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许兰雪轩的国家忧患意识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2020-01-01 12:33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清照

张 珊

李清照与许兰雪轩是中韩两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学界关于她们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具体的研究方向大致局限于二人的女性意识研究、闺怨诗研究、外语翻译现状、李清照的前后词风比较、许兰雪轩的游仙诗等方面。然而,在二人的诗集中,一部分作品还突破了女性的身份限制。诗人以社会人的身份去感受评价当时国家社会存在的矛盾,体现了民族危亡中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部分作品的研究同样需要被重视。

一、家世概况

李清照,北宋文学家,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被誉为宋朝第一才女。清代学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宋代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然亦未易才也”[1],肯定了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1076)及进士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崇宁元年(1102),因涉及元祐党争被罢职。母亲王氏,为仁宗时期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亦精通诗文。宋史记载:“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2]韩淲的《涧泉日记》曾说:“尹少稷称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3]此评价虽有些许虚高,但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武)之一,且其创作的《洛阳名园记》被看作研究北宋私家园林的重要文献,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17岁读张耒《读中兴颂碑》后便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借古讽今,影射北宋末年统治者的无能,展现了深厚文学功底和犀利的政治主张,自此名噪汴京。18岁时,与当朝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缘结夫妻,传为佳话。

距李清照生活的时代五百年后的朝鲜,同样有一位出身望门、以才女之名流芳后世的女诗人——许兰雪轩。关于许兰雪轩的家世,其弟许筠在著作《惺所覆瓿藁》中描述“我家得姓,自驾洛王妃,殆七百年,入丽初,始祖采邑于阳川,遂着籍,于丽朝五百年,科第联翩,轩裳辉赫,作相者十一人,莞枢者六人,学士者九人,尚主五人,入仕于元者二人,封君者十四人,而代各有文章及名人。入我朝稍衰,相者三人,赞成者二人,六亲者四人,功臣三人,学士十二人,而忠贞兄弟,及知事辑墍赞成磁,先人草堂先生,最有称。近日许留守潜,为清白吏,亦可不负前烈云”[4]。由此可见,许氏家门自高丽时期便家族显赫。许氏先祖是高丽末期宰相许拱。许兰雪轩的父亲是宣祖时期文学泰斗许晔,师从花潭徐敬德与退溪李滉,文笔斐然。外祖父是时任礼曹判书的金光辙。弟弟许筠更是创作了韩国历史上最早的韩字小说《洪吉童传》,负有盛名。许兰雪轩本人师从李达,受唐诗影响颇深,其诗名远扬中国,诗作在《明诗综》与《列朝诗集》中均有收录。她与李清照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15岁嫁于同为望族的安东金氏金诚立,但两位诗人各自婚后的生活大相径庭,这也切实影响了她们未来的人生走向和创作风格。

二、李清照:国家危难意识

李清照生活的年间恰逢元祐更化,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致使王朝内部党争激烈。同时,外交方面,面对西夏的挑衅,保守派采取求和的态度,屡次割让土地,使得北宋的外交政策愈加屈辱化。

在此背景下,李清照读“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歌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读中兴颂碑》之后,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咏史言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读中兴颂碑》中诗人着重歌颂将领平乱功绩,并把安史之乱的原因归结于“妖人”杨贵妃之过。李清照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诗人指出,安史之乱的首要原因归结于当时君主沉迷享乐,疏于政事。君主不辨忠奸,重用奸佞安禄山,独宠贵妃,甚至默许宦官祸乱朝政,纵容外戚权倾朝野等,种种行为都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而当时北宋统治者骄奢淫逸,朝野党派之争不断,群臣尔虞我诈,朝野现状与安史之乱前夕如出一辙。李清照正是借用此诗来暗指北宋朝政的腐败没落,为统治者敲响警钟。南宋周辉曾评价此诗“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5],这种政治眼光和见解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澶渊之盟后,宋朝安享和平,疲于迎战,渐渐导致军备废弛。与金国联手夺回被辽国侵占的燕京地区之后,统治者依旧满足于短暂的和平,把王朝的弱点尽数暴露给金国。终于在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攻占汴京,徽宗退位,钦宗继位,割地求和。1126年,金兵再次入侵,汴京陷落,徽钦二帝被俘。1133年,枢密院事兼吏部侍郎韩肖胄与工部尚书胡松年领皇帝命前往金国,探望被囚禁的徽钦二帝。因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受韩肖胄的曾祖父韩琦、祖父韩忠彦的提携,李清照得此消息后,特意在两位使者出行前作诗《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并且给予二人出使金国的建议。“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诗中赞颂了二人不惧艰辛、不畏生死的品德和才行。随后,李清照建议出使之时需听取民意,叮嘱务必带回有用的信息。此外,由于金人残暴狠戾,她还提醒二人一定小心防备,以策万全。李清照在诗中表达出了自己对时事的基本看法和明确的政治主张,言辞恳切,一针见血。

《新荷叶薄露初零》是为朋友祝寿而作,李清照形容寿星“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不吝赞美之词。同时,诗人时刻牢记国家之难,借用东晋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高赞寿星德高望重,堪比谢安。同时,呼吁“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望寿诞主人仿效谢安,出仕救国。言之谆谆,尽显诗人忧国之心。除此之外,耻于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时临阵脱逃的行为,李清照作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扬项羽自刎乌江、无谓生死的英雄气概,讽刺宋王朝和丈夫赵明诚的懦弱行径。此诗慷慨激昂,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传唱经久不衰,堪为李清照代表之作。

三、许兰雪轩:民生疾苦意识

朝鲜时代中期士祸频发,四大士祸以及勋旧派与士林派无休止的争斗致使朝鲜社会混乱不堪。国家的支配体制发生动摇时,统治阶级忽视了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反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加明确地划分身份等级,强化两班阶级的特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底层百姓的生活本就艰难,加之繁重的赋税和奴役,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许兰雪轩虽出身名门望族,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让她感知到了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她设身处地感受线层人民的疾苦,并在诗作中描写了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

《贾客词》中描写了居无定所、乘船漂游做生意的商人生活。“疾风吹水急,三日住层滩”“挂席随风去,逢滩即滞留”,虽是经商,但也算靠天吃饭,一旦天气不好无法出行,只能滞留在滩涂上,难保生计。“少妇船头坐,焚香学算钱”“西江波浪恶,几日到荆州”,为了家庭营生,年轻的妇人操起算盘,学着生意之道。汹涌湍急的波涛中,商人在盘算还有几日才能到达目的地。或是心疼一起漂泊受苦的妻子,或是着急货物的买卖,心中百般焦灼。《贫女吟》则是刻画了“少小长寒门”的贫穷女子年复一年“为人作嫁衣”的辛酸经历。“岂是乏容色,工针复工织”,少女容貌并不丑陋,且勤劳肯干手艺灵巧,但只因家境贫寒,无人愿为其做媒。“手把金剪刀,夜寒十指直”,少女日复一日忍着寒夜手指冻伤的辛苦裁着一匹匹嫁衣,却没有一件会穿在自己身上。“为人作嫁衣,年年还独宿”,比起身体冻伤的痛苦,终日无人相伴甚至未来也难遇良人的辛酸才更让人绝望。

壬辰倭乱前夕,因兵役、徭役繁重而苦不堪言的百姓不计其数。许兰雪轩日常安定的生活与这些百姓的遭遇可谓霄壤之别,但因受来自家庭和老师李达的影响,她嫉恶如仇,难以对不满的社会现象袖手旁观。于是,她借唐代边塞诗的题材,表达自己反对征战、祈愿和平的意望。

许兰雪轩的诗集中收录了描述战争场面和边防生活的《出塞曲》2首、《入塞曲》5首、《塞下曲》5首,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担忧。“新复山西十六州,马鞍悬取月支头。河边白骨无人葬,百里沙场战血流。”前两句借用中国古代地名,描绘了收复失地、凯旋的场面。后两句点明战争胜利的代价是遍地的白骨和染红了百里沙场的鲜血,甚至战士的尸首都回不去故乡。战争场面残酷,哀伤之情浓厚。战争的残酷折磨着前线士兵,士兵故乡的亲人也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夜夜曲》中“佳人手把金错刀,挑灯永夜缝征袍”一句,微凉的秋天,妻子一晚未合眼,熬夜为即将出征的丈夫缝补战袍。丈夫平安归来的祈祷、战场残酷的恐惧、家计难以维持的担忧,都缝在了一针一线里。“边衣裁罢剪刀冷,满窗风动芭蕉影”,衣服缝完,夜更凉了。望着满院的芭蕉随风而动,妇人心绪难宁,这夜纫着针线满含忧虑和期待的女子又何止她一人。

四、结语

李清照和许兰雪轩同处国家危难、社会混乱之际,但二人忧患意识的表现层面实属不同。前者更侧重于国家层面,以政治人的角度和眼光分析国家局势,势救国家于危难;后者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万千百姓,深切感受下层人民的困苦,为底层人民发声。产生此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两点。第一个原因可以归结为二人所处时代局势之不同。李清照所生活的北宋南宋之交,外敌入侵,王朝统治岌岌可危。虽然统治内部纷争不断,社会混乱不堪,但国家危亡之际,主要矛盾是整个民族和外敌之间的矛盾。而朝鲜中期,虽倭寇在沿海骚乱频繁,北方女真势力也觊觎半岛,但短期内还未直接威胁到李氏王朝的统治。比起外敌,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第二个原因可以归结为二人当时的个人处境。李清照虽出身名门,但父亲、丈夫接连去世,国家灭亡,她自己也被迫成为难民,开始了流亡之路。在他乡颠沛流离,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的状况下,也实在无暇顾及其他百姓。此时最期盼的无非国家早日安定,生活回归太平。而许兰雪轩并未直接处在战争的阴霾中,深居闺阁却能苦百姓之所苦已极为难得。

猜你喜欢
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当衣买书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李清照检举丈夫
李清照检举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