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静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一种状态。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对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发展,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物流金融能够满足供应链上的资金需求,解决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为物流提供担保、结算,保障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基于这些优点,近年来物流金融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展开了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了保证物流金融业务的稳定发展,有效的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学者们也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Merton模型等方法测算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水平,但是这些测算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物流金融风险测算体系进一步研究,以降低物流金融各参与方面临的风险,促进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健康稳定的发展。
国外学者对物流金融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完善的金融规范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学者们在物流中开展金融实践奠定了基础。Eisenstadt(1966)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物流环境,介绍了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控制方式和优缺点,Miller(1982)分析了在变革环境下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呈现出的新特征,这些观点对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续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供应链物流金融两种理论。关于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的研究,Goyal(1985),Chung和Chu(1998)在延迟支付情况下构建了借款企业的订购模型,得出了经济订货批量公式,求解了经济订货批量的算法。Warren等人基于供应链物流金融理论展开了研究。Warren(2004)认为加强供应链中的资金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采取完善支付结算工具、改进技术解决方案等措施能更好地管理供应链资金流,从而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和资金收益率。Gonzalo Guillen(2006)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促进资金融通与企业管理,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国内学者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在盈利模式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潘永明,纪富镇(2010)将金融物流业务分为贷款中介业务和融通仓业务,从类别、特征、传导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创新了我国金融物流业务的流程,并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杨帅(2013)则是从多方位对我国目前的物流金融主流模式进行分析,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物流金融模式分为代收货款、质押贷款和融通仓模式,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物流公司提出了选择适宜模式的建议。陈其超和吕锦玲(2017)的研究与多数学者不同,他们从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和金融机构主导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展开研究,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地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大胆的探索实践逐渐替代了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在银行主导的物流金融中,风险水平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商品的危险程度而变化,即越是危险品,承受的风险就越高,并提出了我国物流金融业务运作与盈利风险的防范措施。万媛媛(2012)和汪华(2008)以质押物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标准,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以权利质押为核心和以动产质押为核心的物流金融模式。
国外学者在扎实的物流金融理论基础上逐步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测算,部分学者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测度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水平,促进了物流金融更深入的发展。Larrymore Morgan,Siskin等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物流金融风险,Larrymore Morgan(2006)研究了有关贷款利率波动的风险,包括其对融资服务的影响及相应政策,Siskin从零售商的物流金融业务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他认为预防风险应采取严密的监管和监控措施,比如通过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对存货等相关资产进行审计,定期形成监控报告等。Catanach和Barsky(2005)构建了融资业务的风险分析模型,从业务过程风险、基本结构风险、环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五类进行测算,这一成果为后来学者研究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奠定了基础。Alman(1968)建立了Z计分模型,该模型用于量化管理信用风险,判别函数Z的分值与违约风险呈反比,即Z分值越高,物流金融业务中的违约风险就越小。
国内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涉及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平台等相关主体,多平台的合作模式使得物流金融的各环节中衍生出许多隐性风险,参与方更加难以把控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对物流金融中的风险测度和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尹林芬(2009)重点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她认为物流企业存在信用意识淡薄、财务制度不透明、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田昀翊(2017)将物流金融中的风险分为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并指出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可以通过物流责任险和物流监管综合责任险等途径将自身的部分风险转嫁到其他机构上。贾岚(2015)详细阐述了物流企业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比如建立信用机制,只为资信良好的客户提供快递金融服务;加强商品评估和监督;改进业务流程等。部分国内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物流金融进行了研究。徐文哲(2014)从主体作用、产品竞争力、价值获取、风险管理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绩效评价模型,对案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其优缺点,进一步为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完善提供建议。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2006)测度了借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存货的价格波动以及贷款的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对存货融资的贷款折扣率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王飞(2015)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MCA理论下的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模拟仿真的结果与样本观测实际结果一致,并指出在MCA理论下,借款企业应该采取内外因相结合的融资风险控制方法。
目前,针对物流金融发展及盈利模式的研究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实验论证,以至于对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不足。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和优化物流金融的盈利模式,稳定物流金融参与方的资金流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学者对物流金融业务中风险的研究仍有不足,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较单一且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需要借鉴其他金融的方法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发展成熟,需要稳定和安全的交易环境来支持其稳定发展。因此,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