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作家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与其相对应的是三种状态:生存、生活、生命。生存状态是低层次的,为了活着而活 ;生活状态是中等层次的,要工作,要创造,这样活得就有价值了;生命状态是高层次的,有神圣的使命感,进入心神自由的境界,是一个大写的、完整的“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与升华,“是在我们的心田居住的一位神仙”(奥维德)。有的人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把精神升华了,觉悟了,因而成了一个自觉的、完全的人,甚至成贤成圣;有的人则一辈子精神没有升华,思想没有根基,人生没有追求,就好像无头苍蝇,失魂落魄,不知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爱默生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充满活力的灵魂。”如今,人们都很注重养生,养身,养体魄,养情趣,吃讲营养,喝讲科学,培育雅兴,锻炼身体,这都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要忘了养心、养神、养魂。具体来说,就是要滋以各种养分,丰富其构成,修补其伤痕,稳定其地位,做一个灵魂高尚的人。
要通过生活的历练而养魂。勃朗宁说:“生活是锻炼灵魂的妙方。”一个人只有投身火热的生活,经风雨,见世面,承天意,接地气,摔打磨砺,沉浮起落,才能树立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坚实而崇高的人生目标,铸就伟大而强健的灵魂。《牛虻》里,不谙世事的富家子亚瑟,出走南美十几年,历经九死一生、枪林弹雨,成长为一个自觉为祖国民族而战的勇士。《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饱尝生活艰辛,经历许多磨难,却不甘平庸,拒绝沉沦,在平凡的世界里磨炼筋骨,增长智慧,成熟思想,最终成长为有作为、有追求的优秀青年。这就是罗曼·罗兰说的那个道理:“一个人的灵魂养成,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
要用理义来养魂。清朝学者萧抡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灌,心以理义养。”养魂,就是涵养心性,强健心智,净化心灵,端正心术,保持精神健康和思想高度。理义,即学理道义。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有异,但最基本的东西不变,古人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今人讲的爱国、为民、诚信、奉献、奋斗、创业、正直、公正等,这些精神元素,可通过读书、教育、反省、觉悟来摄取,也可通过效法先贤、追慕英雄来植入,其过程就是养魂。
要用知识来养魂。柏拉图说:“知识是滋养灵魂的食粮。”如果把人比作一座建筑,知识就是打基础的砖石,灵魂就是那高高的塔尖,很难想象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会有高尚的灵魂。知识的摄取有很多途径,尤以读书为重,因为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读史可以知兴替,读经可以明事理,读哲学可以通逻辑,读科学可以去愚昧,读诗文可以美心灵,读伦理可以晓大义,读艺术可以增雅趣。有了这些知识垫底,腹有诗书,心怀八宇,灵魂就可以有一个稳固坚实的地位,可以成为人生的指南和前进的动力。
海有海魂,山有山魂,人有人魂。军人要有军魂,否则就是乌合之众,谁给钱就为谁打仗;国家要有国魂,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人民要有民族魂,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阳光向上,努力拼搏。但是,魂不会自生自长,不会从天而降,魂要靠养靠育,请君勿忘养魂,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外,也享有美好的灵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