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晓玥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对于个人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助于为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基础,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以便于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但是,从实际调查来看,我国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体质水平偏低,肺活量指标下滑趋势明显。所以,应该充分掌握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提升生活质量。
探究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可以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习因素3 个方面进行。个人因素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社会因素和学习因素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外在因素。3 方面的因素逐条分析,可以梳理出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本质原因所在。
(1)体育锻炼意识。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人因素中,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通俗来讲,体育锻炼意识就是一种认识,是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这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其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认识,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交,青少年的伙伴群体的选择往往影响其锻炼行为,当伙伴群体热衷于篮球、足球、滑板等运动时,其潜移默化的也会受影响,当伙伴群体热衷于电子竞技类游戏时,青少年个体往往也会沉溺于电子产品中。除了伙伴因素之外,偶像的力量、社会整体风气的走向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所以在具体的体育活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总结,透过体育锻炼表面现象看穿本质,摸索体育锻炼的规律,以便于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发挥行为导向作用,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意义[1]。
(2)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成功执行行为的信念,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揭示影响行为转变的机制,通过个体行为自身调节和控制,摒弃外界因素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
(3)知识基础。知识基础是指青少年关于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知识是态度和信念养成的基础所在,在不同程度上引导行为变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身体素质水平,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而支持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则是体育锻炼知识[2]。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知识储备越丰富,那么养成良好体育锻炼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并尽可能地长久坚持下去。
(4)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自我感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无必要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体如果认为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来提升身体素质,那么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结合实践研究可以了解到,多数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身身体素质水平存在密切联系,如果青少年认识到自身身体素质偏低,将会自动产生不平衡身体素质的期望,出现紧张、抵触情绪[3]。所以,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助于从内心深处产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动力。
(1)体育项目。体育项目多样,不同体育项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为深远,对于青少年而言,技能要求低、器材普及性高、场地要求不高和锻炼费用偏低的体育项目,更容易被接受,参与积极性较高。如调查分析了天津市青少年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对1 222 名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青少年喜欢运动的十大项目:跑步 (41.24%)、羽毛球(40.67%)、篮球(33.06%)、健身器材(29.79%)、乒乓球(29.38%)、排球(26.43%)、游泳(24.47%)、瑜伽(23.90%)、健美操(20.70%)、足球(19.80%)[4]。所以,体育项目因素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为体育锻炼行为频率和强度。
(2)环境氛围。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信念和行为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青少年所处环境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否浓厚,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和崇尚程度高低,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5]。家庭环境方面,由于家庭成员日常生活接触较多,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认知和行为,会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无形中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可以起到熏陶和引导的功能,促使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养成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行为。
(3)空气质量。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空气质量却反之下降,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雾霾和沙尘暴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6]。空气质量不达标,也会挫伤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于恶劣空气环境,不得不减少或停止参加户外活动。如近些年来,空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青少年无法在恶劣环境下参加体育锻炼,如何改善此类情况,一个关键点则是改善空气质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1)体育教育。我国以往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多数学校过分关注文化课教学,却很少关注音乐和体育等学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将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高。青少年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形同虚设,只有少部分学生真正地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或是课程被文化课占用。也正是这种教育氛围,无形中带给学生一种体育课不重要的认知,体育锻炼积极性下降。对于青少年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对于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运动设施。运动设施是否健全、完善,关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展开。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提供充足的资金,体育基础设施较为健全。如提供完善的足球场、田径环道和室内球类馆,配备完善的体育器材设施,支持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但是,地区偏远的学校资金匮乏,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体育教学需求,体育场所分布不均衡,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不利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影响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提升。
(3)师资力量。纵观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多数的体育教师是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多数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更多的是临时的教师代替负责,即便在职的体育教师,也多是中专或是技校毕业。体育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中,自身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一个首要前提是转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保持持久的体育锻炼习惯[7]。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身体很少会出现异常情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了改变缺乏运动的情况,转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观念,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进行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危机意识,从被动式参加转变为积极式参加,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持久性。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网络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游戏,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极大地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人员,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树立健康的观念和意识,从日常小事着手,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学会感受生活和热爱生活,回归自然的怀抱,对于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具有积极意义。就学校而言,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从细节做起,设计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群众希望看到和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比赛,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多创佳绩,自己和家人可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8]。所以,应该强化相关主管部门职能,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全民参与,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全身心投入其中,提升身体素质水平。在这样大环境的熏陶下,青少年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应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的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场所,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定期更新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丰富体育设施多样性,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近些年,我国在社区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但是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体育健身器械种类的不断丰富扩充还略有不足。进一步完善城市街头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布局,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综上所述,探究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新时期社会的变革,面对新的挑战,在呼吁全民体育的大环境,积极探索并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引导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和热情,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在丰富的体育资源支持下,让其真正的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为青少年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