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艺,程为平,温 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现代医学认为痴呆有血管性原因(由于脑卒中,导致记忆,认知功能区域的脑细胞坏死,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中毒(一氧化碳的中毒)以及神经性原因(阿尔兹海默症)。现代医学治疗多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给予脑保护,控制危险因素等,但长期应用疗效并非可观,且药物明显的副作用,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利用针刺、方药,改善患者代谢,延缓疾病发展,对于临证治疗有着显著效果。痴呆属于中医疾病“痴呆”“呆证”范畴。笔者对痴呆作如下综述。
1病因病机“痴呆”一词最早出现在《华佗神医秘传》。《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已有对痴呆病机的认识。现多认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情志、饮食、劳累导致肾虚精亏,气血亏虚,痰淤互结,而致髓海失养,神机失用。
1.1 气血津液辨病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痴呆之病概因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蒙蔽清窍,亦或脏腑之气衰,脑髓受难。袁欢等[1]提出从郁论痴呆,认为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影响人体气机运行,导致清灵神识受损。此乃气实致病,气滞不行,不辨清浊,而使神藏不达,发为痴呆,而刘强等[2]认为久病耗损五脏之气,累及脑络,出现精神异常,智力减退等症状。此乃气虚致病,气虚则血运行不畅,气推动无力,气病久之,则血分受累。《灵枢大惑论》中“上气不足……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可见气虚导致血虚,营血不足,脑髓失养,神识不藏,发为痴呆。胡玉萍等[3]在探讨其病机时发现血虚致痴呆。这是因为营血亏虚致使脉道不能充盈,脑神无以荣养。以上都为气分致病,气虚、气逆、亦或气滞导致痴呆。“气为血之帅”气统帅血液的运行,气虚则无力推动,发为血瘀,瘀阻脑络,蒙蔽清窍。周赛赛等[4]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和血瘀密切相关,多为瘀血阻滞脑络。顾玉宝等[5]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瘀血阻于脑窍,损伤脑髓,使脑髓空虚,产生痴呆之证,此为血瘀致病。淤阻脑络,脑神失司,发为痴呆。由此可见病入血分,导致血虚、血瘀亦可发痴呆病。并且气血可以联合致病,如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都可以导致神明不清,脑髓削减,最终患者表现为记忆力,认知力障碍。《内经》中“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由此可见津(精)液同源,津液(精液)补益脑髓,产生于脾胃后天。而肾为先天,其生理功能为生精藏髓。若是津精不足,不能荣养大脑。则脑髓空虚。边文山[6]发现,肾虚是痴呆发病的最重要诱因之一。肾主藏精,精虚少则肾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肾生髓减少,则脑窍空虚,神机不藏,健忘、痴呆由生。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若是久病劳损,损伤内脏,则津液输布失常,发为痰饮之邪。施学丽等[7]提出五脏皆能生湿。危亦林认为 “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语如痴。”“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由于痰饮停聚,脑的清浊不分,人易健忘失事,发为痴呆。王爱丽[8]认为津液不行,内生痰浊,蒙蔽清窍是痴呆的主要发病原因,并在临床得以证实。概精(津)不足,或是津液停聚为痰,都是痴呆治病的病理因素。
综上可述,气血津液致病,都有虚实之分。不外乎气血津液亏虚,导致大脑失去荣养。或者是病理产物如气滞,水饮,痰浊,淤血等,导致脑脉不同,最终患者出现近事遗忘,久之则不能识人,最终进入终末期,预后不佳。
1.2 经络辨病 《灵枢·禁服》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此乃经络之要也,经络可以渗灌气血,荣养脑髓,并且脑髓之病体现于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系皮肉经脉,中行气血,故而邪气中表,中脏腑,经络都有体现。王钰涵等[9]着眼于经络,从少阳主枢入手,探讨少阳胆对痴呆的影响,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又一新思路。中医认为痴呆之病本虚标实,虚者气血精津不足,实则气滞,痰淤阻塞脑络。在脏系五脏,在经于督脉,肝胆经,少阴经,太阴经。然经脉必与本经脏腑相连,司脏腑之能。①督脉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并为阳经之海,多气血。《内经》有“头者精明之府”,而督脉病变则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王雪松等[10]在其临床研究中认为,督脉是气血精微入脑的重要通路,督脉之病,必然会影响脑。故督脉在痴呆之病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相关因素。《素问·阴阳离合论篇》 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②少阳胆主枢机,内助阳明之阖。 外助太阳之开,并“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脏腑功能需要胆气升发,胆经治病,则枢机不利,气血不行,经气逆乱,神明不清。周友龙等[11]认为胆的功能正常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胆腑失常,心神不宁。少阴经分为手足经。③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并心藏神,通神明,故心经之病,则神无所居,神明不清。侯中伟[12]认为心经的神门穴可防晕车和痴呆。④肾者先天之本,《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肾虚则骨枯髓减,不能养脑窍,清窍失养,则为痴呆。廖勉勉认为肾精的亏虚则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关键[13]。⑤太阴经在手为肺“天气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才能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内经又有“清气在上,清气在上”之说,当肺气不利时,清浊不分,蒙蔽闹窍,形成痴呆。谢芳等[14]认为肺气虚,致痰瘀生,阻脑窍,导致认知功能的障碍等。⑥在足则为脾经。脾脏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运化不利,则气血不足,脑髓失养,亦或是化津为痰,痰阻脑脉。谢文婷等[15]认为痴呆病机基于脾肾亏虚、痰瘀互结。
总结不难发现,痴呆之病,必与经络循行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督脉,肝胆经。这些经络都是循行于脑,并且参与大脑的调节活动,而太阴经对于气血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大脑功能。少阴经心经,功能上与大脑情志密切相关。依据经络脏腑辨痴呆的病位,可以为临床针刺提供更好的支持。
2.1 三因制宜治则 ①因人制宜。《素问》“立行定气,而后临病人,决死生”。即治病当以人为本,根据患者体质,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李恬等[16]认为痴呆治疗应根据体质特点,辅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益气补血、疏肝解郁等治法,防治痴呆。②因时制宜。“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不同的时节,疾病的发生是不同的,相同疾病,感受邪气不同,则治疗应该不同,痴呆之病亦为如此。陈尚杰等[17]也提出针刺本于神的因时制宜。③因地制宜。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天气不同,邪气亦不通,侵入人体之后发病亦不同。陈发军等[18]在岭南地区痴呆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岭南地区的患者多以肾精亏虚、瘀血阻络、痰浊阻窍症型为主,治疗应当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辨证施治。
可见三因制宜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特色。痴呆可以根据疾病发生的时间,如冬季可以治疗上多以温热通经为主,病程较长以补为宜,针刺时间长。并且该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所以治疗多以温补为主,针灸治疗时,穴位可以取用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
2.2 针灸治疗 头针治疗: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于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故五脏之精气,六腑清气皆上注于头。而痴呆之病,病位在髓海。故行头针治疗,实可治脑脉不同,髓海不足,标则可治脏腑之气血亏,气滞痰淤结聚。标本同治疗。①焦氏头针是将头部划分为14个区域,取穴时根据患者症状,找到司运动,感觉等区域,进行针灸。岳延荣[19]在临床对照中发现焦氏头针对血管性痴呆有治疗效果,且对脑血流速度有改善作用。②于氏头针。于致顺[20]将头划分为7个区,并认为头穴当透刺。③方氏头针。田亮等[21]认为方氏头针灸是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在相应病情区域治疗疾病。分为伏像、伏脏、倒像、倒脏四象11个枢。田文静等[22]发现方氏头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有改善作用,并认为对你装认知障碍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头针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证实了其对于痴呆的治疗作用,病以其简单易行,疗效甚佳而广受好评。并且头针辅佐行针手法,可以通畅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平秘阴阳。
体针治疗:《灵枢·海论》记载:“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通过远端或者特殊取穴,可以化痰去淤。内沟通脏腑精气,外疏通脑髓的气血,达到益智功效。辛明[23]探究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发现体针疗法治疗VD在智能改善(MD 1.46,95%CI 0.37~2.56)上效果略优于西药。王澍欣等[24]探究耳针配合体针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即分为对照实验组各50例,治疗4周后,实验组的FAQ和MoCA得分均有所下降(均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艾灸治疗:《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通过艾灸温补命门之火,振奋心阳,肾火旺,则五脏温煦,心阳通,则气血行,从而使髓海荣养。赵彩娇等[25]发现,应用艾灸疗法可以使大鼠的脂联素受体表达更多蛋白,说明艾灸法对痴呆大鼠的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艾灸以其温补之效常应用于虚寒之证。温针灸:即针身上绑着艾灸,是针灸和艾灸的结合,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气血通,脑髓得以滋养。张虹岩[26]利用温针灸涌泉穴治疗肾精亏虚型痴呆中,连续针刺4周,1周休息1 d。治疗组能改善VD患者的MMSE、ADL、SDSVD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灸对于痴呆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温针灸不仅有针灸的治疗效果,而且结合艾灸的温补之性,其效果也很显著。该病患者多为年老患者,阳气亏虚。往往患者有着四肢发凉,嗜睡疲劳。这都是由于年来身体阳气不足,不能蒸腾气化。通过艾叶的温性,借助针灸,起到很好的补益效果。但由于其安全性不易保证,在临床应用有限。
2.3 中药治疗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用药之理当顺天之时,应人之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由此可知,用药当审证求因,因病而治,因证而使。平洋等[27]认为中药可以改善老年痴呆症。痴呆之病,虚则气血精不足,在脏则心脾肾不足,当补之。陈鹄等[28]应用补肾通腑法治疗痴呆,发现此法虽确有应用,实验证实合理应用其效果甚佳。胡晓贞等[29]认为痴呆之病,应补气养血,病因在气血亏虚,临证多补其虚。实则痰饮,淤血互结聚,当泻之。故本病治疗当遵从“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原则。鲁艺等[30]从“清法”和“补法”论治老年痴呆症,认为两者结合应用,才能发挥中药最佳特色。对于中药治疗,临床根据其辨证不同,应用不同的方剂或自拟方剂,在其治疗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是根据痴呆的病因病机来看,为本虚标实之病,虚大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以应用地黄饮子等药物,实证多与气血津液的病理产物为主,可以配合一些活血通络之品,补而不留淤,祛痰淤而生心血。
痴呆是一种表现为记忆力,认知力等功能障碍的疾病,前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其记忆减低,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进入真正的“黑暗期”,从而彻底丧失人的本质。对于患者的家人也是一种生活以及心理的负担,加重社会的不稳定性。从古至今,由于自然及科技条件的变化,人的体质也随之变化:“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懈怠安卧”,可见上古之人多虚,当补。而现今多认为痴呆多实,本虚标实,应施以攻补兼施。随着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西医认为痴呆是一种进行性,隐匿性疾病。从AD到VD,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目前虽比较有限,仍停留在预防卒中,改善代谢、循环,和保护神经元阶段[31],此类治疗药物有限,作用效果也不甚明显,尤其是副作用大,使得痴呆的治疗进展一直缓慢。但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针药结合,配合各种辅助疗法,能延缓疾病发展,切实改善患者症状。但因所用药物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依据表明其有效成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逆转病程,故而中药在临床的应用十分有限。同时受临床医疗水平限制,中药的应用也不能“尽其用”,不能完全对症应用,使临床效果也大受其限,所以应该推广中医药继续发挥中医特色,寻找中药中治疗痴呆的“靶向药物”,以及利用针灸特色,创新思维,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的治疗理念。以期寻求更加简便有效,治疗效果明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