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300)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课程设置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课程发展和建设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综合实力。要想建设好高校语文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必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在提升学生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不容忽视。语文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科目之一,在其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最合理且有效的,这是高校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高校语文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与推进现状,从而更好的对症下药,找寻更好推进和传承传统文化路径的良方。
据调查,当前高校语文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与推进状况并不理想,原因总结如下:(1)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许多高校将大量经费投入到专业课程培养,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2)高校领导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许多校领导将其精力放置于专业学科建设,从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3)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尽管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学校已经在努力创新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成效并不是很明显。许多高校仍沿用填鸭式,枯燥无聊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摄取和继承。(4)教师专业素养低:尽管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但许多高校教师仍然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授课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三步走”教学法,这也就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5)学生传统意识薄弱: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人才储备大军,其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容忽视和遗忘。而据当前相关数据表明,许多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较为薄弱,这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1]
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最终让其进入社会后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大学时期正处是学生三观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对其个人学习和能力方面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高校的教育目标包含了教书和育人两个任务。语文课程的开展也是如此。在进行专业的语文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涵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十分吻合。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德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综合而成的。五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华文化中蕴藏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挖掘。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审美标准和道德体系。这样的道德体系历经近百年的演变和调整,与中国的社会有着很强的适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其实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一举措是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发展道路,同时也是培育新时期四有青年的重要之举。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是否广泛弘扬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前景。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进纳入语文课程内容的重点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语文作为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学科,同样背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是新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华文化教育基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进是高效语文课程建设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保证高效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内驱动力。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教学予以重视。
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相关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寡将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进状况。为了有效的推进高校语文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和推进,学校应加大高校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经费,从而满足师生的需求。例如学校可设立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地,传统文化专项建设项目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充分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最终引领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科学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继承和推进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学校财政要进行一定的拨款,支持高校老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对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在人才招聘时,可以优先录取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师为校所用。此外,学校在进行专项经费投入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经费投入,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在校内或者教室张贴一些历史名人及其个人事迹的介绍,或者古代的名言警句。这样既能够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在校内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氛围。
传统的高校语文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导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差,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但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教师的主体地位转移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适度的调整。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介绍一些传统文化时,可以顺便介绍一些与之相联系的日本文化或者日语中的相关表述。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和源头,对东亚各国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样的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识到东亚文化中的哪些部分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在传入其他国家后衍生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相关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采用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知识,为学生营造充实有趣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播放短视频,举办学生讲课大赛,让学生自发的去搜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教师也可结合实际案例,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最终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个人情操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3]
为了更好的继承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的首要人物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古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人。高校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传统文化的推进与传承,必须对自身的传统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其一生中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好的教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对其为人处事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引领人,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这也就要求大学语文老师不断加强个人文学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光从教师层面出发发远远不够,学校应定期对高校语文教师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其授课技能和专业素质,此外,学校也可组织相关授课大赛,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总而在不断比赛和竞争中提升个人能力。最后,也可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校可开设线上评教平台,让学生更好的监督教师,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最终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质量。[4]
大学阶段是课外阅读的最佳阶段。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图书资源的获取途径逐渐广泛,学生可利用网络,电子资源网数据库等获取相关电子图书的能力也越来越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目。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最基本场地,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譬如可以开设相关读书日、建立相关传统文化学习的微信订阅号、微博号、知乎号等,加大传统文化宣传的范围,提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性。此外,学校也可通过这种途径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不断创新,调整相关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关注。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跳出室内课堂的形式,开设更多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度。例如可以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辩论会,阅读经典会参观传统文化知识馆等,让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最后,学习也应该注重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当天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传统节日风俗及其来源有更深的了解。例如端午节时,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包粽子大赛,相关诗朗诵大赛等。最终通过这种课内和课外的授课形式和影响方式,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5]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传统文化传承和推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创新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逐步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终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达到在推进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6]