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虹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设置各种针对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科学常识。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能帮助幼儿养成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习惯,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望,而科学探索就是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活动,让幼儿亲自操作科学实验,促使幼儿在探索、交流中逐步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让幼儿自主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科学探索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会经历从一开始漫无目的摆弄物体,到后来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幼儿会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比如在《造纸船》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学习不同吸水性能的纸对纸船下沉速度的影响,从而了解船的漂浮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A4纸、油纸、餐巾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张折成纸船,再鼓励幼儿自主探究不同纸船的漂浮力,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操作得出不同纸的吸水速度不同的结论。幼儿在这样的科学探索实验中,不仅能感受到实验的趣味,获得快乐的体验,还能从中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意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符合幼儿心理认知的场景可以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创设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特定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应以幼儿的亲身感受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会飞的塑料袋》这一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个满是塑料袋的课堂场景,然后让幼儿自然地进入熟悉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只需引导幼儿将塑料袋捡起来,这一简单的活动能尽快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在环境中投放适宜幼儿使用的开放性材料,吸引幼儿参与教学活动,让幼儿能快速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例如,在进行《磁铁的好朋友》这一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如铁夹、回形针、积木、塑料勺、硬币、纸杯等,丰富多样的素材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对科学实验产生极大兴趣。此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幼儿观察、自主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获得磁铁相关的科学认知。
教育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将结果告知幼儿,而是要引导幼儿通过一步步的实践,在动手操作中自己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问题和想法,尊重每个幼儿独特的灵感,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分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科学实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分享交流能力,还能激发幼儿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幼儿们在相互分享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获得快乐。例如,在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塑料袋上标上自己独特的标识,并在塑料袋的一头拴上绳子,制作成“风筝”,增加游戏的竞争性。教师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比赛,通过成员间相互探讨和思考,想办法让自己组的“风筝”飞的最高。幼儿通过活动发现,“风筝”的高度跟放风筝的人奔跑的速度、绳子的长度有一定关系,经过多次实践,终于总结出让“风筝”飞得更高的办法。
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有利于幼儿与父母间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教师应强化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或邀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例如,《对动植物的观察》这一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在家里进行,通过家长和幼儿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在有趣的实践中掌握科学常识,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需要注意和家长保持沟通,告知家长不应该独自解决种植植物的后期管理,应该和幼儿一起动手,共同解决困难,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总之,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需要创设特定的实验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主探究,获取科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