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0-01-01 02:51沈燕玲马倩红史元媛王媛媛赵金燕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广东中山528400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排气住院康复

沈燕玲,马倩红,史元媛,王媛媛,唐 涛,赵金燕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广东中山 528400)

快速康复指采用多学科、多模式方法,以减轻围手术期的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1-2]。研究证实,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3-5]。术后疼痛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影响康复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对于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疼痛,采用传统疼痛管理方案,约半数患者出现中重度疼痛[7]。而快速康复理念的镇痛策略为预防性、多模式镇痛,可使术后患者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8]。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我科对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理念的镇痛策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60例肝癌患者,以实施快速康复程序前肝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快速康复程序后肝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0岁,中位年龄45岁,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大专及以上学历18例,中专及以下12例;右半肝切除13例,左半肝切除7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2例,扩大右半肝切除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2岁,中位年龄46岁,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大专及以上学历16例,中专及以下14例;右半肝切除15例,左半肝切除6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左外叶切除2例,扩大右半肝切除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及术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案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疼痛知识宣教并发放指导手册,宣教内容及指导手册由疼痛治疗小组制订。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长、麻醉师、疼痛专科医生、护士,均接受疼痛管理培训。内容包括术后疼痛的危害、疼痛治疗及管理。两组术后均留置静脉镇痛泵3 d,泵内药物为舒芬太尼80 μg+地佐辛15 mg,凯芬1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2 mL/h的速度匀速输入。指导患者使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法(NRS)评估疼痛[6]。NRS分4个等级: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疼痛尚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烈疼痛。由护士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在静息和主动活动时最疼痛的分值,评分≥5时,遵医嘱加压泵入镇痛药物,由麻醉医生设定追加药物的剂量为2 mL/次,追加药物的时间为2 s,2次加压间隔时间大于15 min。如疼痛不缓解,遵医嘱肌内注射哌替啶注射液75 mg,30 min后再评估。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术前向患者进行预防性和多模式镇痛知识宣教[6]。预防性镇痛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达到预防中枢和外周敏化的效果。多模式镇痛的方法包括:腹直肌后鞘和(或)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切口局部麻醉等。试验组除对照组采用的镇痛措施外,术前2天给予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每天2次;术中切口予罗哌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术后3 d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每12 h 1次,连续3 d。若用上述镇痛措施后疼痛未缓解,且评分≥5分,则予哌替啶注射液75 mg肌肉注射。

1.2.2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疼痛评分(静息,咳嗽、床上翻身、下床活动等),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分析

试验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静息和主动活动时疼痛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s,n=30)

表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s,n=30)

两组比较均P<0.01

静息时 活动时时间6 h 12 h 24 h 48 h 72 h对照组3.29±1.07 4.01±1.35 3.53±1.29 3.31±1.20 3.63±1.76试验组1.20±0.81 2.29±0.88 2.22±1.39 2.52±1.21 1.50±0.99对照组3.73±1.32 5.79±1.27 5.40±1.69 5.85±1.24 5.25±1.40试验组1.51±1.04 3.02±1.23 3.32±1.37 3.23±0.97 2.65±1.01

2.2 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提前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s,n=30)

表2 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s,n=30)

两组比较均P<0.01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住院时间/d 18.31±2.84 13.31±1.43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43.72±2.43 27.20±2.03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 75.62±6.43 43.42±3.43

2.3 两组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创伤后出现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症状。术后疼痛的短期不利影响有:增加氧耗量,使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因机体活动减少,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致术后高凝状态,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疼痛使患者害怕咳嗽,致呼吸道分泌物储留,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胃肠蠕动因疼痛而减少;疼痛亦会加重患者焦虑、恐惧、无助、挫折、沮丧等心理负面因素,导致睡眠障碍[6]。肝切除术因切口较大,患者在深呼吸或咳嗽时牵扯腹肌运动,致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因切口疼痛,患者不敢主动活动,不敢深呼吸及咳嗽,不敢尽早下床活动,导致腹胀、肛门排气延迟等,延长了住院时间。

传统的镇痛模式是按需镇痛,缺点是镇痛效果不确定、镇痛方法不规范、药物配伍不科学以及药量控制难度较大。快速康复理念下疼痛管理倡导定时镇痛,采用预防性及多模式镇痛,可在充分镇痛的前提下,减少每种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挥最大的疗效。非甾体类抗炎药已被指南推荐为多模式镇痛的基础用药[9],镇痛效果肯定,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本研究对照组使用静脉镇痛泵镇痛,在患者疼痛加剧时加压给药,短时间内增加药量,不能达到镇痛作用,并且泵内药物含阿片类,可产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或者遵医嘱使用哌替啶,按需给药,不能达到预期的镇痛效果。试验组术前使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预防性镇痛,效果肯定,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术中切口予罗哌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术后3天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帕瑞昔布钠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两者均可发挥有效而持久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与王喜芹等[10]研究的结果一致。以上多模式镇痛措施可减少泵内用药量,使患者在无痛或微痛状态下进行康复锻炼,加快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在静息或活动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因试验组患者疼痛轻,能按照护士制定的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床上主动活动,术后第2天能够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提前于对照组。对照组因持续泵入镇痛药,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较多,试验组采用多模式镇痛,减少泵内镇痛药用量,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较少。试验组患者疼痛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为患者术后疼痛轻,进而降低了因疼痛引起的焦虑和恐惧,术后早期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排气住院康复
妈妈住院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