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一个生态隐喻

2020-01-01 12:33姜同玲陈小红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钢琴师马克斯弗吉尼亚

姜同玲 陈小红

《海上钢琴师》讲述一次海难中,“弗吉尼亚”号邮轮上的锅炉工丹尼·博德曼在头等舱钢琴摆放的花篮里偶拾一弃婴,丹尼将花篮上刻着的“TD”两个大写字母解读成“感谢丹尼”,并为孩子取名“1900”。从丹尼教孩子读报认字一幕得知,“1900”为柠檬王之子。钢琴师(“1900”)无师自通能弹奏10种爵士乐,从未下船,却声名远播。他最后和“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但所演奏的音乐却存于世间。

一、自然和文明的隐喻

整部影片实为一则生态隐喻,片中海洋和陆地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两个不同国度。海上钢琴师是自然的象征:他不具备文明社会人的特征,无出生证、无身份证、无名姓,一生未离开大海,从未登陆,最终和生于斯长于斯之“弗吉尼亚”号湮灭于茫茫大海。他拒绝登陆,拒绝标签,拒绝规则,对马克斯等文明人所追求的成功不屑一顾。自然国度中,万物各就各位自在无名,无须验证身份。钢琴家的自然属性还体现为他不用音乐换取财富,只遵循内心感受,体现出无为自在的生活态度。

以时间“1900”命名暗示着琴师的自然属性,赋予了人时间的属性。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正如无人意识到钢琴师(时间)的存在,但他的确存在。作为海之子、船之子,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人——财富、成功与名望均与他无关。他归属大海,他就是大海。当来自陆地的吹小风笛的纽约男人和他讨论海之声时,他颇感震撼,自己不能像吹风笛男人一样听得到大海的声音,但渴望自己也能听到。其实海之声对他而言不再是外化音波,而是内在的元素,是内心深处的无声召唤。那声音已成为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其混沌无意识的原初存在。

钢琴师的琴艺自然天成。他虽从未下船但无所不知,如自然般知晓一切,见证一切。他描述爵士的故乡新奥尔良如身临其境般真实,他弹奏的不仅是音乐,更是故事。这些故事包罗万象,关于另一国家、女人、雕塑和火车等。他在演奏中洞察世界、记录世界和感应世界,弹奏象征着他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他的弹奏讲述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如那位和情人一道谋杀亲夫并卷走家族珠宝外逃的妇人,如即将进修道院的妓女,如无法遗忘的先生,还有那位在船上第一个看见美国的人。钢琴师洞察世间知晓一切的本领正是无言自然的特性。这也是本文认为钢琴师象征自然的缘由所在。

“1900”像自然那样知晓一切,也如自然般能产生能量。在影片中,他每次演奏的镜头都会被凸显和强调,琴键上不是一双手,而是无数双手在共同演奏。该镜头在影片关键处重复出现,极具象征意义:钢琴师弹奏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能量流,彰显有限化为无限之潜能,这正是自然生生不息的特点。

故事中的马克斯来自文明国度。对他而言,财富意味着成功,家庭意味着幸福,陆地意味着脚踏实地。他积极鼓励“1900”去陆地发展,因其才华足以让其坐拥财富,享受荣华。他欣赏珍惜并尽力保护“1900”,但终究徒劳一场。他自身穷困潦倒,生计无法维持,甚至沦落到要靠典当小号以求温饱。

尽管马克斯在船上的生活是他人生中的快乐时光,他非常留恋船上的生活,但依然选择返回陆地。在他的眼里,陆地(文明的象征)通向财富和成功,陆地上林立的大楼才是他的家园,才是最终的归宿。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陆地上兜兜转转,参加了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徘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处安身。不但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无法维持温饱,连在海上的那份简单快乐也不复存在。潦倒体现了他在文明国度中的无所适从,徘徊表明他在文明社会中的茫然探索。他在船上无忧无虑,表明人能在自然中怡然自得;而在陆地上却捉襟见肘,表明人类在这文明的繁荣中失去了生存根基。

发明爵士乐的杰利更是文明的极致体现。他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一心要成为天下第一。为获得成功,他小心翼翼,讨好迎合,取悦他人。虽表面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但终究难逃种族偏见。杰利出场时有人发出“他是个黑人”的惊讶,这表明了文明社会中无法消除的种族偏见。风笛人之女只因爱看大海便遭人嘲笑,因为人们固执地认为,看海是有钱人才会有的高品位行为,而她作为农民之女不该有这个爱好。这种优越感来源于阶级偏见。种族偏见和阶级偏见是文明社会的典型弊端,是对自然国度“万物平等”的颠覆。

从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难看出,“1900”代表的是自然,而马克斯、杰利还有吹风笛的男人及其女儿代表的是文明,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杰利对待钢琴师粗暴无礼,吹风笛男人和他的女儿对钢琴师比较欣赏但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斯则是钢琴师最为真诚友善的朋友,但仍然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二、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自然和文明的冲突无处不在,影片更多诠释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文明的批判。丹尼说如果“1900”长大后做律师,他宁可弄死他。律师是文明的象征符号,丹尼对律师的深恶痛绝体现了他对文明的态度。规则和战争等也是文明符号,钢琴师多次诅咒它们“见鬼去吧”(FUCK),他还说“Fuck regulation”“Fuck War”等等。“见鬼去吧”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都是阐释表达钢琴师对文明符号的态度。

钢琴师与爵士王斗琴和钢琴师下船中途而返两个插曲突显了自然和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杰利为证明自己天下无敌,决定和“1900”一决胜负;而“1900”根本不明为何决斗,为何要一决高下,因为他奉行的是自然法则中的共生原则,并非文明社会中你死我活的竞争机制。“1900”因杰利娴熟的演奏热泪盈眶,他懂得尊重和欣赏。而杰利对“1900”嗤之以鼻,蛮横无理,暗示着文明的颐指气使,杰利将文明的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装腔作势到无以复加,高调接受媒体采访,手戴两个巨型戒指,甚至牙齿上也贴了金属饰物;他走进演奏厅时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拒绝和“1900”握手,并毫不客气请他让位:这些都是文明社会中自以为是的、旁若无人的傲慢。

斗琴是影片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经典片段。杰利弹奏前在钢琴上放一根燃烧的香烟,弹奏完毕后,燃烧的烟灰纹丝不动。杰利一直靠迎合他人而求生存,弹奏的并非是心中的感受,如影片中所描述的,“手指滑过的是红灯区的温柔,风月场中的爱抚,他弹奏着躲在窗帘后溜进床底的音乐”,那是奉承讨好他人的小心翼翼,所以他表现的强大是徒有其表。弹奏完毕,琴上的烟灰丝毫未落,可见其弹奏之轻盈,也可见其粗犷外表下的那份小心翼翼。而他这自以为是的最高技巧不过是小心伺候讨好和取悦他人罢了。“1900”弹奏前在钢琴上放了一根未点燃的香烟,弹奏完毕后香烟自燃。他的演奏师法自然,酣畅淋漓,手指在琴键上如行云流水自发式弹奏。曲毕时光停滞,全场寂静浑然不觉。这就是自然的魅力,浑然天成,琴键释放出激情,转换成能量,点燃了香烟。爵士王杰利弹奏懂得回避,基调是迎合。而钢琴师“1900”弹奏呈现的是能量流动,释放出能点燃香烟的热能,这能量也让听众全身心投入感受,并产生共振之应和。

“1900”下船中途而返之片段蕴含有限和无限二元对立的哲理。“1900”放弃登陆是因陆地上有太多没有尽头的路,身在其中的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哪条才是自己的选择。而身处自然的他如鱼得水,只因自然有规律可循。88个音符的琴键能衍生出无穷美妙的音乐,因为他掌握了规则,这与自然规则的道理如出一辙。“弗吉尼亚”号单次容纳量为2 000人,但因为循环往返,能多次承载这样的2 000人,有限的空间就拥有了无限的容纳量,从而实现了化有限为无限。影片中的陆地则恰恰相反,陆地所代表的脚踏实地不具备有限创造无限的可能。影片中,钢琴师看到无数没有尽头的路各为其道,矗立的高楼各有所属,在都市丛林中该何去何从他茫然不知。城市的无限发展只为了人们的有限需求,而自然中的有限存在可实现无限的可能。钢琴师“1900”的命名充分体现了时间绵延的特点,虽然一瞬即逝,但光阴的痕迹却能永存。到最终船毁人亡时,虽然唱片未广泛流传,却依然存在于一个乐器小当铺中并深深吸引着当铺店主,虽然象征钢琴师的肉身不再,但其创造的艺术却得以延续。如同自然物质以此种方式消失,但会以彼种方式再次参与自然演化。

钢琴师用有限的琴键创造出无限的音乐。琴键有限,但弹奏的音乐无限,这蕴含了一个真理:有限和无限间的无穷转换美妙无比。这种转换就如同热带雨林的能量流动原理:热带雨林不用管理,各种生物相安无碍,表面杂乱无章,实则是一种暗藏生机的共生机制。混沌中有限能化为无限,这才是最高的秩序,是一种能产生能量循环的秩序。正如世界之初就是一种混沌的存在,混沌才是生命之源。热带雨林遵循的法则是自然的法则,钢琴师的弹奏是自发式弹奏。而文明则与之相反,超市商品看似井然有序,但其实只是徒有其表,因为这种秩序是人为而刻意的,并不能产生能量循环,这正是文明之局限。影片中提到道路千万条,大楼万千栋,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需求。在这眼花缭乱无章可循的都市里,人类就会迷失。如圣雄甘地所说:“自然界的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却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婪。”[1]

马克斯在文明社会中辛苦奔波,最终也只能靠典当小号以求温饱。他最快乐的时光依然是船上那几年,但最终他仍重返陆地,只因他属于文明世界。他认为的陆地脚踏实地的特性其实并不真实,因为陆地上的人总是并不确定,“他们总爱追问为什么?冬天来了渴望夏天,夏天来了,又害怕冬天。总是寻找遥远的东西,总是在旅行”(电影台词)。其实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泊,因为文明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1900”曾尝试和文明世界交流,如接通电台,但却被无端指责;想送礼物给风笛人的女儿,但没有成功,因为在代表文明喧嚣的茫茫人海中,那女孩始终无法听见他的声音(自然之声),这也象征着自然和文明的沟通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自然和文明的出路

自然与文明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理想状态。但影片中,自然与文明总是格格不入。“弗吉尼亚”号代表自然场所,身处其中的人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自然对人类有治愈作用,是人类所居住的理想国度,是人类福祉。吹风笛男人本来穷困潦倒,一蹶不振,但见到大海的那一刻像被闪电击中一样,瞬间感觉找到了满满正能量,改变了自己的状态。吹风笛男人属于文明世界,但广阔无边的大海和大海奇妙的声音对他有疗愈功效。这说明自然让人重生,拥抱自然的人能焕发生机。船上的时光最让马克斯留恋,他被“1900”吸引,并成为他最要好的朋友,这说明自然和文明并非总是敌对关系,也可以和平相处。风笛人之女虽然来自象征文明的陆地,但她热爱大海,懂得欣赏大海(即自然)的美。每个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人都能在钢琴师的弹奏中找到无尽快乐,因为他演绎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人生,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也隐含了自然对社会的了如指掌。“弗吉尼亚”号是人类诗意栖居之地,是荷尔德林的诗意返乡之所。这一系列蒙太奇镜头都暗示着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虽然这并非影片主旋律,但也告诉人们文明和自然的沟通是可能的。

影片最后马克斯为救“1900”作出的努力虽然徒劳,但表达了文明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温情友好与善意。最终,马克斯尊重“1900”的选择放弃了拯救,也因为他认可“1900”对文明的批判。面对即将到来的船毁人亡,“1900”毫无畏惧,并诙谐调侃因出生、成长和死于船上而非陆地,天堂里也将无法查到他的身份(对于文明社会各种身份界定的嘲弄)。这种调侃充分表现了“1900”宁可投身无拘无束的大海也不苟活于万千羁绊的尘世。

文明社会中的杰利钢琴弹得再好也无法摆脱种族歧视,农民之女爱海的权利遭世人质疑源自无处不在的阶级偏见。而自然则完全不同,自然拥有的是包容、是接纳,所以自然中的人都会无比欢乐,尽情感受。影片主旨体现自然和文明不可调和之矛盾,最后两败俱伤。象征自然的“弗吉尼亚”号和“1900”船毁人亡灰飞烟灭,而代表文明的马克斯在路上孤独彷徨,表明这场战役中没有胜负只有绝望。但绝望中也依然存有一线希望,正如钢琴师所说:“你绝对还没有完蛋,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和有一个愿意听故事的人。”马克斯正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他讲述钢琴师的故事,当铺的老板则是那个愿意听故事的人。

四、结语

作为自然化身的“1900”在船上度过了孤独的一生。其身世如同名字,具有时间特质,体现了流动、绵延,而非刻板和循规蹈矩的存在。尽管如本文所述电影中多处展现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较量,但“1900”的故事最终由马克斯讲述,暗示了“1900”生命的延续,体现出人类对自然多了一些理解和同情,为两者的和解带来一缕希望,对于影片中船毁人亡和马克斯的孤独彷徨的沉重色彩也多少有所稀释。

猜你喜欢
钢琴师马克斯弗吉尼亚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月下钢琴师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小老鼠马克斯在城里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隐含暗示
钢琴师的歌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