[13]。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是探索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但目前的已有成果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3.5 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

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主要基于不同的文化载体进行研究。在少数民族典籍研究方面,汪榕培提出了民族典籍的英译需要实现“传神达意”,大力提倡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 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14];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杨司桂(2017)从翻译伦理的视角,探讨了如何译介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肖唐金(2014)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贵州少数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少数民族英译策略。

4 建议与展望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是当前及今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研究成果存在着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对象范围较狭窄、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以期明确研究重点与创新方向。

(1)夯实理论研究基础。现有研究涵盖的内容丰富,但多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描述,缺乏对研究理论的总结。夯实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的方向指引作用,为我国少数民族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2)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研究聚焦于某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少数民族文化间所存在的共性为扩大研究范围提供了积极参考。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尤其是加强对人数极少的少数民族进行研究,利于少数民族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3)促进跨学科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不是某一学科所能完成的任务,其涉及民族学、社会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丰富了研究视角,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方向,不断完善研究成果。跨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将会迸发出新的学术之光。

(4)加强实证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蕴藏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同时充满着神秘色彩。了解、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须亲身考察,利用各种实证研究方法,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果。

5 结语

作为弱势地域文化,国外学界尚无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直接研究,而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颇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研究基础依然较为薄弱。在研究方法方面,绝大多数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统计分析、实证研究等更具科学性的方法。在研究视域方面,当前大多数研究多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不多。在研究对象上,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的是个别少数民族,研究对象较为狭窄。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是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发展利用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今后的研究亟需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将尽可能多的少数民族朗阔在内,提倡跨学科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既加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维度,也将推动其向纵深处发展。

猜你喜欢
译介跨文化少数民族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